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官宣!第四個3萬億城市,誕生了

官宣!第四個3萬億城市,誕生了

文|凱風

3萬億,正在成為城市競争的新起

點。

正在召開的廣州市兩會透露,預計2023年廣州地區生産總值突破3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商品進出口總值連續第3年雙雙超過1萬億元。

無獨有偶,根據此前重慶官方釋出的新年賀詞,2023年,重慶全市經濟總量首次突破3萬億元。

這意味着,繼上海、北京、深圳之後,廣州、重慶聯袂跻身3萬億俱樂部,大陸3萬億俱樂部擴容到5席。

廣州、重慶靠什麼晉級?誰能走得更遠?

01

廣州,正在全力重返經濟第四城。

過去一年,沒了疫情等超預期因素帶來的沖擊,各大城市的經濟比拼回歸到基本面,拼經濟再次進入白熱化階段。

2023年以來,廣州拿下了幾個頗具含金量的“第一”。

第一個“第一”,是機場、高鐵客流量雙雙位居全國之首,凸顯了“流量大城”的底色。

先看機場,廣州白雲機場2023年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6317萬人次,超過上海浦東機場、北京國際機場、香港國際機場,連續四年跻身全國第一大機場之位。

官宣!第四個3萬億城市,誕生了

再看高鐵,2023年以來,廣州南站累計發送旅客1.8億人次,日均到發客流超過50萬人次,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

不僅如此,廣州地鐵總裡程位居全國第三位,客流強度多次跻身全國之首。

民航、鐵路、地鐵齊頭并進,共同構築起廣州的綜合交通優勢,也成了廣州晉級國際門戶樞紐的壓艙石。

第二個“第一”,指的是廣州獨角獸企業增量全國第一,折射了經濟産業轉型的進展。

根據胡潤研究院釋出《2023年全球獨角獸榜》,廣州以22家獨角獸位列全球第八,相比前一年淨增12家,增速位居全球之首。

官宣!第四個3萬億城市,誕生了

廣州的獨角獸企業,覆寫多個新賽道。

既有作為跨海電商龍頭的Shein,也有新能源汽車的領跑者廣汽埃安,既有自動駕駛領域的先行者小馬智行、文遠出行,也有內建電路的佼佼者粵芯半導體……

衆所周知,廣州以汽車、電子、石化為三大傳統支柱産業,傳統産業太重而新興産業不足,一度成了困擾廣州長遠發展的制約因素。

如今,局面已經開始逆轉。随着廣州确立“産業第一,制造業強市”的戰略以來,新興産業呈現蓬勃發展之勢,獨角獸就是最好的證明。

第三個“第一”,則是與深圳共同晉級5萬億級國家都市圈,以都市圈力量帶動區域發展。

日前,廣東省印發廣州、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這是全國第一個準許的一線城市都市圈,也是僅有的已獲批的5萬億級都市圈。

官宣!第四個3萬億城市,誕生了

都市圈,意在打破不同城市之間的行政藩籬,以交通、公共服務、規劃、産業的同城化帶動區域共同發展,是強省會模式遇阻之下的替代選擇。

……

去年6月,廣州提出,拿出4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闖勁幹勁拼勁,高揚改革旗幟,燃起二次創業的奮鬥激情……以新擔當新作為“再造一個新廣州”。

二次創業,再造一個新廣州,都可謂任重道遠,但也是廣州重回經濟第四城、第三城的不二選擇。

官宣!第四個3萬億城市,誕生了

02

重慶,為何這麼猛?

前些年,重慶還在與蘇州、天津一道争奪GDP第五城之位,如今卻一路勢如破竹,與廣州展開了第四城之争。

其實,重慶經濟實力一直都不弱。根據凱風《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在計劃經濟時代,重慶就是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之一,1980年代GDP總量一度跻身全國前四。

後來,在改革開放的助力之下,廣州、深圳、蘇州等沿海城市後來居上,逐漸超過中西部強省會,但重慶始終沒有脫離十強城市矩陣。

官宣!第四個3萬億城市,誕生了

近年來,随着西部大開發等戰略的推進,重慶迎來飛速發展期。

第一個助力在于大投資。

早些年,重慶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曆史機遇,通過源源不斷的轉移支付,借助天量投資拉動GDP。

近十年,重慶固定資産投資占GDP比重維持在80%左右,2015年更是達到89.48%的峰值,而廣州、深圳的投資占比僅為20%-30%。

如今,投資之外,工業開始崛起,再加上國家戰略對成渝第四極的全面傾斜,重慶發展步入快車道。

其實,重慶本來就是老工業基地,底子在計劃經濟時期就已打好。

無論是一五、二五時期國家重點項目的投資傾斜,還是1960年代“三線建設”時期,來自東部及東北地區大量工廠、技術人員的遷移,都為重慶打下強勁的工業基礎。

近年來,經過10多年培育,重慶的汽車、電子兩大支柱産業蒸蒸日上,雙雙指向萬億級産業。

根據規劃,到2027年,重慶将建設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資訊制造兩大萬億級産業叢集,推動形成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食品及農産品加工、軟體資訊服務産業叢集3大5000億級叢集,帶動經濟再次躍升。

這些産業的崛起,為重慶在天量投資驅動之後帶來新的增長勢能,進而走出了與天津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

不容忽視的一點是,重慶還是國家戰略最為傾斜之地,也是轉移支付的主要受益者之一。

從西部大開發到西部陸海新通道,從國家中心城市到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到國家交通第四極,從一帶一路到長江經濟帶,再到國内大循環戰略支點……論政策密集度,重慶僅次于京滬深。

從轉移支付來看,作為西部省份,又要兼顧三峽庫區發展的重任,重慶曆來都是财政轉移支付的受益方,每年來自中央财政的補助超過2000億元,而廣州則是淨貢獻的主力。

可見,重慶的政策密集度,僅次于京滬深,遠遠超過包括廣州在内的其他地市。

03

廣州、重慶,誰是經濟第四城?

讨論這一話題,一個難以避開的争議是,重慶究竟是省還是市,與廣州、深圳、成都、武漢等城市是否具有直接的可比性。

且不說重慶本身就是省級的直轄市,而廣深成杭隻是副省級城市,至于蘇州、鄭州、長沙、合肥隻是普通地級市。

同為直轄市,京滬津被看作城市,之是以沒有疑義,是因為三地城鎮化率都超過了80%,最高的上海高達88.1%,幾乎不存在鄉村和縣域地帶。

與之對比,無論是城市面積、行政區劃還是人口規模,重慶都與一個中等省份相差無幾。

根據最新年鑒,重慶下轄38個區縣,常住人口超過3200萬人,市域面積超過8萬平方公裡,相當于廣州的10倍、深圳的20倍。

官宣!第四個3萬億城市,誕生了

重慶最偏遠的巫山、奉節縣,離中心城區距離超過400公裡,顯然已超過正常城市的範疇。

根據凱風《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大陸的城市與國際上不同,更多是行政區劃的概念,既有“城”的部分,也不乏大量縣域和鄉村。

是以,在界定城市經濟能級和城市規模等級時,可以主城或城區作為界定對象,這樣才有橫向的可比性。

就此而言,以重慶主城都市區作為同等對比更為合适。

前不久,重慶主城都市區迎來擴容,從傳統中心9區擴容到21區,涵蓋了除三峽庫區和武陵山區之外的所有區域。

官宣!第四個3萬億城市,誕生了

以中心9區來看,重慶中心城區GDP總量超過1萬億元,常住人口1047萬人,這屬于重慶最為核心的地帶。

以主城都市區來看,重慶主都市區GDP總量超過2.1萬億元,常住人口超過2100萬人,與成都基本相當,屬于名副其實的強二線城市。

當然,無論與蘇州,還是廣深相比,都還存在一定差距。

04

與省市之争相比,廣州與重慶最大的不同,在于财政轉移支付。

廣州、重慶GDP總量已經基本處于同一水準,但廣州常住人口不到重慶一半,人均GDP則是重慶的2倍多。

不隻是人均GDP,在資金總量、上市公司數量、世界500強及中國500強企業數量、獨角獸企業、機場、雙一流大學、百強醫院等綜合名額上,廣州都有着碾壓性的領先優勢。

不過,兩地最大的不同,在于财政制度。

廣州是财政轉移支付的貢獻主力之一,而重慶則是财政轉移支付的主要受益方,至今部分區域仍在接受山東的幫扶。

廣州是典型的三級稅制,稅收不僅要上繳中央,還要與省級分成,而深圳、重慶、杭州等地都是兩級稅制,這就導緻廣州總體财力不足。

廣州是稅收自留率最低的城市。

資料顯示,2022年,廣州全市實作的稅收總收入達5583億元,扣除海關代征部分為4455億元,但留給本地的稅收僅有1245億元,即使加上返還部分,自留率也不到4成。

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廣東要承擔大量全國性的轉移支付重任,是财力淨貢獻第一大省,淨上繳稅收接近江蘇、浙江兩省的總和。

官宣!第四個3萬億城市,誕生了

另一方面廣東雖然經濟強勁,但區域差距仍舊存在,粵東西北仍需要财政扶持。

由于深圳是計劃單列市,财政幾乎不與省級分成,這一重任就隻能落到了廣州、佛山、東莞等經濟強市身上,這在《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中有詳細論述。

與之對比,作為直轄市,重慶是兩級稅制,隻與中央分成,且享有大量的轉移支付,财力遠比廣州等城市更為充沛。

根據最新決算報告,2022年,重慶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03億元,其中稅收收入1271億元,而來自中央補助的收入高達2309億元,是稅收收入的1.8倍。

不僅如此,重慶多個區縣還在接受山東的對口幫扶。

據公開報道,2010年以來,山東14個市結對幫扶重慶14個國家級貧困區縣。

官宣!第四個3萬億城市,誕生了

據統計,脫貧攻堅期,山東累計向重慶撥付财政援助資金21.9億元;進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期,山東進一步強化資金保障,2021年、2022年累計投入财政援助資金14.56億元。

當重慶成為GDP第四城,“山東為何要幫扶重慶”的争議開始出現。

這背後,與重慶本身發展不均衡不無關系,既有富可敵省的主城區,也有欠發達的三峽庫區和武陵山區,需要來自全國的支援。

當然,一旦重慶經濟繼續做大走強,自身有了财政造血能力,轉移支付格局或許也該調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