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64年蘇聯宮廷政變,赫魯曉夫狼狽下台,勃列日涅夫上位過程揭秘

作者:論史鑒今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選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援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适的閱讀體驗。

1964年10月,一場宮廷政變改變了蘇聯的核心政治圈,同時也令蘇聯曆史朝着另一個方向狂奔不止,有人将之稱為蘇聯曆史的關鍵轉折點,與後來蘇聯解體存在莫大聯系。

1964年蘇聯宮廷政變,赫魯曉夫狼狽下台,勃列日涅夫上位過程揭秘

許多年後史學家回顧這段驚心動魄的曆史,都不禁發出疑惑,作為赫魯曉夫的心腹,勃列日涅夫何故參與政變?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當時看上去尤為平庸的勃列日涅夫,為何能成為蘇聯的最高上司人,掌控蘇聯18年之久?

赫魯曉夫的錯誤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突發腦溢血病逝于莫斯科,這位鋼鐵般的領袖,帶領蘇聯走出艱苦歲月的“慈父”,最終還是敵不過人類的生老病死,與世界揮手作别。

斯大林死後,蘇聯效仿當年列甯逝世後采取的“集體上司”制,由中央主席團的10名成員組成新的權力核心,而赫魯曉夫赫然在列。

1964年蘇聯宮廷政變,赫魯曉夫狼狽下台,勃列日涅夫上位過程揭秘

當然,對于蘇聯這樣的龐然大物來說,十人組成的權力機構還是太過擁擠,經過一系列緊張激烈的政治鬥争,赫魯曉夫在布爾加甯、朱可夫等人的支援下成功打敗了所有政敵,跻身權力頂峰。

大權在握後,赫魯曉夫開始了大刀闊斧地改革,這場載入史冊的改革鑄就了他執政生涯的輝煌,卻也成為他為自己挖掘的墳墓。

目前通過不斷公開的資料,已經能夠清晰地了解當年那場改變蘇聯國運的改革,甚至僅僅隻需要列出其中任意幾點,就能夠明白改革必然失敗,赫魯曉夫的下台已成定局。

提到赫魯曉夫上台後的舉措,首先應該被提及的是他對斯大林的批判。

1964年蘇聯宮廷政變,赫魯曉夫狼狽下台,勃列日涅夫上位過程揭秘

作為帶領蘇聯人民完成工業化并戰勝法西斯的領袖,斯大林的威望無人能及,以至于在他執政末期,對他的個人崇拜已經被蘇聯社會習以為常。

而這種個人崇拜無疑違背了馬列原則,阻礙社會發展。

于是,赫魯曉夫上台後的第一件事便是消除社會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以他為首的上司層對斯大林的功績全盤否定,并通過蘇共20大的“秘密報告”,對斯大林進行不分青紅皂白地批判,惡意抹黑這位昔日的領袖。

更加過分的是,赫魯曉夫還将斯大林的遺體從墓地中拖出火化,不僅要從精神上消滅斯大林,就連實體上也不放過。

1964年蘇聯宮廷政變,赫魯曉夫狼狽下台,勃列日涅夫上位過程揭秘

可實際上,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清算隻是為了取代斯大林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并非為了戰勝作為社會發展模式的斯大林主義,而他本人也并不反對個人崇拜,他反對的是群眾崇拜除了他以外的人。

擔任過赫魯曉夫檔案主要起草人的布爾拉茨基曾評價道:“赫魯曉夫甯肯輕信獻媚者,也不依靠他改革意圖的真心擁護者。”

此外,赫魯曉夫的性格剛愎自用,本身理論和文化水準就不高,還不願意聽取不同建議,是以改革的大部分措施都是根據他本人多年的工作經驗制定,看似接地氣,實則可行性極低。

而主觀因素往往對客觀現實造成影響,令赫魯曉夫的改革出現政策多變,無法貫徹始終的問題。

1964年蘇聯宮廷政變,赫魯曉夫狼狽下台,勃列日涅夫上位過程揭秘

比如赫魯曉夫在1953年曾鼓勵集體農莊成員和城市居民發展副業,為此,他先是減少私人副業向國家義務交售的定額,随後又全部取消義務交售,還降低私人副業的稅額。

這本身是一項能刺激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準的政策,可到了1958年,赫魯曉夫又認為私人副業違背社會主義原則,開始限制私人副業的發展。

可僅僅過去三年,到了1961年,赫魯曉夫又強調私人副業的重要性。

如此反複無常地改革,無疑消磨了群眾的耐心和信心,令社會對赫魯曉夫改革更加麻木。

與此同時,蘇共内部也出現多股勢力對赫魯曉夫與他的改革持抵觸意見。

1964年蘇聯宮廷政變,赫魯曉夫狼狽下台,勃列日涅夫上位過程揭秘

在反對派中,他們有的不願改變斯大林時期的管理體制和上司方法,不願進行改革,有的則擔心改革會危害到他們的個人利益,還有的則對如何改革持不同意見。

多種情況交織在一起,令蘇共上司層對赫魯曉夫更加不滿,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一場改變蘇聯權力格局的政變,也在赫魯曉夫執政的第十一個年頭悄然降臨。

宮廷政變

1964年10月14日,赫魯曉夫在辭職檔案上一筆一畫寫下自己的姓名,完成簽名後,這位曾經站在世界權力之巅的老人仿佛失去了所有氣力,刹那間黯淡無光,因為一個屬于他的時代已經徹底結束。

1964年蘇聯宮廷政變,赫魯曉夫狼狽下台,勃列日涅夫上位過程揭秘

這場針對赫魯曉夫的政變,實際上早在一年多以前便開始暗中策劃,從赫魯曉夫自動退休,到勃列日涅夫成為蘇聯最高上司人,一夜之間,世界發生劇變,就連蘇聯的死對頭美國都沒反應過來。

甚至直到今日,對于當年那場政變人們的了解都模棱兩可,為那個改變世界的夜晚蒙上一層神秘色彩。

不過,從政變的親曆者口中,我們還是可以勾勒出一個相對準确的真相。

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素有“灰衣主教”之名的蘇斯洛夫在政變中起主導作用,另外中央書記謝列平和克格勃主席謝米恰斯也是主要參與者。

1964年蘇聯宮廷政變,赫魯曉夫狼狽下台,勃列日涅夫上位過程揭秘

在他們看來,赫魯曉夫将蘇聯搞得一團糟,而且常常對他們的意見不屑一顧,為了蘇聯的穩定,制止赫魯曉夫的錯誤行為已成當務之急。

當然,僅憑他們幾人的力量并不能扳倒赫魯曉夫,于是他們時常舉行秘密集會,争取更多人支援,其中,作為赫魯曉夫親信的勃列日涅夫、波德戈爾内就是這樣被遊說入夥的。

1964年10月13日,一切準備就緒後,蘇斯洛夫緻電本該去黑海療養院的赫魯曉夫,以商讨農業問題将他騙回莫斯科參加主席團會議。

13日上午,赫魯曉夫抵達莫斯科并在同一天召開主席團會議,而在這場由赫魯曉夫主持的會議中,他本人反而成為所有人攻擊的對象。

1964年蘇聯宮廷政變,赫魯曉夫狼狽下台,勃列日涅夫上位過程揭秘

從工作作風到個人品質再到生活細節,赫魯曉夫被批評得體無完膚,根據與會人回憶,赫魯曉夫曾試圖對這些指控進行反駁,奈何反對派人多勢衆,一切掙紮都成為徒勞。

10月14日下午,正式的蘇共中央全會召開,作為推翻赫魯曉夫統治的領頭羊,蘇斯洛夫細數了赫魯曉夫犯下的錯誤,足足花了一個半小時才讀完他的報告。

而這場會議本該是蘇斯洛夫的加冕儀式,未曾想卻是為勃列日涅夫做了嫁衣。

勃列日涅夫的上位

根據赫魯曉夫的兒子謝爾蓋的回憶,赫魯曉夫下台後,政變的主導者們都認為自己應該成為新的一把手,比如蘇斯洛夫和謝列平,他們本身就擁有極強的政治号召力,自然會試圖向權力頂峰發起沖鋒。

1964年蘇聯宮廷政變,赫魯曉夫狼狽下台,勃列日涅夫上位過程揭秘

不過在政局尚未穩定的情況下,團結就如同空氣一般重要,于是各個派系為了避免再起沖突,便決定以自然更替原則,由第二書記接替第一書記,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接替主席,勃列日涅夫由此成為蘇聯名義上的一把手。

可是令當時世界各國政治家們始料未及的是,一度被認為是“過渡性人物”的勃列日涅夫,居然在上位後蛻變成政治強人,把控蘇聯最高權力長達十八年。

當時與蘇聯關系比較密切的北韓上司人金日成,在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曾評價他有點木頭木腦,反應很遲鈍,談正經事時話也不多,比起勃列日涅夫,蘇斯洛夫更像是主心骨。

1964年蘇聯宮廷政變,赫魯曉夫狼狽下台,勃列日涅夫上位過程揭秘

哪怕是被趕下台的赫魯曉夫,也對家人們說道:“勃列日涅夫是個沒有主意的人,他太軟弱,太容易受到别人影響,讓人牽着鼻子走。”

可實際上,在濃眉大眼的老好人形象之下,勃列日涅夫隐藏着巨大的政治野心與圓滑的政治手腕,他并非任人擺布的綿羊而是披着羊皮的猛虎,這一點從勃列日涅夫在政變中的表現就能窺見一二。

按照慣例,最後批判赫魯曉夫的那份報告應該是由勃列日涅夫來宣讀,可到最後關頭,勃列日涅夫卻堅決推辭不幹,認為這會影響他的形象。

從此處就能看出,勃列日涅夫一直在有意識地培養聲望,所謀甚遠。

1964年蘇聯宮廷政變,赫魯曉夫狼狽下台,勃列日涅夫上位過程揭秘

政變結束後,勃列日涅夫先是對政變的參與者給足尊重,讓他們各得其所,随後又暗中安插自己的親信進入各個關鍵職位,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鞏固自己的權力。

同時,勃列日涅夫将蘇斯洛夫等人拉攏到自己陣營,對同樣觊觎一把手寶座的謝列平一派采取溫水煮青蛙的政策,逐漸将其架空,最後發出緻命一擊,逼迫他們放棄手中的權力。

摧毀謝列平的勢力後,勃列日涅夫又成功削弱了波德戈爾内等人的權力,最終确立自己一進制制上司體系,成為新一代政治強人。

1964年蘇聯宮廷政變,赫魯曉夫狼狽下台,勃列日涅夫上位過程揭秘

勃列日涅夫統治時期,蘇聯在冷戰中轉守為攻,在國際社會上出盡風頭,以至于後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人十分懷念這位魄力十足的上司人。

但另一方面,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窮兵黩武,無疑是在蘇聯走下坡路的過程中踩了一腳油門,加速了蘇聯的解體。

本文由“論史鑒今”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