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代散文|由“國學熱”想到的

作者:奇幻喜鵲m

文/博華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在二十一世紀初,“國學”忽然在神州大地上熱鬧起來,成為各種傳媒、學術界、乃至普通百姓街談巷議的話題。從平面媒體到數字傳媒,從民間到學術界,各種學術講壇,各種名目的國學班等紛至沓來,眼花缭亂,令人目不暇接。

面對這場“象雲,象霧、又象風”的“國學”熱潮,自己雖然接觸了一點中國傳統文化,由于學習得不夠深入,也很不系統,面對時下的這股潮流,自己也趕了一下潮,跟了一回風,再度捧起那些一度束之高閣的國學經典來,利用工作之中的閑暇之餘學習了起來,這次的重新學習,雖不敢說有什麼大的收獲和進步,卻讓我在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再次接觸中,對中華曆經兩千年而流傳給我們的這些傳統文化心生了一份敬畏感。

當代散文|由“國學熱”想到的

我們的先哲在古代生産力極不發達,科學知識如此貧乏的人類文明的初期,用他們早慧的大腦,留給我們如此具有普世價值的精神财富。這些精神财富極具營養價值,并給中華文明注入了不竭的思想動力,使古老的中華文明薪火相傳,五千年流傳至今,成了當今地球上自有人類曆史以來,持續時間最長最悠久的文明,成了人類文明史上一道最壯美的精神風景。

國學,乃一國之學,是一個國家差別于其他國家的最獨特的,最根本的民族性學術文化。是以,國學乃文脈所系,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土壤。然而自1840年以來,在中西文明的交往中,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讓向來以天朝上國自居的中華民族蒙羞。為了洗雪國恥,國人開始醉心歐化,把民族的失敗主義情緒發洩到以“儒學”為核心的中華文化上來,于是國學式微,地位一落千丈。今天在西方科學主義思想的支配下,中國的教育已經把“國學”的内容基本抽空,一點餘地都不留,完全換成了西方實用主義的學科内容。這也難怪今日中國人變得如此世故,如此庸俗。這其中的原因是不能忽略的。

正因為如此,人們又開始懷念起“國學”來,重新思考中華傳統文明的價值了。于是在一些有号召力,有影響的專家們的振臂一呼之下,“國學熱”便在神州大地上風起雲湧了。其實這場勢頭迅猛的“國學熱”是在缺乏理性準備的條件下,中國人在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态支配下,懷着某種美好的願望運作起來的。是以有人形容目前的“國學熱”是“虛熱”,結果肯定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隻要看一下目前圍繞“國學”舉辦的一些講座,開展的一些學術活動,便不難看出這股“熱流”背後的隐憂了。

當代散文|由“國學熱”想到的

一些所謂的學術明星們打着普及“國學”的幌子,拿古人說事,對經典文化随意作踐和解讀。為了追求轟動效應,吸引讀者和聽衆的眼球,不惜拿古代的聖賢開涮。于是大禹有婚外情了,李白變古惑仔了,李清照是一個風流的女酒鬼了等現代人制造的古代绯聞充斥在各種普及“國學”的讀物裡。這顯然不是在普及國學,而是用一種極不嚴肅、且毫無學術價值的心态在作秀,對大衆,特别是對我們的青少年一代的一種誤導,同時也是對國學的一種傷害和亵渎。其目的無非是某些以國學專家自居的人們感到囊中羞澀了,趕快讓自己的腰包鼓起來而已。一個“錢”字害的專家們如此着急上火,于是打起了傳統文化的歪主意。毫不客氣地說,他們販賣的一些東西基本上屬于僞國學之列。

一些教育部門的上司也在呼籲“國學”要從娃娃抓起,并且越早越好。于是全國各地的中國小校園裡響起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的背誦聲音,并且每個學生的手中還配發了有關這些内容的經典讀本,課程表上也安排了“傳統文化課”。但由于師資力量差和缺乏普及傳統文化的社會環境,對傳統的國學文化内容知之甚少,這些課基本上是在囫囵吞棗的情況下,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去機械學習的。是以,普及國學的形式有了,但效果卻并不明顯,是以意義也不大。

作為中國人,對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精神遺産負有義不容辭的傳承責任。如何傳承,傳承什麼,這是“國學”普及活動中的原則性問題。以儒學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對中國人的生活乃至生命的影響是全方位的。雖然中華傳統文化中還有一些糟粕,但這些糟粕伴随着時代的發展已逐漸為人們所認識,隻要我們采取批判繼承的态度,糟粕的東西是沒有市場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這本身已經證明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經典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經典是穿越時空,經過歲月風雨的洗刷之後留存的精品。是以經典的意義在于常讀常新。無論時光歲月如何流轉,它依然具有穿越時空的永恒魅力,永遠是讀書人書架上一道絢爛無比的文化風景。是以,面對國學,面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首先要消除急功近利的心态,拿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治學态度,才能吃透經典。

當代散文|由“國學熱”想到的

在吃透的基礎上,還要徹底摒棄功利的心态,不要滿嘴“之乎者也”地去愚弄大衆,靠嘴皮子去沽名釣譽。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創立者,我們文明的先賢們都是一些事必躬親的實幹家,他們的理論不是空穴來風,更不是閉門造車的産物,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經過聖賢們的大腦提純的精神産品。是以,把理論學到手緊僅是第一步,隻有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我們的工作實踐中,國學的價值和作用才會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揚光大。

這一步的工作目前做的很不到位,這也正是國學熱“虛熱”的病根之所在。理論源自實踐,同樣理論的價值也展現在對實踐的指導上。如果沒有了實踐的土壤,“國學熱”必将昙花一現。國人熱愛國學光有熱情是不夠的,貴在用行動去檢驗,去實踐我們的國學,唯有如此國學才會成為有源頭的活水,源源不斷地為我們的民族提供不竭的思想動力,并用智慧之光啟迪我們的民族創新精神。隻有這樣,中華文明才會沿着正确的路線發生續變,國學才會在人們的思想裡紮根。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