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未注,另有其因,莫言謂之;創作不易,切勿盜用,盜者必究;望請自重,發現一例,曝光一例;個人觀點,僅供參考,特此聲明】
原民辦教師一生最大的心痛就是被“一刀切”清退離崗。之是以對此耿耿于懷,是因為清退的不少人都是“精英”,轉正了的也未必都是“儒者”。其根源就是各地不同的任教截止日期的規定。
原民師維權在路上,沒音訊等待甚心傷
這不是危言聳聽,既然許多地方将民辦教師任教截止日期規定在1984年前後,更有雲南紅河州是1978年,那麼為什麼還要招收民辦教師?想當民辦教師者趨之若骛,還是因為任教截止日期是滞後的。
一提到“清退”兩字,凡有此經曆者心像刀割一般。不敢回憶曾經的經曆,更不敢直視現狀,竟然還有人想把刀往他們心口紮!
清退的釋意:①廉潔謙退。《南史·何求傳》:“﹝ 求 ﹞歷位太子洗馬, 丹陽郡 丞,清退無嗜慾。”《南史·馮道根傳》:“﹝ 道根 ﹞在朝廷雖貴顯,而性儉約……當世服其清退, 武帝 亦雅重之。”
②清退是指經過将有關辦畢的收文按期返歸原發文機構或由其指定的有關機關。
淘汰的意思:①留下好的,去掉不合适的保留合适的;②淘汰有蕩除洗滌;③經由選擇或競争,剔除無用低劣的人或物。
該明白“清退”和“淘汰”的意思和差別了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是想把“清退”說成“淘汰”。怎麼能不說是一次次傷害原民辦教師的情感?
殊不知,在這個“截止日期”之内的,隻能說是早當了幾年“人民教師”。想不到最後為了民辦教師“清零”,考試隻是“備胎”。魚龍混雜就是定局,也難怪有些當過民辦教師,僥幸轉正的,還在砸民辦教師的“鍋”。将“辛勞”寫成“新勞”,将“汗水”寫成“漢水”,還真讓人汗顔。
其實,清退民辦教師就是一個錯,為何不來一個公平競争——用考試決定去留。怎麼就兩個字“清退”解決了?命運兩重天,這才是最大的不幸與傷痛。
公平競争是考試,清退離崗非民意
曾經也是“教育民工”之稱的原民辦教師,他們沒名、沒份、沒有錢地擔負着農村基礎教育,及義務教育的重任。他們的責任心、事業心,特别是教學成績絲毫不比在編的公辦教師差,甚至是完全超越了!
絕大多數的原民辦教師,任教于八十年代中期及以前,這在當時教育資源不均衡的條件下,也是“姣姣者”,在古代是生員,妥妥的秀才。在工作崗位中兢兢業業,培養着孩子們對科學文化知識、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沒功勞苦總該苦勞。
毋庸置疑,随着經濟的發展,農村教育水準的亟待提高,應該提高教師業務素質。但是,在被“一刀切”清退的所謂代課教師中間,有一大批人是教學中的骨幹。他們撐起了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一片藍天,無愧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脊梁。
在崗時他們并沒有真正享受“人民教師”的待遇,卻擔負起了中華民族最神聖,也是最艱巨的農村教育的重擔。生活在農村的最底層,他們的收入連維持自己生活尚且困難,又怎麼養家糊口?但是,他們不曾怠慢和放棄自己執着的“事業”,真讓人感動和敬佩!
報酬微薄不在意,嘔心瀝血育桃李
被清退離崗後,開店沒資金,打工沒技術,隻能出苦力掙辛苦錢。一晃又是一二十年,他們即将或已經進入老年了。沒有一定的經濟做為養老的基礎,隻有每一年教齡10元不等的教齡補貼,既是他們與農民的不同,又是對他們曾經付出的“回報”。這杯水車薪的待遇,未免太讓人失望和寒心了。
殷切希望教育主管部門,甚至全社會都應該站在曆史的、客觀地角度,尊重原民辦教師代課人員所作出的曆史貢獻。通過增加教齡補貼,或轉化教齡補貼為離崗退養費,或按教齡适當發放困難生活補助費,或為未達成60周歲的補辦社會養老保險,或補發一次性經濟補償金等途經解決他們的遺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