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曉求:我是了解資本市場的,這個時候再不講,有悖于學者良知

吳曉求:我是了解資本市場的,這個時候再不講,有悖于學者良知

來源:經濟轉型研究

作者:吳曉求

吳曉求:我是了解資本市場的,這個時候再不講,有悖于學者良知

【摘要】:恢複市場的信心,是當下最重要的。

“我對中國資本市場仍抱有信心,我不相信它會一直這麼下去,因為中國是要發展的,因為我們的資本市場制度還是會逐漸完善的,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看到了這個市場所存在的問題。”在融中财經2024(第13屆)中國資本年會上,著名金融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吳曉求這樣說道。

談及當下的市場情況,吳曉求回憶了2021年美國資本市場出現的危機,“在這個關鍵的時刻,美聯儲打破正常,迅速介入,這一番操作甚至颠覆了教科書的定義。是以美國市場恢複了信心,穩定了市場,而且在不斷創新高。”

面對目前國内資本市場的情況,吳曉求認為,相關部門要關注市場的穩定性。他強調,中國資本市場承載着中國成為金融強國的重要使命,是現代金融體系的核心和基石。除了融資功能,資本市場還擁有着投資、财富管理、為社會提供多樣化資産配置的功能,是存量财富的儲備與增長機制。

會議上,吳曉求呼籲現在可以暫緩IPO。他認為,注冊制是中國資本市場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要做好、做深、做實。他指出,注冊制的成功,至少需要三個前提:第一、 發行人資訊披露的法定義務;第二、 嚴刑峻法;第三、中介機構的公允性。

同時,吳曉求提出要繼續在IPO注冊制、融券機制和減持規則上做全面改革,以恢複市場信心為首任,制度改革是長期任務,穩定市場信心是目前的工作重點。

18日會上,吳曉求以《恢複市場信心是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的重中之重》為主旨發表了演講。以下内容為吳曉求現場演講精彩内容,融中财經(ID:thecapital)編輯整理。

2023年,中國GDP獲得了5.2%的增長,這是一個非常閃亮的數字,表示中國經濟在恢複。但是,我們的市場沒有給予相應的回應,這也讓我很困惑。按道理,這些信号應該得到市場的積極回應,但是給我的感受,市場反應并不是那麼積極,還是要思考問題和原因在哪裡。

“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在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戰略價值”

中國資本市場是實作中央提出的金融強國的重要載體。金融強國内涵非常豐富,但是從理論邏輯的角度看,承載着中國實作金融強國夢想的主要載體是資本市場。如果資本市場不發展,如果資本市場未來難以成為全球重要的财富管理,金融強國目标的實作就要大打折扣。

資本市場在現代金融體系的建設中,起到樞紐作用。所謂樞紐的作用,就是資本市場是現代金融體系的核心和基石。資本市場不僅擁有融資功能,還有更重要的功能,比如還有财富管理和投資的功能,為社會提供多樣化資産配置的功能。它是存量财富的儲備與成長機制,也是通過資訊流合理引導資本流動的機制,同時,它具有孵化高科技企業,推動國家經濟結構轉型和産業更新疊代的重要作用,也是人民币國際化的重要基礎。

我想告訴大家,資本市場不僅僅是一些人所了解的,隻是為企業融資提供便利的市場。無論是國有企業融資,還是高科技企業融資,資本市場的投資者都是需要回報的,這個回報要高于固定收益,更要高于無風險收益,因為它投資的市場是風險市場,風險市場是要有超出固定收益和無風險收益的收益率。

01深刻了解常識,才能深刻了解市場

市場投資者的資金不是慈善家,甚至也不是普惠性資金,并不是哪個企業缺錢就給誰,它是需要獲得與這個市場風險相比對的收益的。

從長期來看,如果資本市場達不到這個收益的預期,它就會淪落為投機的市場。是以,觀念轉型、功能轉型,非常重要的。

我們對金融的了解和對風險的了解都是不準确的,甚至可以說非常落後。

比如,認為股票的上漲是風險,股票的下跌是風險的釋放,如果是這樣的話,市場出了現在這種狀況就會漠視。在金融角度看,股票的上漲反映出社會有強大的信心,反映出社會的正向預期,是一個十分積極的信号,比其他任何名額都來得真實,能真實反映一個國家的現狀。

我認為,這是常識,這裡面沒有任何主觀色彩。要了解常識,才能看到問題所在。如果把資本市場的功能定位理清楚了,我們就會高度重視資本市場的發展,決不會把它隻看成是一個隻有融資功能的市場。所有有成長性的市場,都是有信心、有預期,同時就會形成與資本市場發展相适應的系列制度、政策、規則,我們不能背離資本市場内在的要求和基本規律。

應該看到,目前的資本市場的發展出了狀況,這不完全是監管部門的責任,必須站在更加宏觀的角度來維護資本市場的穩定。

通常來說,監管部門很難做出超出其職能範圍的事情,不過在必要的時刻,監管部門也需要做出一些大膽的舉措來穩定市場。比如,在美國,SEC的職責主要是監管,在美國資本市場出現巨大動蕩或下跌時,美聯儲就會出手。2021年美國就出現了四次熔斷繼而開始出現金融危機,在這個關鍵的時刻,美聯儲打破正常,迅速介入,這種颠覆教科書定義的舉動恢複了美國市場的信心,穩定了市場。在最關鍵的時刻,重要的金融部門一定要果斷、堅決,堅持維護市場的穩定性。

可以說,現在市場真的到了比較關鍵的時候,需要各方去努力。投資者當然要有信心,不要恐慌,我們的管理部門,特别是金融綜合管理部門如央行需要關注市場的穩定性,高層部門要協調各部門出手穩定局勢。

目前中國社會秩序是穩定的,經濟也處在複蘇的階段,但市場卻發生了這樣的變化,從深層次原因看,是對市場的認識不足、不準确,具體來看,是一系列的制度、政策、規則有漏洞和缺陷。

面對這種狀況,雖然我現在還不敢用危機這個詞,但是的确出了狀況,是否有堅決的、行之有效的、能穩定執行的措施很重要。我們要直視問題,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恢複投資者信心,這排在首位。現在調整一些長期的制度固然重要,但是效果并不會立即見效。就像一個流血的病人,暫時還不能考慮他得病的原因,必須先把血止住,血不止住,光看原因會有很大風險。是以,希望有關部門能聽到一些建言,這些建言都是善意的、建設性的,絲毫沒有對具體工作的挑剔和批評。如果我是個外行,我肯定不說,但是我還是了解這個市場,這個時候再不講,有悖于學者良知。

02恢複信心、穩住市場

恢複信心,穩住市場,就是我說的止血,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重中之重。具體怎麼做呢?我想主要有兩點。該出手的時候要出手,不要猶豫。

面對目前資本市場的狀況,我還是要呼籲暫緩IPO。這是有充分理由的。注冊制是中國資本市場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我們要做好、做深、做實,但從目前的實踐看,是有缺陷和不足的,這些不足是形成今天市場狀況的重要原因。

注冊制的成功,至少需要三個前提:1. 發行人資訊披露的法定義務;2. 嚴刑峻法;3. 中介機構的公允性。

發行人資訊披露的法定義務和嚴刑峻法是相輔相成的,必須對資訊的虛假披露有嚴格的懲罰,讓發行人不敢再犯,才能規範發行人法定資訊及時完整地披露。2001年,對安然公司,SEC給出了非常嚴厲的懲罰,最終安然倒閉。其審計公司安達信解體。為什麼SEC要給安然這樣重的懲罰,因為在注冊制IPO的環節中,合法、準确的資訊披露極其重要,對于虛假資訊披露要給予毀滅性的打擊。

為什麼中國在上市過程中有如此嚴重的排隊?排隊中隐含着巨大的問題,他們躍躍欲試,都想闖關,闖關是沒有成本的。一旦查出虛假披露,要嚴懲所有的闖關者、欺詐上市者,必須給這些造假者、欺騙者以法律的威嚴,才能維護披露資訊的充分、及時。

中介機構要具備公允性。不能為了區區4萬服務費、承銷費,不顧及中介機構的職業道德要求和法律規定。

這些基礎要打好,注冊制才可能成功。現在我們的注冊制在這些必要條件上做得還不完善,是以暫緩IPO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市場上有部分聲音不能了解IPO放緩背後的深刻意義。有人說,企業已經送出材料了,就在等IPO的錢了,否則,企業活不下去。我會告訴他們,IPO的錢不是企業“ICU”的救命錢,它是發展的錢,不是救命的錢。

其次,我們要完善的制度,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在注冊制基礎上的IPO制度的完善。法律和制度,要有嚴厲的威懾,IPO環節的制度和法治環境要進一步規範;

第二:是減持規則。減持規則現在還處在政策階段,我們要把它變成一種制度,除了8月27日證監會出台的《證監會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證監會進一步規範股份減持行為》以及《證券交易所調降融資保證金比例,支援适度融資需求》外,還要加上企業融資與創造利潤的比例要求。要把IPO排隊現象徹底消除,必須從完善減持制度開始;

第三:是融券機制要徹底改革,這方面各方已經意識到了,我們要落實到行動中來。恢複信心的短期救濟政策和長期的制度改革要統籌。目前,止血的措施主要是:暫緩IPO,統籌大資金例如央行入市幹預,越快越好,要堅決、果斷。

總體而言,我對中國市場還是抱有信心的,我不相信它會一直這麼下去,因為中國是要發展的,因為我們的制度是會完善的,因為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這個市場所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迫切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