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特朗普在愛荷華州的共和黨内初選中,成功戰勝其黨内最大競争對手德桑蒂斯,并獲得德桑蒂斯的支援,目前來看特朗普的支援率和優勢已十分明顯,如果不出意外,特朗普拿到共和黨内總統候選提名已經沒有太大懸念。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特朗普宣布戰勝德桑蒂斯之後,接受了美國媒體福克斯新聞的采訪。在這場采訪中,最值得注意的問題并非共和黨的黨内選舉問題,而是特朗普在台灣問題上的表态。
特朗普在接受采訪時,針對台灣問題表示台灣搶走了美國的晶片半導體業務,我們曾經在美國國内制造晶片,現在卻在台灣制造,是以美國應該對台加稅。同時,就在去年9月,特朗普還曾說過“若中方武力攻台,美國不應保護台灣”,他還特别強調隻有愚蠢的人才會這樣做。
特朗普
對于特朗普在台灣問題上的論調,他的支援者認為特朗普遵循了美國在台灣問題上一貫的“戰略模糊”政策,因為特朗普拒絕在該問題上做出實質承諾,這與拜登政府完全不同。但同時也有觀點認為,現在依舊不明白為什麼拜登政府讓台灣問題成為中美走向兵戎相見,因為這座島嶼美國已經承認是中國的一部分。
不過反對者則抨擊了特朗普的觀點。美國政策專家塔諾夫斯基在一篇評論性文章中表示,特朗普不斷指責拜登政府在對華問題上采取了一系列軟弱措施,但實際上又為中國統一台灣大開綠燈。特朗普承諾當選後,美國不會對中國的武統措施進行報複,這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因為随着台灣地區被中國拿下,将會補上中國晶片制造相對落後的這塊短闆,美國在高科技領域也将承受更大的來自中國方面的壓力。
其實特朗普在台灣問題上表态,才是真實道出了美國的對台态度和政策,隻是美國不願承認也不敢承認罷了。
比如在賴清德當選一周後,美國《紐約時報》就表示,随着中國以更大力量宣示對台灣地區的主權,台灣對美國是否值得信賴的懷疑,正不斷加深。
根據島内關于美台關系的最新民調顯示,盡管島内還有不少群眾支援美國繼續向台灣出售武器裝備,也相信拜登政府在危急時刻會出兵台灣。但總體上,台灣群眾對美國政府的信任度已出現顯著下降,認為美國值得信賴的比例目前隻有34%,而這個數字在3年前還有45%。
這意味着越來越多的島内群眾開始懷疑台灣将會被美國抛棄,畢竟美國在這方面可是有着太多的前科,比如前兩年的阿富汗政府,如今台灣群眾自然有理由擔心美國會選擇抛棄他們。
紐約時報就認為,這種懷疑對美國的影響是緻命的,因為如果島内喪失了對美國台灣政策的信心,将有可能導緻島内兩岸政策的轉向,由“以武拒統”轉向“和平統一”。而一旦兩岸走近,中國也将擁有更為強大的力量和實力來突破美國的島鍊戰略和印太戰略封鎖,美國的印太戰略也将會是以走向破産。
在這個問題上,拜登政府其實一直在竭力維持台海現狀,甚至不惜公開放言,表示将在關鍵時刻出兵“保衛台灣”,這一度被認為美國政府已經打破在台灣問題上的“戰略模糊”政策,但實際上,每次在拜登做出類似表态後,白宮都會站出來重申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發生改變,把拜登說出去的話往回拉。說到底就是美國對台政策其實并未改變,隻是希望通過喊話給島内“台獨”勢力加油打氣,讓其産生一種“美國會保護台灣”的錯覺,進而維持美國對台影響力。
目前來看,特朗普在獲得共和黨内提名後,支援率持續領先的他,将有很大可能會戰勝競争對手拜登,重登美國總統之位。而他相較于拜登具有更多不确定性,當然特朗普作為一個商人,喜歡以利益去衡量一件事情,顯然“保衛台灣”将會讓美國陷入危機之中,而且兵推結果也是美軍無法戰勝解放軍,是以明顯賠本的買賣,特朗普自然不會選擇。而且令人關注的是,特朗普認為台灣搶了美國晶片的生意,這也意味着若他上台,台灣半導體行業将會更加艱難,拜登時期被逼着赴美建廠,結果一地雞毛,如今若特朗普上台,恐怕就不隻是簡單的建廠可以擺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