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4風口之資料要素:鋪墊後的爆發

作者:钛媒體APP
2024風口之資料要素:鋪墊後的爆發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作為虛拟物品,資料要素發展面臨資料權屬、估值定價、流通規則及流通技術等問題限制

近幾十年,大陸經濟形态先後曆經了“農業經濟”以及“工業經濟”,而現階段大陸正處在“數字經濟”的形态。數字經濟是以資料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資訊網絡為主要載體,以資訊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的經濟形式。不言而喻,“資料”是數字經濟的基石以及核心。

2019 年 10月,大陸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将資料納入生産要素範疇,這也代表了“資料要素”這一概念正式誕生,同時也意味着資料與土地、勞動、資本、技術等傳統生産要素“平起平坐”。在經曆了初期的實踐性探索發展後,于2022 年12月,大陸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建構資料基礎制度更好發揮資料要素作用的意見》,為如何釋放資料要素價值、推動資料要素市場化配置提出正式的規劃與指引,标志着“資料要素”這一概念将全面融于市場發展。

然而當資料要素與市場相結合時也并非一帆風順,資料權屬關系、估值定價機制、流通規則、流通技術等問題仍待解決,這極大的制約了資料要素的發展。

首先是資料權屬關系的問題,與傳統生産要素的稀缺性、排他性,擁有清晰的、可分割性、獨立性等特點不同,資料是一種虛拟物品,具有低成本可複制屬性以及潛在的非排他性。與此同時,資料還擁有着超高的關聯屬性,資料不僅與資料互相複雜交織關聯,還與其他生産要素互相關聯。是以現有的産權制度可以極大程度的覆寫其他生産要素,卻難以界定資料的權屬關系。

其次是估值定價機制難以界定,缺乏較為統一的依據。傳統生産要素經過發展,在其涉及的各個細分行業領域都有着較為确定的估值定價體系,雖然是動态變化的,但是二者緊密關聯。然而資料受其便捷的複制屬性以及可加工性,其估值與定價完全是獨立的兩個單元,難以用市場去價格發現,有着難公允的價格機制。對此,信通院在其《資料要素白皮書(2022)》中羅列了具體操作難度,一是傳統的資産評估方法不完全适用于資料要素;二是資料産品價格很難根據統一的标準衡量;三是會計報表核算資料價值價格面臨挑戰。

再者是資料流通規則還不完善。一切事物在市場成熟運作的前提是自身具有完備的配套架構以及享有完善的法律界定運作。而目前大陸的資料要素尚未形成完備的配套架構,在不同地域、不同資料層級等皆有差異化的特征,同時獎懲機制也尚不完善。在法律方面,大陸涉及資料的法律目前有《網絡安全法》、《資料安全法》以及《個人資訊保護法》,而這幾部法律主要規定在資料使用方面,而對于資料的再次利用、流通交易等未有較全的具體規定。是以在資料流通交易時,供需雙方難以有較統一的界定權,緻使容易出現産權難界定、流通有壁壘以及價值難統一等問題。

最後是資料流通過程中的各環節技術的限制問題。首先是安全隐私技術,資料在流通中極有可能一個資料被成千上萬次應用,亦或是逐級加工的應用,在這中間過程中資料将一一流通于多個環節。但是資料流通途中洩露、越級不合規使用等問題頻發,是以安全技術問題是一個硬性問題,也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其次是技術壁壘問題,目前各涉及資料要素的企業有着不同的平台、設計格式等,受标注各特色亦或是産權保護等原因,壁壘林立,資料流通難度增大。不同産品合作難以互相使用或再開發,對資料流通造成較大限制。

2023年資料要素政策端與市場端齊發力,有着“雙驅動”的特點

縱觀2023年全年,大陸資料要素市場發展步伐明顯加快,政策端與市場端齊發力,有着“雙驅動”的特點。政策方面,除了2022年年底《關于建構資料基礎制度更好發揮資料要素作用的意見》的釋出為2023全年釋放資料要素價值、推動資料要素市場化配置提供指引外,2023年10月國家資料局的成立也為資料要素市場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尤其在資料的跨部門流通與資料資源化、資産化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市場方面,企業參與數量大幅增長,拉動大陸資料交易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但場内交易規模仍較小。

(1)資料要素參與企業超200萬家,總體市場規模超千億元

根據中信通的資料顯示,截至 2023年12月,中國數商企業超 200 萬家,近十年年均複合增長率超 30%。企業占比結構方面資料産品供應商仍為主力軍,約為150萬家,占比約70%。而資料安全、資料合規評估等數商企業雖然體量較小,但增速較2022年加快。企業的大量參與快速推動資料要素市場化程序。

企業的大量參與代表了資料要素市場的活力與較大的增長空間,根據中聯通的資料顯示2022全年中國要素市場規模超1000億元,同比增長 27%,并且2017-2022 年年均複合增長率超25%,預計2025年中國資料要素市場規模将突破2000億元。2023年是政策端以及市場端較以往更為發力的一年,通過年複合增長率不難猜測2023全年資料要素市場總體規模超千億元,甚至逼近1500億。

(2)資料要素的生産端與應用端占較大市場規模,資料流通環節仍需提高比重

整個資料要素市場主要分為四大子產品,分别為生産端、應用端、流通環節以及生态保障。根據中聯通的分類級别顯示,生産端涵蓋資料采集、資料儲存、資料加工;應用端包括資料分析、資料服務;流通環節主要展現為資料交易;生态保障涉及資料登記、資料資産評估、争議仲裁以及跨境流動監管等服務。

根據最新資料顯示,2022年全年資料要素生産端市場規模為488 億元,占總體資料要素市場比重的47%;應用端市場規模為300億元,占比30%;流通環節市場規模為150億元,占比15%;生态保障環節市場規模為63億元,占比6%。雖然2023年資料要素市場的規模資料尚未公布,但各子產品占比難以較2022年有較大改善。總體來看,資料流通環節的市場佔有率占比較小,也代表了技術壁壘問題迫切待解決。

(3)資料交易在長江經濟帶較為集中,主要應用于金融、網際網路行業

根據上海資料交易所的《2023年中國資料交易市場研究分析報告》顯示,全國資料交易在長江經濟帶較集中,特别是包括上海、安徽、浙江、江蘇的長三角地區,占全國資料交易市場的27.7%。此外,粵港澳地區占14.4%,京津冀地區占12.1%,川渝地區占7.2%。從省份看,發展較好的前10個地方分别為廣東、北京、上海、浙江、江蘇、福建、山東、四川、湖北和河南。

報告還顯示在資料交易中,金融行業資料交易的規模約為300億元,占總交易體量的35.0%,是目前最大的細分行業資料交易。其次是網際網路行業,其在總體資料交易市場規模的占比約為24.0%。

(4)資料要素應用于商業的比重正在提高,市場化步伐加快

根據中信通的資料顯示,2022年大陸資料要素在商業、民生、工業和政務等領域中市場規模占比分别為39%、25%、24%以及10%。而2023年資料交易在金融業與網際網路行業占比為59%,二者交易大部分為商業交易,由此判斷大陸資料要素應用于商業交易的比重正在不斷提升,也意味着資料要素市場化步伐不斷加快。

“資料要素×”三年行動計劃釋出,資料要素與市場融合将邁入新的台階

近日,國家資料局等17部門聯合印發了《“資料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該計劃對工業制造、現代農業、商貿流通、交通運輸、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文化旅遊、醫療健康、應急管理、氣象服務、城市治理、綠色低碳等12個行業和領域給予更為清晰明确的行動指引。并強調推動發揮資料要素乘數效應,釋放資料要素價值。與以往政策不同,該計劃對于細分行業有了更為具體的規劃,并且三年行動計劃的明确時間也代表大陸資料要素市場将迎來正式發展。

“×”這個符号代表乘數效應,從倍數來看遠超此前網際網路的“+”。這也代表了資料要素市場蘊含的巨大潛力。對此國務院原副秘書長江小涓表示,資料要素有多個經濟學角度的特點,比如多主體生産、多場景使用、敏感資訊多、減損貶值快,交易與互動,但最重要的還是它的多場景複用的能力,一組資料可以多次複用,是以才可以不斷挖掘出新的價值,這是為什麼資料要素可以用“×”來表達的一個最基本的特點。

大陸是全球最大的資料生産國,資料數量的優勢是得天獨厚的,疊加發展數字經濟的背景,大陸資料要素市場發展具有遼闊的增長空間。三年行動計劃的提出預示着資料要素與市場融合将邁入新的台階,資料要素各環節、各階層、各部門也将進一步關聯,為數字經濟發展打造穩固的基礎。

2024資料要素市場有望迎來爆發式增長

(1)2023年政策鋪墊有望推動2024資料要素市場規模增速創新高

2023年大陸資料要素的相關政策具有具象化、配套化的特征,意味着資料要素市場體系的初步完善,這為2024年資料要素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2023全年陸續政策的鋪墊下,2024年資料要素市場規模發展增速有望來到新高。2023年2月,大陸印發了《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在8月,财政部制定印發了《企業資料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9月,中國資産評估協會在财政部的指導下印發《資料資産評估指導意見》;10月,國家資料局正式揭牌。總體來看,政策完全是“對症下藥”的,此前我們提過資料要素有着資料權屬、估值定價以及流通規則的問題限制,這些政策将有效的完善大陸資料要素市場機制,對上述問題針對性解決。

(2)公共資料将進一步開放,資料資源将迎來史詩級擴張

公共資料是指由政府、社會組織或其他組織收集、整理、管理并向公衆提供的資料資源。這些資料數量龐大、品質極高。長久以來,公共資料開放程度較低,商業利用程度較低。而随着大陸政策的不斷推動,地方紛紛響應逐漸開放公共資料,在2023年開始陸續建立試點入市交易。這也意味着公共資料在2024年有望全面大面積入市,依靠其龐大數量、高品質、覆寫面廣的特征成為資料交易的優質資源,極大的擴張資料要素市場。

目前公共資料的開放程度極為樂觀,相關配套産品不斷産出。例如2023年6月貴州省釋出的《貴州省政務資料資源管理辦法》,提出政務資料可授權營運,各級大資料主管部門統一授權具備條件的市場主體營運本級政務資料,開發形成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隐私的資料服務和産品,并通過貴陽大資料交易所進行交易。2023年10月13日,柳州市曾以公積金資料為基礎,授權東科智慧利用數字化、隐私計算等技術對資料加工處理,保障隐私和確定資料的可用性和不可見性,其授權營運産品正式上架北部灣大資料交易中心并完成首筆交易。今年開年,公共資料開放趨勢仍在加快,1月12日,廣東省釋出《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進一步推動民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到加強公共資料開放共享和開發利用,創新推出一批便民利企的資料産品和資料服務。其中提到,加強公共資料開放共享和開發利用,創新推出一批便民利企的資料産品和資料服務。

(3)資料場内交易規模将不斷擴大

目前大陸場外資料交易體量在總體資料交易體量的占比約為 95%,場内交易規模極小。而目前大陸資料交易平台已發展到50餘個,這也為未來資料場内交易提供較大的支撐。近日,上海市釋出了《立足數字經濟新賽道,推動資料要素産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上海打造的國家級資料交易所地位要基本确立,資料要素産業動能全面釋放,資料産業規模達5000億元。

與其他交易平台不同,上海的發展規劃是将自身的資料交易所依托于全國各資料交易平台。據該行動方案表示,到2025年,挂牌5000個可交易資料産品,服務10萬家資料供需主體。這不僅展現出未來資料交易有望加速減少地域化差異,同時場内交易的規模有着巨大的潛力發展空間。

對此,中信建投也表示,未來場内交易規模提升或是趨勢,一是交易所平台可以更好地連結資料的買方與賣方,提升資料流通效率;二是場内交易友善監管,可以事前審查資料的合規性,并在糾紛發生後及時介入,保障資料交易市場平穩運作。

(4)資料估值定價問題将改善,有效促進資料流通

信通院提到過資料在估值定價中面臨三大具體操作難度,一是傳統的資産評估方法不完全适用于資料要素;二是資料産品價格很難根據統一的标準衡量;三是會計報表核算資料價值價格面臨挑戰。而去年的《資料資産評估指導意見》以及今年出台的《企業資料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将針對性解決這一困擾,改善資料估值定價的問題,解決資料估值與定價互相獨立的困境。

2023年9月,中國資産評估協會在财政部的指導下印發《資料資産評估指導意見》。該意見主要規範了資産評估機構及其資産評估專業人員在資料資産評估業務中的實務操作。确定資料資産價值的評估方法包括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場法三種基本方法及其衍生方法。将有效的解決以往不同組織不同評估價格的弊端,有利于建構較為統一的估值定價機制,促近資料交易。

财政部印發的《企業資料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實行,主旨是為規範企業資料資源相關會計處理,強化相關會計資訊披露。除了指導方向外,該規定還具體的規範了資料作為無形資産、存貨等在财務上的具體展示以及如何披露。這極大的推動資料價值化,引導資料在各環節較為透明,以較為公允的價值展現促進資料流通。

(5)受于體量原因,資料要素在工業上應用有望增速加快

此前我們提到過,從資料上來看目前金融業和網際網路行業是資料交易中體量最大的。但是随着資料資源的進一步擴張,工業産業有望與資料要素迎來全面融合,疊加公共資料的進一步開放,工業制造及相關配套産業有望成為資料要素的行業藍海。工業的設計、生産、運作資料的應用有助于産業鍊的整體關聯更新。

對此在《“資料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也具體提到,在資料要素x工業制造上要創新研發模式,支援工業制造類企業融合設計、仿真、實驗驗證資料,培育資料驅動型産品研發新模式,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其次推動協同制造,推進産品主資料标準生态系統建設,支援鍊主企業打通供應鍊上下遊設計、計劃、品質、物流等資料,實作靈活柔性協同制造。同時提升服務能力,支援企業整合設計、生産、運作資料,提升預測性維護和增值服務等能力,實作價值鍊延伸。并且強化區域關聯,支援産能、采購、庫存、物流資料流通,加強區域間制造資源協同,促進區域産業優勢互補,提升産業鍊供應鍊監測預警能力。最後要開發使能技術,推動制造業資料多場景複用,支援制造業企業聯合軟體企業,基于設計、仿真、實驗、生産、運作等資料積極探索多元度的創新應用,開發創成式設計、虛實融合試驗、智能無人裝備等方面的新型工業軟體和裝備。

總體來看,經過2023年政策的鋪墊,資料要素市場有望在2024年迎來爆發式增長。在資料要素本身來看資料估值定價有望公允,促進資料流通交易。在市場端來看公共資料将進一步開放,資料場内交易規模将不斷擴大。資料要素市場尚屬藍海,大機率會成為2024年的風口之一。(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作為投資建議)(本文首發于钛媒體APP,作者|谷碩,編輯|劉洋雪)

更多宏觀研究幹貨,請關注钛媒體國際智庫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