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名家雅鑒|于希甯《紅梅》

作者:藝術名家百科
名家雅鑒|于希甯《紅梅》

作者:于希甯

作品:紅梅

尺寸:68.5/47.5厘米

質地:設色鏡芯

上款:郁文同志

備注:郁文同志為全國人大委員長喬石夫人

出版:山東美術出版社

作者簡介:

名家雅鑒|于希甯《紅梅》

于希甯

yuxining

于希甯(1913~2007)山東濰坊人,是大陸現當代卓越的花鳥畫藝術大家和美術教育家,是具有詩、書、畫、印和美術史論全面修養的學者型藝術家,是新中國山東省高等美術教育的開拓者和學科建立者。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委、山東省文聯名譽主席、山東省美協主席、山東畫院院長、山東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等職。他以“才德勤修養,三魂共一心”為座右銘,在繪畫中強調國魂、畫魂與人魂的統一,拓寬了傳統花鳥畫的人文境界,成為20世紀中國花鳥畫半工半簡語體推陳出新的傑出代表。

藝術大家于希甯

王文章

于希甯先生是大陸當代卓越的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是具有詩、書、畫、印、美術史論全面修養的學者型藝術家,這在當代中國畫界是不多見的。

于希甯先生出生于齊魯文化昌達的濰縣,在豐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中成長,中國文化的沃土滋養了他溫文爾雅的君子人格,廣收博取的寬廣胸懷,以及“憑恃國魂贻筆墨,畫魂深處寓人魂”的藝術思想,孕育了他堅韌、锲而不舍、倔強自強的性格品質。于希甯先生具有博古通今的文化素養,一草一木,一花一樹,在他筆下都成了人格情懷的外化與表露。高尚的精神情操、精湛的繪畫技巧和濃郁的文化積澱使其作品具有了鮮活的生命力和強烈的感染力,這直接展現了于希甯先生的藝術成就,也表征了一個時代的風骨與精神。

先生憑借多年的勤奮、刻苦,成為一位博學多能的學者型藝術家。就繪畫而言,于希甯先生也是多面手。始學繪事即遍師諸家,悉心摹寫曆代名畫,無論花鳥、走獸、山水、人物諸種技藝,在青年時都已全面掌握。後着意專攻花卉,從唐宋經典名作到恽南田、華新羅及陳白陽、徐青藤,皆下過刻苦工夫鑽研。在上海求學時,更得黃賓虹、潘天壽、諸聞韻、俞劍華等諸名師指點,為其日後發展奠下堅實基礎。他承續前輩大家的創造精神,熔鑄百家之長,走出了一條書畫相參、詩文相映,具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繪畫道路。

于希甯先生的作品,傳統功力深厚,于蒼勁之中見秀逸,于疏朗之中見典雅,筆墨精到而内涵豐富。其所繪淩霄、紫藤,筆走龍蛇,聲勢奪人。而牡丹、芍藥則有臨風含露之緻。他筆下的瓜果蔬菜,鮮嫩欲滴,生活氣息尤為濃郁。特别是他的梅花,往往整株梅樹參天拔地、氣勢雄渾,筆墨立意不同凡響。他曾有專著《論畫梅》于1989年出版,書中詳述畫梅之發展曆程,曆代畫梅名家及作品,進而系統梳理總結畫梅技法。其間對梅花精神氣質的解讀,對畫面意境的闡發均别具新意。

于希甯先生的書法,自幼即受父輩熏陶,喜愛臨池,未嘗一日稍有懈怠。他曾學王右軍、顔真卿、黃山谷等,運筆工穩圓渾,筆勢開張,點畫飛動,雄偉峭逸,深得《瘗鶴銘》《松風閣》之風神。他又将書法行筆飄逸灑脫、遒勁有力、清剛跌宕之勢融入繪畫中,所寫老枝鐵柯,枯藤芳草,使轉有力。其筆墨運動中豐富而微妙的表現力,正是得力于他對行草、篆籀的多年體悟。書法的造詣及引書入畫的實踐,表明了先生對筆墨文化内涵和藝術表現語言有獨到的了解,這是他對中國藝術氣韻生動的深刻诠釋。

作為一個畫家,于希甯先生很看重詩,他的詩常常是繪畫的必要補充,“在這方面我從尋意到受益,從立意到創意,豐富心靈,遷想妙得,從突破前賢思路到突破自己思路,詩對我恩惠特多”,他如是解釋。詩是人生之必需,故時常吟哦,并于曆下結詩社以會友,影響了一批年輕的詩詞愛好者,為弘揚中國文化做出努力。《于希甯詩草》彙集的三百多首詩,包括題畫詩、遊記詩等等,多以獨特的眼光觀察景物,以詩人的情懷吟詠成章。他以詩詞題畫,抒情寫意,寄懷言志,詩與畫獲得了完美的統一。

在篆刻方面,先生早年之學篆,得力于鄉賢陳介祺之《十鐘山房印舉》,又深得吳昌碩弟子諸樂三的真傳。求學期間選取昌化、青田、壽山等石五百餘方,日夜操刀孜孜不倦,對秦代古玺、漢官私印作過廣泛研究。所治之印,刀法純熟,古樸大方,直追秦漢,曾得到諸多印學大家的肯定。于希甯先生曾先後為黃賓虹、李可染、吳作人、葉淺予、黃永玉等大家治印,《黃賓虹藏秦漢印拾遺》是他親手拓得賓虹先生所藏秦玺漢印58方,成為印學界研習篆刻及探讨古文字的重要資料。

作為一個學者,不僅要具備為人稱道的創造精神和專業技能,還要有垂範社會的思想和精神。先生律己以嚴,待人以寬,既重視畫内工夫,又重視畫外修養,認為人品居畫品之上。他把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大千造化的神奇靈秀,以及畫家的精神意念融會一體,即“才德勤修養,三魂共一心”,讓畫之魂、人之魂、國之魂一體化,讓藝術作品成為塑造、弘揚具有中華民族精神氣質之美的載體。他的梅花老枝紛披,生意盎然,具有一股昂揚不墜的力量,是他體會的民族氣質的集中呈現,也是一個學者型畫家風範、骨氣、意趣以及個性稟賦的圖像化表達。

于希甯先生于畫史、畫理、畫論方面亦深有研究。1955年至1958年他跟随俞劍華先生研習中國美術史,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他考察了魯豫晉陝甘諸省,對石窟、雕塑、建築、石刻、壁畫做過深入研究,撰寫出《北魏石窟浮雕拓片藝術》《敦煌考察報告》《永樂宮混成殿元代壁畫考察報告》《殷周青銅花紋沿革初探》等專業論著,為新中國的畫學研究提供了珍貴資料。1977年到2007年30年間,于希甯先生不辭辛勞在大陸各地及台灣、香港,以至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美國等地舉辦畫展和講學,先後撰寫了《論畫梅》《于希甯詩草》《黃賓虹藏秦漢印拾遺》等多種著作,還有《從中國畫的用筆談起》《構圖中的辯證法》等十幾篇專業論文,以及《于希甯畫集》《寫意畫花》《牡丹畫譜》《于希甯畫輯》《于希甯畫選》等幾十部教學畫冊和大型專業畫集,在教學、研究和藝術創作上做了許多有益的事。

1936年至1949年間,于希甯先生曾任教于上海奇峰國畫函授學校、山東大學農學院等。1950年開始,曆任山東師範學院藝術系副教授、主任,山東藝術專科學校副教授、副校長,山東省藝術學校校長,山東藝術學院教授、副院長、名譽院長等,教書育人是其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先生秉承師訓,七十年如一日,廢寝忘食,誨人不倦,投身于藝術教育事業。正如先生自己所說:“藝苑耕耘幾十春,喜見桃李已芳芬;回首往事渾如昨,兩鬓秋霜仍修勤。”于希甯先生将“闳、約、深、美”提升為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博采衆長為“闳”,學緻精專為“約”,鑽研提高為“深”,心志高遠為“美”,以之作為培養藝術人才的教學原則和方法。于希甯先生以過人的襟懷、過人的學識、過人的技能,在藝術教育領域辛勤耕耘,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美術人才,桃李滿天下,為祖國的文化藝術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此文完成于2013年,是我為《于希甯藝術研究文叢》寫的序。我們今天為什麼要紀念這位偉大的藝術家?于希甯先生在74歲的時候立下了一個“二十年工作計劃”,他一步一步地将自己的代表作品全部捐獻給了國家。在于希甯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對他發于初心的愛國情懷,詩、書、畫、印和美術史論的綜合修養,國魂、畫魂、人魂共一心的精神追求,對于希甯先生一生的繪畫風格、畫學思想、教育思想等再次進行梳理研究,進一步挖掘和整理先生留下的豐碩藝術遺産,弘揚先生仰之彌高的藝術精神。

名家雅鑒|于希甯《紅梅》

名家雅鑒:名家者或名滿華夏、藝冠群英之書畫先賢前輩也;或老當益壯、壯心不已之書畫泰鬥恩師也;或名播海内、挑李芬芳之當代教授學者也;或才學出衆、厚積薄發之青年翹楚也。雅鑒者乃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之伯樂也。書畫凝結名家藝術情感之慧能,煥發異彩曆久彌新,穿透光陰啟蒙後覺。以書為鑒可悅心,以畫為鑒可抒情。詩畫傳家,涵養怡芳。

特約通訊員:蔔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