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後浪文學|梭羅的儉樸之道

作者:悅讀智慧人生

在貴州遵義樂山鎮有這樣一戶村民,他們五代人隐居在山洞上百年,政府出錢讓他搬離,他都不肯。他們過着冬暖夏涼,與世無争的生活,彷如生活在“世外桃源。

這個村民叫祝應國,他們依山而居,住在木屋裡,山上有天然的山泉水供應,甚至還沒有蚊蟲的叮咬。養家畜和釀酒是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

在外人看來,搬去鎮上多舒服,在這洞裡多艱苦,可對于老人來說,盡管不富裕,但居住在大自然中,外人無法體會到其中的快樂。

可見,一個人的幸福不完全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簡樸的生活也可以過得很幸福。

這讓我想到了最近讀到的一本由後浪出品的插圖珍藏版經典名著《瓦爾登湖》,它是“自然随筆之父·大地上的詩人”梭羅的代表作。

後浪文學|梭羅的儉樸之道

1845年3月底,梭羅來到瓦爾登湖畔,搭了一間小木屋,在湖邊開墾了一小塊土地,置身于大自然,開始了他長達兩年兩個月零兩天簡樸的隐居生活。

在此期間,他除了做些維持起碼生活的事情,其它時間就是考察林中的動植物,聆聽自然界的啟示,還一邊閱讀和寫作。《在康科德河和梅裡馬克河上一周紀實》的初稿由此誕生,除此之外,他還以他在瓦爾登湖畔的所見、所聞和所思為題材,撰寫了《瓦爾登湖》。

後浪文學|梭羅的儉樸之道

這也是梭羅去瓦爾登湖的主要目的,遠離喧嚣的塵世,盡可能少受幹擾地做點自己想做的事。

當一個人遠離塵世的喧嚣、減少物質的欲望、卸掉沉重的包袱,簡化生活将時間騰出來擁抱大自然,品味生活時,才發現——原來這世間的一切煩惱意是自己給自己添加的;原來簡樸的生活也可以如此有意思;原來生活還可以這樣過······

後浪文學|梭羅的儉樸之道

想想看,生活中有多少東西是不必要的;有多少煩惱是自找的?想想看,你是否被生活逼成了一台機器,不停地運轉,都沒有停下來好好享受過生活?想想看,你是否被房貸、車貸壓得喘不過氣,每天過着壓力山大的生活?

當下的我們就像夏目漱石在《我是貓》一書中,那隻貓描述的一樣——人類太奢侈太鋪張浪費了,在吃穿用度方面費盡心思折騰,到頭來還埋怨是生活所迫。它想不明白人類那麼嘔盡心血,到底想幹什麼。而且還整天說忙得很呀!明明是自找麻煩,幾乎窮于應付,卻又喊叫“苦啊,苦啊”。

後浪文學|梭羅的儉樸之道

從梭羅二年多生活的記賬來看,你會發現生活中你有許多東西是不需要的,很多壓力都來自于想要擁有那些多餘的東西,以至于忙碌到無法享受生活、享受大自然的饋贈。

梭羅說:“生活是那樣珍貴,我不想過那種不是生活的生活;我不想聽天由命;我想從容不迫地生活,我要深入地生活,把生活的一切精髓都吸出來。我要頑強地生活,把生活條件降低到最低限度。”

他認為,生活就是要簡單,簡單,再簡單!簡化,簡化,再簡化!把事情簡化成兩三件,而不是上百、上千件。

後浪文學|梭羅的儉樸之道

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簡化一切生活後,他能感受别人感受不到的快樂。比如:早晨,樹上的畫眉給他送上的一支小曲;樹林中,風兒彈撥着松針,就像有人在彈撥豎琴的琴弦,發出嗡嗡的震顫聲;遠方傳來的哞哞牛叫聲,就像歌手吟唱着小夜曲,聽上去又美妙又悅耳······

他住的小屋沒有院子,隻有沒被籬笆圍住的大自然直通到他的門檻。他融入大自然,與湖畔森林中的動植物為伴,自由地觀察、傾聽、閱讀、冥思遐想,活得有滋有味。

後浪文學|梭羅的儉樸之道

這也讓我明白了祝應國為何不願搬去縣城要留在山洞居住了。

這是不是也是你想要的生活,如果你每天奔波忙碌還愁眉苦臉,不妨擠出點時間來看看《瓦爾登湖》,相信你會明白怎麼生活才能過得更有意義的。

後浪文學|梭羅的儉樸之道

寫在最後:

讀書就要讀經典,讀那種可以洗滌心靈,讓自己有所啟發的書;選書就要選高顔值,就像後浪文學的這本插圖珍藏版,硬殼裝幀,配上精美的插畫,再加上譯者孫緻禮原汁原味的還原度,在視覺和閱讀體驗上都是極其享受的。

閱讀也好,收藏也罷,都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後浪文學|梭羅的儉樸之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