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時間線很長,從開始到結束差不多有近百年,其中很多人物最終所侍奉的“主公”都與起初不同,也就是說他們因為各種原因改換過門庭,下面就來說一說此類人物中武藝最高的十員戰将。
第十位:張郃
演義中張郃首次登場時為袁紹麾下大将,在經曆了白馬、延津兩次慘敗,折損顔良、文醜兩大将後,袁紹傾巢出動,與曹操展開決戰,張郃當先出馬,與張遼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一舉奠定了其一流武将的武力地位。
不過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張郃都悲催地淪為背景闆。穰山之戰被厮殺了一夜并突襲挑殺高覽,殺散其部的趙雲三十合擊敗;渭水之戰更是二十合就不敵身負血海深仇、狀态爆表的馬超。讓人感覺張郃似乎難以與張遼相提并論,或者說多少有些水。
但是之後的漢中系列戰中,張郃曾力戰黃忠二十合不分勝負。更難得的是在中計被圍,全軍陷入大不利局勢的情況下,硬是與張飛酣戰了三五十合不分勝負,而後突圍而走,這一戰直到幾十年後諸葛亮提起還頗為感慨。
張郃的表現前後不一并非他的狀态不穩定,也不是說張飛就不如馬超和趙雲,而是張郃這個人比較惜命,在交手後如果感覺到對方強于自己,那麼在能脫身前他是一定要退走的,避免再往後打太被動。但是一旦因局勢不得不死戰時,張郃便能憑借真本事和那些所謂的超一流武将周旋一段時間。是以張郃的戰績主要取決于他所處的環境,根據不同情況做出不同判斷,拿出不同的應對方式,這便是張郃的專屬特點。
第九位:張遼
張遼首次出場于濮陽之戰,當時呂布身後八騎以張遼、臧霸為首,一字排開,此八将号稱呂布麾下的“八健将”,不過從後面他們各自展現出的實力看,八将的水準高低差距不小,其中張遼無疑是第一人,甚至除了臧霸,其他人與之齊名都是對張遼的侮辱。
在呂布與曹操、劉備的戰鬥中,張遼的人品武藝得到了敵方的一緻認可,連一向心高氣傲的關羽都謙虛的表示張遼的武藝不在自己和張飛之下。歸順曹操後,張遼在河北大戰不僅戰平了當時袁紹麾下最善戰的張郃,而後還在白狼山刀斬蹋頓,一舉揚名。
赤壁大敗後,曹操留張遼守合肥,使之成為繼夏侯淵、曹仁之後曹魏的又一位封疆大吏,同時也是唯一的外姓将領。東吳來犯時,張遼曾與太史慈大戰七八十合不分身負,而後又将計就計引太史慈入彀,使其死于亂箭之下。逍遙津一役,張遼八百破十萬,差點生擒孫權,是以不僅讓孫權榮獲“孫十萬”的恥辱性綽号,更是令江東小兒聞張遼之名,不敢夜啼,“張遼止啼”的典故也随之孕育而生。
第八位:徐晃
徐晃原為楊奉部将,李傕、郭汜亂長安時,楊奉率軍救駕,而後曹操大軍趕到,迎天子往許都,楊奉不願自己的付出打水漂,于是率部與曹軍交戰,徐晃便是在此時登場,吊打李傕、郭汜麾下的戰五渣就不提了,在與曹軍交戰時五十合戰平虎癡許褚令曹操心動不已,随後派人招攬徐晃。徐晃深知楊奉并非明主,于是投效了曹操,但堅持不肯對故主下手,其品性得到了曹軍上下的一緻認可。
河北大戰時,羅貫中為了突出關羽,采取了烘雲托月的寫作方式,就是先擡高顔良、文醜,再借他們神化關公。而徐晃則悲催的成了犧牲品,先是二十合不敵顔良,後又在對戰文醜時料敵不過而走,由此也能看出盡管徐晃戰平過許褚,但是對比超一流大将尚且存在差距。
關羽進兵襄樊,打得曹仁、滿寵灰頭土臉,随後又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徐晃臨危受命,率軍于沔水與荊州軍大戰。說起來,曹軍諸将除了張遼,就數徐晃與關公關系最好,二人在兩軍陣前回憶往昔,各自感歎。但徐晃不敢因私廢公,最終還是與故友兵戎相見,激戰八十回合,剛剛經曆“刮骨療傷”不久的關公終因右臂少力而落入下風,再加上荊州被襲的消息已經傳至軍中,最終關羽和他的荊州軍大敗而走,徐晃就此解了襄樊之危。
第七位:太史慈
太史慈出場較早,因母親得孔融照料,而在管亥圍攻北海時仗義出手,以報孔融之恩。在其突圍請援時曾箭射八方,震的黃巾賊們不敢與之交鋒。北海之危解除後,太史慈受劉繇招攬,回到揚州老家,就此效力與劉繇麾下。
可惜劉繇對太史慈并不重視,言不聽、計不從,還動辄出言挖苦擠兌。太史慈一心為主,與号稱小霸王的孫策兩番大戰不分勝負,最終被孫策感化,歸降江東孫氏。
由于江東多水戰,而太史慈陸戰更強,是以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感覺有些銷聲匿迹,遠不如後來的甘甯出風頭。直到合肥之戰時七八十合戰平張遼,之後想以裡應外合之計破城,結果被張遼洞悉,身先士卒的太史慈身中數箭,勉強突圍歸營後重傷不治。
算起來,太史慈和剛才提到的二張、徐晃在武藝上大體屬于一個檔次,排位高于三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給東吳些面子,畢竟相對于蜀漢和曹魏,江東的武學水準實在太落後了。
第六位:龐德
龐德原為涼州馬家之将,馬騰被害後,馬超聯合韓遂起兵報仇,龐德便是在此時登場。由于馬超勇武過人,是以從某種程度上講掩蓋了龐德的不少光芒,即便有龐德徒步于亂軍中救馬超突圍的劇情,卻依舊很難引起注意。
馬超投劉備後,在漢中養病的龐德成了張魯的客将,比較尴尬。曹操兵伐漢中時,龐德替張魯軍出戰,與張郃、夏侯淵等人每人鬥了三五合,最後五十合戰平許褚,其過人的勇武得到曹軍諸将的一緻稱贊。而後劉備與曹操率軍展開對漢中的争奪,龐德奮勇當先,救下被魏延一箭射翻的曹操,并奮力殺退魏延,這裡可以看出比之在一流中處于中遊的魏延,龐德明顯要強上幾分。
襄樊大戰,龐德三十合拿不下關平,百餘合與因年老導緻狀态大不如前的關公不分勝負,這裡反應出即便龐德勝過魏延,卻也不能說明他能夠位列超一流。個人認為龐德屬于承上啟下的銜接性人物,武藝水準介于一流和超一流之間。
第五位:黃忠
劉備攻略荊南四郡時,眼見張飛、趙雲都破城建功,關公急不可耐,最後中了諸葛亮的激将法,隻帶五百刀校手便直取漢中,結果與韓玄麾下年過花甲的老将黃忠大戰百合不分勝負,黃忠也憑借此戰奠定了超一流的武力地位。
二度交戰,關羽本想使用拖刀計,不想黃忠在追擊時馬失前蹄,關公不願趁人之危,讓黃忠換馬再戰,這讓黃忠深為感動,故而在次日再度交鋒時故意隻射中關羽的頭盔,算是投桃報李。
除了這一戰,入蜀時黃忠的鬥将表現明顯強于魏延。不過從漢中戰平張郃、夏侯淵,以及漢水之戰沖陣遠不如趙雲看,黃忠畢竟年事已高,對比超一流中的頂級大将,多少還是存在些許差距的。
第四位:典韋
很多人認為典韋一開始就是曹操部将,實則不然。在夏侯惇将其引薦給曹操時曾提到過典韋原為張邈部将,隻因與同僚不睦,殺人而走。後驅虎過澗被夏侯惇看到,驚其勇故而推薦給曹操。而典韋一到就單手扶住七八個人都撐不起來的大纛而得到曹操的賞識,之後主要擔任曹操的護衛工作,偶爾也以先鋒的身份出戰。
曹操平滅黃巾餘黨時,典韋與許褚發生摩擦,二人大戰一日不分勝負。結合後面許褚二百三十合戰平馬超,三十合戰平趙雲,二十合戰平呂布看,與之伯仲之間的典韋無疑當入超一之列。
濮陽之戰,曹操中計被困于城中,典韋不畏生死,強行冒火突入城中,這裡的表現明顯好過和他一路卻沖不進去的樂進。而後典韋又秀了一把飛戟絕技,讓人領略到除了力猛戟沉、大開大合,在技藝上這位“古之惡來”也頗有過人之處。
比較可惜的是典韋在前期便為了救曹操陣亡于宛城,沒有太多的鬥将戰績,故而隻能位列于此。
第三位:馬超
馬超是西涼太守馬騰之子,在馬騰奉旨入京擔任衛尉後,馬超就成了涼州馬家的實際掌權人,在馬騰死後更是成了名副其實的一鎮諸侯。并于渭水之戰中大殺四方,八九合敗于禁,二十合勝張郃,一度殺得曹操割須棄袍,曹軍丢盔棄甲、潰不成軍。此外,馬超還曾激戰許褚兩百三十回合不分勝負,其過人的勇武不負“神威天将軍”之名。
而後馬超中了曹操的反間計,與韓遂反目,聯軍瓦解,馬超也被趕出涼州,投了漢中張魯。劉備入蜀時,劉璋書信張魯求援,馬超主動請纓率軍入益州抵抗劉備,結果和張飛大戰超過兩百回合不分身負,最終在李恢的勸說下率部歸順劉備,成為後來的五虎上将之一。
不過在歸入劉備麾下後,馬超似乎被雪藏了,鮮有筆墨,表現遠不如另外四虎出彩,當然了,這絲毫不影響馬超的武力地位,畢竟之間的連番戰鬥已經足以說明他的實力了。
第二位:趙雲
趙雲原為袁紹部将,因見袁紹無愛民之心而投公孫瓒,在磐河之戰尚為少年時就五六十合戰平成名多年的大将文醜。而後又在戰鬥中槍挑麴義,大殺四方,幾乎以一己之力扭轉了戰局。也是在此時,趙雲與劉備相識,若非趙雲不願棄主背義,加上劉備也不能挖師兄公孫瓒的牆角,可能當時趙雲就跟着劉備走了。
由于性格低調沉穩,是以在投效劉備後,趙雲遠不如關羽和張飛的知名度高,即便在穰山之戰戰平許褚,力挫張郃依舊如此。甚至曹操在長坂坡見趙雲七進七出,如入無人之境,遍問左右竟無人知其姓名,還是曹洪飛馬問話,才讓“常山趙子龍”之名傳遍天下。
成名後的趙雲一飛沖天。漢水之戰在曹軍中殺進殺出,先救黃忠,後救張著,曹軍将士知是長坂英雄,唬得四散奔逃,連徐晃、張郃都膽戰心驚,不敢迎敵。而後藝高人膽大的趙雲,又在回軍後布下空營計,大破來犯的曹操;随孔明入東吳為周瑜吊唁,東吳諸将恨不得活剮了諸葛亮,卻因趙雲按劍随行敢怒而不敢言;夷陵之戰,陸遜追擊劉備,因見接應的趙雲大旗,大驚失色,急令退軍……
這一樁樁,一件件都足以證明趙雲之勇,特别是在沖陣突圍一道,全書無人能出其右。
第一位:呂布
呂布是著名的“三姓家奴”,因為其他人隻是改換門庭,他換東家習慣拜義父。最初他為丁原義子,後被李肅重金收買,殺丁原而投董卓,并拜董卓為父。不過,盡管呂布的人品讓人不齒,但武藝堪稱天下翹楚,是幾乎公認的演義第一人。
虎牢關之戰,呂布五十回合與張飛不分勝負(嘉靖本為張飛槍法散亂),接着獨戰歇業二将三十合平分秋色。這是書中唯一一次兩大超一聯手作戰,并且沒有讨到半分便宜,呂布也依靠此戰,奠定了自己天下無雙的武力地位。
荥陽之戰,呂布奉令伏擊曹操,短時間内速敗來勢洶洶的一流上将夏侯惇;濮陽之戰在典韋、許褚、李典、樂進、夏侯兄弟的圍攻下全身而退……
是以,盡管呂布的品行素來遭人诟病,但他天下第一的武力地位毋庸置疑,位列諸将之首,實至名歸。
最後需要說明一點,本文是按照《三國演義》中的設定進行分析解讀,是以個别人物與曆史上的情況存在差異,比如張郃在曆史上曾為韓馥部将,但演義并沒有指出這一點,望勿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