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軍事1月12日訊(記者 謝露瑩)12日,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新聞宣傳辦公室組織行業有關專家和媒體代表共同評選出的2023年度“最美軍勞工”正式揭曉。
當選2023年度“最美軍勞工”的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超精密研磨特級技師葉輝、中國航發沈陽黎明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航空發動機裝配特級技能師李志強、中國船舶集團第719研究所船舶動力研究員柯漢兵、中核地質科技有限公司礦岩分析正進階工程師李婷、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钛合金材料研究員楊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首都航天機械有限公司數控加工研究員劉争、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焊接特級技師陳久友、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内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兵器首席技師王士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成都飛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飛機功能試驗與檢測特級技術專家姜文盛、北京理工大學新型納米多孔材料創制教授王博。
附:2023年度“最美軍勞工”簡介
1、超精密研磨特級技師 葉輝(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
葉輝是新中國第二代研磨師,将追求極緻精度刻進骨血之中,為國之重器打造标準,在超精密研磨領域守護“中國精度”。二十六載研磨之路,他耐得住寂寞,終日與長度标準為伴;意外突發,手筋斷裂,被醫生判定傷殘,曆經艱難康複,問鼎研磨巅峰,精度達頭發絲直徑的七千分之一;他愛國奮鬥,淡泊名利,無視多家企業高薪誘惑,發揮“傳幫帶”作用,以一顆赤子之心續寫“科技強軍 航天報國”的奮鬥華章。
2、航空發動機裝配特級技能師 李志強(中國航發沈陽黎明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
李志強是中國航發沈陽黎明航空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發動機裝配廠總裝工段“李志強班”首任班長,公司特級技能師,進階技師。他在航空發動機總體裝配領域經驗豐富,總結的“應力、缺陷、配合”三維分析法,成為裝配檢測基本分析模式;“李志強鎖片鉗”、“李志強鎖刻刀”等改進工具顯著提高了裝配效率;他帶領團隊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為航空發動機生産和研制作出了突出貢獻。
3、船舶動力研究員 柯漢兵(中國船舶集團第719研究所)
柯漢兵長期奮鬥在船舶動力科技創新與技術攻關一線,以銳意進取的創新精神和勇于拼搏的奉獻精神,帶領團隊完成20餘項國家重大專項、預先研究等重點項目攻關,主持突破了多項技術難題,為國家船舶裝備技術創新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4、礦岩分析正進階工程師 李婷(中核地質科技有限公司)
李婷作為核心研究人員,在嫦娥五号月球樣品研究中,将核技術運用于深空研究,成功發現并确定中國第一個月球新礦物“嫦娥石”,使大陸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發現月球新礦物的國家。她已主導和參加發現“嫦娥石”、铌標頭礦等7種新礦物,用不懈奮鬥在科研路上展現着軍工巾帼的“硬核”力量。
5、钛合金材料研究員 楊銳(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
楊銳長期從事钛合金和钛基複合材料研究,在飛機、航空航天發動機和載人深潛器用新材料和成形技術方面取得了創新成果,發明了系列新材料和新成形方法,應用于“奮鬥者”号載人深潛器、長征五号運載火箭、長江1000航空發動機等工程型号任務中。
6、數控加工研究員 劉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首都航天機械有限公司)
劉争2005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響應“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号召,18年來紮根運載火箭零件制造工廠中的房間一線從事工藝工作,面對多家機關抛出的高管高薪誘惑都不為所動,腳踏實地解決一個又一個制約型号研制生産的工藝技術問題。他自行開發出國内領先的角銑頭五軸關聯加工技術,讓機床靈活高效,産品加工精度和生産效率大幅提高,為後續加工奠定了技術基礎。
7、焊接特級技師 陳久友(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
陳久友作為中國航天科工三院特級技師,是中國航天複雜構件高性能焊接專業的領軍人物,從業二十多年,始終紮根基層、埋首一線。在他帶領下,先後完成了衆多産品的焊接攻關及課題技術研究,突破了多項技術難題,大幅提升了航天裝備焊接品質和效率,成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航天科工集團技能大師工作室,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技能人才,為大陸航天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8、中國兵器首席技師 王士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内蒙古北方重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王士良從業至今,隻幹了車工一件事,一幹就是二十一年,做到了擇一事終一生精一業。他在苦練加巧練、練技與練膽中練就一身“絕技”,加工關鍵重要零件,其他工友用三四個小時才能選擇出合适的刀具,他僅憑幾分鐘就能迅速找到,3千多種刀具和刀片的型号、加工範圍已“刻在他的DNA裡”。他在崗位建功立業,攻克了數百項難題,為企業節約創造價值近億元。
9、飛機功能試驗與檢測特級技術專家 姜文盛(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成都飛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
姜文盛三十多年來始終奮鬥在航空工業技術一線,參與和主持了多個型号飛機有關系統的工藝設計,為殲-10等專項任務提供了技術支援保障。他帶領團隊成為聽黨話跟黨走的排頭兵、建新功立偉業的主力軍、本領高能力強的奮鬥者,為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貢獻了力量。
10、新型納米多孔材料創制教授 王博(北京理工大學)
王博教授長期從事新型納米多孔材料和能源儲存轉化理論研究與設計,以及其在氫能、化學電源和綠色儲能領域的應用研究,在氫能領域深耕細作,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帶領團隊為大陸新型納米多孔材料的發展以及能源動力系統革新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