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A股市場IPO募集額度與再融資規模同比雙雙下降,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在募資總額仍然超萬億的情況下,相對規模卻出現了趨勢性的拐點,真是驚呆了世人!應該說,這種狀況尤其值得廣大投資人的深思,因為這可以說是超出了大家通常的預期與認知。畢竟,去年的IPO節奏并無明顯的放緩步伐,相反,因注冊制的強力推出,無論是發行速度還是排隊數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趨向。其實,隻要我們稍加思考就不難明白,這或許就是兩個方向上極端不平衡的結果,眼前,不排除投資端對融資端的反身性影響正在悄然襲來!
無獨有偶,《新京報》的專欄作家兼著名财經學者皮海洲先生也得出了類似的觀點。他認為,證券市場的融資功能與大盤行情是正相關的,市場的賺錢效應是水,而融資能力是船,水漲才能船高,若長期側重于某一方面,必然會導緻功能性的紊亂!確定一二級市場的動态平衡是科學更是藝術,它能反映出針對市場運作規律的深刻洞見,同時也能折射出生态環境的優劣狀況。
皮先生進一步表示,即便是為了確定融資端的運作更加順暢一些,也應該主動重視市場的投資性功能,必須從源頭上加以強勢引導,先讓市場行情逐漸好轉起來,進而托底融資性活動的高效率展開。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加速惡化的盤面表現簡直就是慘不忍睹,每天動辄來個5000多家集體下跌,依然傲驕且無半點呵護之情,試問這行情又有幾人可以扛得住?
背離基本價值規律無底線下行的大A,已經很難用常識性的東西來解釋了,若未觸及實質性的靈魂改變,即便有一千條利好也是枉然,眼下,連一再被定位的融資性功能也受到了影響。你以為,還有其他合理的解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