天天看點

當年下鄉返城時,咬牙帶回一個12歲女孩,如今她成了我最大的依靠

作者:唐哲的黃金屋

●—≺ 前言 ≻—●

知青返城那段期間,我因心軟帶走了一個12歲女童,沒想到時過境遷,如今的她卻成為了我最大的依賴,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依靠。

當年下鄉返城時,咬牙帶回一個12歲女孩,如今她成了我最大的依靠

圖檔源于網絡

本文為短篇小說,内容純屬虛構,請理性觀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 離開家鄉≻—●

我叫李爽,在50年代出生在北京,我從國中剛畢業沒多久,國内開始了上山下鄉運動。

1970年,那一年我17歲,就在11月份的一天,街道辦的從業人員來到我家,通知我的父母,抽出一個孩子前往鄉下。

我們家一共有3個孩子,我排名老二,哥哥在工廠上班,兩個妹妹都還不到15歲,是以全家就我一個人符合下鄉條件。

說句心裡話,我其實并不太想去,我從身邊人的口中聽說過,下鄉不是去村裡呆幾年那麼簡單,而是要将戶籍也遷到農村,至于什麼時候能回家是個未知數。

當年下鄉返城時,咬牙帶回一個12歲女孩,如今她成了我最大的依靠

圖檔源于網絡

11月中旬,我踏上了這段未知的旅途,在火車站的月台上,擠滿了前來送行的父母,有些父母臉上帶着笑容,讓孩子過去那邊好好幹活。

而有的父母卻滿眼淚水,因為他們不知道,此次一别要什麼時候才能見到,或者說,這一别即是永别。

離開那一天,隻有父親一個人前來送我,我清楚的記得他對我說的那句話:“過去那邊收收自己的脾氣,沒事多和上面走動走動,搞搞關系。”

起初我聽到這句話還不明白父親為何要這麼說,在我的印象中,父親最讨厭巴結上級這一套,直到我前往鄉下以後,我才搞懂了父親那句話的含義,但那也是我一生中聽到父親最後講的一句話。

當年下鄉返城時,咬牙帶回一個12歲女孩,如今她成了我最大的依靠

圖檔源于網絡

坐了一天半的火車,車輛抵達了西安車站,随後我和十幾人被安排上一輛敞篷軍車,又曆經近一白天時間,我們才抵達了目的地。

此地位于延安地區延川縣一處村落,處處可見連綿的山丘,周圍幾乎看不到一塊平整的土地,看到如此惡劣的環境,我已經想象到了未來的生活。

可能是對集體生活的新鮮感吧,相較于對之後日子的憂慮,很多人更多的則是激動,其中就包括了我。

當年下鄉返城時,咬牙帶回一個12歲女孩,如今她成了我最大的依靠

圖檔源于網絡

在知青生涯的第一個晚上,我們宿舍幾乎一整晚沒睡,互相聊一些有的沒的話題,直到淩晨我們才沉沉睡去,可還沒有睡多久,我們就被生産隊隊長強行喊了起來。

由于當時是冬季,并不需要太多人去地裡幹活,可這并不意味着工作就能輕松。

吃完早飯之後,生産隊長就開始配置設定工作,有去給牛喂草料的,也有去外面劈柴撿木的,當然了還有挑大糞的。

我還算比較幸運,被配置設定去外面劈柴,有一個哥們被派了挑大糞這個差事,當即就和生産隊長吵了起來,不過吵到最後,那哥們還是隻能乖乖去挑糞。

當年下鄉返城時,咬牙帶回一個12歲女孩,如今她成了我最大的依靠

圖檔源于網絡

●—≺ 張曉林一家 ≻—●

和我去劈柴的一共有三個人,起初我們都認認真真工作,可才過了兩個多小時,我們就感覺到了疲倦,一想到整整一天都要重複重樣的動作,我們更是感到心累,索性就偷起了懶,畢竟也沒有人監視。

到了中午,我們回到住處去吃午飯,說句老實話,這裡的飯我真是難以下咽,他們把蕃薯、南瓜、蘿蔔與面粉摻雜在一起,做成一種看上去偏黑的幹糧,再配上一碗小米粥,這就是經常吃的食物之一。

吃過中午飯簡單休息一會,我們開始繼續幹活,到了晚上六點收工再吃晚飯,可以說知青的每天的生活隻有三件事,吃飯、睡覺和幹活。

到了當晚睡覺時,我們宿舍用于燒炕的柴火竟然不夠了,後來我才知道,每間宿舍用于燒炕的木材,都需要該宿舍的知青自己解決,也正是從那以後,沒有人敢在砍柴時偷懶。

當年下鄉返城時,咬牙帶回一個12歲女孩,如今她成了我最大的依靠

圖檔源于網絡

在鄉下插隊不比在兵團或者農場,鄉裡面還有其他村民,我們在工作之餘也會和其他村民聊聊天,剛開始這些村民對我們并沒有好感,畢竟這裡本身就缺水少糧,現在又多出一些外來的年輕人占用食物,人家不歡迎我們也情有可原。

好在随着時間的推移,絕大多數村民還是選擇接納我們,在這些村民當中,我和張大爺夫婦二人走的最近。

張大爺一家隻有三口人,分别是他自己,他老伴以及一個小女孩,記得那是在1972年元旦前夕,張大爺幹活時閃了腰,于是我就幫助他家去拉磨。

為了感謝我,這家人請我進屋吃了點便飯,席間,老兩口向我提出了一個請求,希望我能教小女孩識字。

當年下鄉返城時,咬牙帶回一個12歲女孩,如今她成了我最大的依靠

圖檔源于網絡

女孩的名字叫張曉林,當時5歲,是二老的孫女,曉琳的父親是一個礦工,不幸在一次礦難中去世,父親去世之後,母親不久後不告而别,把年幼的曉林留給了爺爺奶奶。

聽到這家人的身世我心生憐憫,在之後的日子中,隻要我一有空,就會前往張大爺一家看望,也順帶教曉林一些文化。

自從認識了這家人,我每天的生活不再那麼枯燥,有時候隊裡面做的飯吃膩了,我就會去張大爺家開開小竈。

當年下鄉返城時,咬牙帶回一個12歲女孩,如今她成了我最大的依靠

圖檔源于網絡

轉眼間到了1974年,我在這裡已經待了4年的時間,根據知青調離農村的要求,凡是下鄉的時間超過兩年以上,會獲得返城上學、返城工作以及當兵入伍的資格。

那一年,我們隊裡說了有關調離名額的事,我聽後立即去報了名,正常來講,無論是個人條件,還是平時的表現,我都還算是不錯,理應獲得這個名額。

可沒想到大隊長卻直接把名額給了幾個女娃,我不服氣前去質問,大隊長卻以“女娃幹活太累”為由,将我的問題胡亂搪塞過去。

不過當我聽說那些擷取名額的女娃都長得不錯後,我就大緻猜到了名額為什麼會給她們,經曆那次事件以後,我才知道臨走前父親為什麼要讓我和上面搞好關系。

當年下鄉返城時,咬牙帶回一個12歲女孩,如今她成了我最大的依靠

圖檔源于網絡

●—≺ 父親的噩耗 ≻—●

1976年8月份的一天,當天我正在地裡忙活,一個夥伴卻跑到了我的面前說道:“爽子,外面有一個叫李東的人找你,說是你大哥。”

聽到家裡有人前來看望,我和生産隊長打了個招呼,就前去與我哥碰面,可還沒來得及體會兄弟重逢的喜悅,一條噩耗卻狠狠給我來了一刀。

根據我大哥李東所言,前不久父親去唐山出差,結果在熟睡之際爆發了地震,父親沒有來得及逃脫,當場就被埋了進去,救援人員花費了整整兩天的時間,才将父親從碎石下挖出,可那時的父親已經沒有了心跳。

當年下鄉返城時,咬牙帶回一個12歲女孩,如今她成了我最大的依靠

父親離世對我的打擊很大,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幹起活來都不在狀态,夥伴們和隊長知道我的情況,也就沒好意思說我,昏昏沉沉了大約一個月,我才走出父親去世的陰霾。

轉眼間又是一年春節,我迎來了下鄉的第七個年頭,那年除夕夜當晚,隊上組織了一場聯歡會,村民和知青一起參加。

聯歡會舉行期間,張大爺家的孫女張曉林上台表演了一首詩詞朗誦,那是我前不久教她的《楓橋夜泊》。

曉林在台上笑着讀完了這首詩,而我們坐在台下的很多知青卻哭了,對啊,我們是該哭了,大家出來了這麼久,誰能不想念故鄉,誰又能不想念許久未見的親人?

當年下鄉返城時,咬牙帶回一個12歲女孩,如今她成了我最大的依靠

圖檔源于網絡

那一年的除夕夜不同于以往,餃子餡是韭菜雞蛋和粉條,自從來到了此地,我隻有在第一年吃上了韭菜雞蛋餃子,之後的餡要不然是洋芋,要不然那就是白菜蘿蔔,幾個餃子配上幾杯酒下肚後,衆人内心深處的思鄉情變得更加濃郁,我也下定決心,今年一定要回到家鄉。

往後的日子裡,我變着法子的讨好生産隊長,時不時就請他喝酒,并動不動去他家裡幫助幹活,終于在1977年的夏季,我獲得了返城工作的名額,可還沒有等到我離開,又一條噩耗接踵而至,張大爺突發腦梗塞離開了人世。

随着張大爺的離開,家裡就隻剩下老伴和孫女兩個人,張大爺的老伴快到70歲,腿腳和視力都不怎麼好,孫女張曉林當時才10歲,根本無法照顧這個家,我出于不放心,忍痛放棄了返城的機會,留下來照顧這對老幼。

當年下鄉返城時,咬牙帶回一個12歲女孩,如今她成了我最大的依靠

圖檔源于網絡

●—≺ 帶着曉林離開陝北 ≻—●

1979年,張曉林的奶奶跟随老伴而去,那時返城的條件已經沒有那般苛刻,我帶上12歲的張曉林重新回到了北京。

返京後我率先去到了家裡看望,卻始終未見母親的身影,整個家裡面隻有大哥李東。

根據大哥所言,父親去世以後,母親就患上了嚴重的疾病,一年後便去世了,三妹前不久剛剛嫁人,搬離了這個家,四妹去到了南方打工,整個家隻留下了大哥一人。

當年下鄉返城時,咬牙帶回一個12歲女孩,如今她成了我最大的依靠

圖檔源于網絡

回家的當天晚上,我們兄弟倆喝了很多酒,我将我這幾年發生的事情以及張曉林的遭遇一一講出,大哥聽後沉默半晌,随後語重心長的對我說道:

“爽子,你今年也26了,我不反對你帶個孩子在身邊,但你要考慮清楚,你将來要結婚成家,帶個這麼大的孩子你讓人家姑娘怎麼看?”

大哥的話我并沒有放在心上,選擇了一笑帶過,畢竟我還沒有娶妻的打算。

當年下鄉返城時,咬牙帶回一個12歲女孩,如今她成了我最大的依靠

圖檔源于網絡

在家休整了三天,我去到了工作機關報告,在這裡我遇到了一個女生,她叫陳梅,我們來成為了男女朋友關系。

相處了半年左右的時間,我們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我不想隐瞞陳梅什麼,于是将曉林的事情告訴了她,希望婚後能帶着曉林一起生活,直到她能夠養活自己。

好在陳梅的心比較軟,她對曉林的遭遇深感同情,于是答應了我的提議。

當年下鄉返城時,咬牙帶回一個12歲女孩,如今她成了我最大的依靠

圖檔源于網絡

1980年冬季,我與陳梅結為了夫妻,婚後,我們倆帶上曉林,搬入了公租房居住,為了能讓曉林上中學,我每天下班就會給她惡補功課,曉林于次年通過入校考試上了國中。

婚後我與陳梅生下了一個兒子,雖然有了親生骨肉,但我們倆夫妻依舊沒有冷落曉林,曉林這孩子也懂事,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不用我們操心。

1988年,21歲的曉林考上了大學,畢業後回到了北京工作,在工作期間找了一個男朋友,二人在同年年底舉行了婚禮。

我和陳梅出席了婚禮現場,在敬酒的時候,曉林當着我的面哭了,我安慰她即便結婚了,但這個家的門依然為你敞開。

當年下鄉返城時,咬牙帶回一個12歲女孩,如今她成了我最大的依靠

圖檔源于網絡

2018年,妻子陳梅先我而去,那時候我的兒子也已經成婚,但卻很少回來看望我這個孤家寡人,哪怕我生病住院,兒子也隻是走個過場,隻有曉林會經常來看望我。

出院後,曉林自掏腰包,将我送到了一家高檔的養老院,按照正常來講,這個費用應該兒子和曉林一人一半,可我那兒子是典型的“娶了媳婦忘了爹”,不願意花費一分錢,曉林和女婿承擔了全部的費用。

在養老院的幾年時間,兒子來看望的次數一隻手都能數得過來,倒是曉林和女婿時不時就帶上各種東西來看我,我心裡面明白,曉林已經成為了我唯一的依靠。

當年下鄉返城時,咬牙帶回一個12歲女孩,如今她成了我最大的依靠

圖檔源于網絡

●—≺ 小結 ≻—●

善良雖然不能使人得到财富,但卻能換來他人的真心,這遠比物質上的财富珍貴的多,李爽從收養曉林養育到她大學畢業,這期間盡管耗費了十幾年經濟和精力,但卻換來了曉林一生的報答。

向李爽這樣善良真實的人,得到的任何回報都是理所當然,隻有世上出現越來越多的“李爽”,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才不至于一觸即潰,人生在世,還請多點善良,少些猜忌。

當年下鄉返城時,咬牙帶回一個12歲女孩,如今她成了我最大的依靠

圖檔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