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章之前,辛苦您點選一下“關注”和“點贊”,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大家的支援與厚愛。
在曆史上,曹操和這個人物以其獨特的魅力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曹操,一代枭雄,他的政治和軍事才能無可匹敵。然而,他的私生活卻常常引發人們的猜測和疑惑。他娶的妻妾中,有很多是寡婦或者别人的妻子,這讓人不禁思考,難道英雄真的難過美人關嗎?
同樣,曆史上還有一位帝王也偏愛寡婦,那就是郭威。他一生中娶了四位妻子,每一位都是寡婦之身。這無疑是一個令人驚歎的事實。皇帝娶寡婦并不罕見,但像郭威這樣連娶四位寡婦為妻的情況卻并不多見。這不禁讓人好奇,是什麼促使他做出這樣的選擇?
那個時代,封建禮教束縛人的思想,但郭威卻與衆不同。他不受世俗的限制。在那個時代,封建禮教無法束縛人的思想,人們更加注重個性的表達和情感的追求。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緻郭威這樣的皇帝能夠做出如此獨特的決定,連娶四位寡婦為妻?
郭威初投軍營,效力李存瑁
郭威,出生于公元904年,他的父親郭簡在當時的晉王李克用麾下擔任要職。就在郭威出生的第二年,父親遭人暗殺,這使得年幼的郭威瞬間失去了依靠。母親王氏帶着他逃離了危險之地,踏上了前往潞州的路程,希望能在那裡找到安全的避難所。
不幸的是,王氏的身體狀況一直不佳,加上連日的奔波勞累,她終于在抵達潞州之前病倒了。此時,幸好有同行的乳母不離不棄地守在母子倆身邊,用她微薄的積蓄買藥治病、找食物填飽肚子,才使得郭威和母親能夠繼續前行。
在姨母韓氏的庇護下,郭威逐漸從失去親人的痛苦中恢複過來。雖然韓氏的家境并不富裕,但她仍盡力照顧這個年幼的外甥,把他當作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看待。在姨母的悉心撫養下,郭威茁壯成長,不僅身高體壯,更在習武方面展現出了非凡的天賦。
他深知養育之恩重于山,不能永遠依賴姨母的庇護。當郭威長成一名英姿飒爽的青年時,他決定離開家鄉,投身軍旅生涯,為國家建功立業。在告别姨母的那一天,他發誓要用自己的努力和成就來報答她多年的養育之恩。
公元922年,郭威憑借出衆的武藝和過人的膽識,被澤潞節度使李繼韬看中,加入了他的軍隊。李繼韬對他的才華極為賞識,委以重任。然而好景不長,李繼韬的勢力很快被後唐所滅。郭威被迫重新尋找效忠的對象,于是他加入了後唐軍隊,為李存瑁效力。
在後唐軍隊中,郭威憑借出色的表現和戰功逐漸嶄露頭角。然而,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公元926年,後唐政權在内憂外患中崩潰,李存瑁在戰亂中不幸喪命。
面對突如其來的巨變,郭威不得不重新開始自己的漂泊生涯。
第一任妻子柴氏
根據《東都事略》等史書記載,唐莊宗李存勖有一嫔禦柴氏,李存勖死後,她被迫離開了皇宮,回到了民間。在回家的路上,柴氏在黃河岸邊遇到了一場大雨,為了躲避雨水,她選擇了一家旅社暫住。
就在這個旅社裡,柴氏遇到了一位與衆不同的男子。他雖然衣衫褴褛,但身姿偉岸,精神矍铄,顯然不是普通的乞丐。柴氏好奇地向旅社老闆詢問他的來曆,老闆告訴她:“此乃郭雀兒也。”
郭雀兒,也就是後來的郭威,一個出身貧寒的男子。他的名字如同他的出身一樣低微,但卻無法掩蓋他内在的潛力和才華。
令人驚訝的是,柴氏竟然對這位乞丐般的男子産生了愛意。柴氏把“郭雀兒”叫到跟前,一番交談後,認定此人日後必成大器。她覺得郭威雖然現在落魄,但他的形貌和氣質都與衆不同,顯然不是普通人。于是,她決定要嫁給這位乞丐般的男子。
柴氏的父母當然也反對這門婚事。他們認為自己的女兒曾是皇宮中的嫔禦,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嫁給一個乞丐。然而,柴氏卻堅持自己的選擇,她對父母說:“此人将來必定前途無量!”
最終,柴氏的父母隻好妥協。柴氏将自己帶來的财物分了一半給父母,另一半則作為嫁妝。不久後,柴氏與郭威在旅社中舉行了簡單的婚禮。他們的婚姻雖然始于患難之中,但卻一直恩愛如初。
在柴氏的幫助下,郭威開始展現出他的才華和潛力。他曾在劉知遠的軍隊中表現出色,擔任過樞密副使等要職。随着時間的推移,郭威成為了朝中的重臣,統領大軍,權勢顯赫。他能夠有如此成就,離不開柴氏的支援和幫助。
柴氏不僅在經濟上資助了郭威,還在生活中幫助他改掉了一些不良習慣。她教導他要勤奮工作、節儉生活、遠離賭博和酗酒等惡習。
然而,好景不長,柴氏因病離世。她的去世對郭威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為了紀念柴氏對自己的支援和幫助,郭威在稱帝後追封她為皇後,谥号“聖穆”,并且一直沒有再立過皇後。
而他們之間的愛情故事也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果然是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會有一個幫助他的女人。
輔佐後漢,被猜疑起兵立國
石敬瑭引契丹人進入中原,滅了後唐,建立後晉。在這個曆史的轉折點上,劉知遠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他的命運也是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劉知遠在山西稱帝,建立了後漢,這是一個新的開始。當劉知遠去世後,年輕的幼帝即位,也就是後漢隐帝。郭威和蘇逢吉被任命為顧命大臣,他們的任務是保衛這個新生的王朝。
由于,各地掀起叛亂,契丹人也在此時南侵,郭威臨危受命,率領大軍四處征伐,守住了風雨飄搖的後漢天下。
然而,漢隐帝對郭威的權力感到不安,他的寵臣們也在暗中策劃鏟除郭威等舊朝勢力。
在這個關鍵時刻,李弘義背叛了漢隐帝,将消息告知了郭威。郭威面臨着一個艱難的選擇,他必須采取行動,否則他将大難臨頭。于是,他決定采用謀士的計策,僞造诏書,宣稱皇帝指令他誅殺諸将。
這個決定引發了将士們群情激奮,将士們推舉郭威為首領,起兵讨伐。他們的目标是“清君側”。然而,後漢隐帝意識到郭威真的已經起兵反叛,他下令殺死郭威在京城的家屬,甚至連還在襁褓中的孩子都沒有放過。《新五代史》載:“嬰孺無免者。”
而被漢隐帝下令殺死郭威在京城的家屬中,有他的第三任妻子張氏,張氏出身于官宦世家,父親張同芝曾擔任王镕手下的谘呈官、檢校工部尚書。然而,随着王镕的去世,張家家道敗落。
在一次平亂的軍隊中,禆将武從谏見到了年幼可愛的張氏,由于她無依無靠,武從谏便将她帶回了自己的老家太原,并把她許配給了自己的兒子。
好景不長,張氏的丈夫不幸早逝,她便開始了守寡的生活。此時,郭威恰好在太原,他的第二任正室楊氏已經去世,于是他娶了張氏為妻。
随着郭威的崛起和富貴,張氏也被封為吳國夫人。幸福的日子并沒有持續太久。乾祐三年(950)十一月,後漢隐帝劉承祐因對郭威心生猜忌,下令将羁留在東京的郭威家屬全部處死,張氏等家眷也未能幸免。郭威稱帝後,為了紀念張氏,追封她為貴妃。
郭威率領大軍進入京城,後漢隐帝劉承祐被殺。有屬下建議郭威屠殺劉氏宗族以報複血仇,但郭威拒絕了。他進入皇宮觐見李太後,讓她臨朝聽政。
在這個曆史的轉折點上,郭威沒有選擇篡位。這并不是因為他沒有這樣的野心,而是因為劉知遠提前準備的後手。劉知遠雖然任命郭威為顧命大臣,但他并沒有完全信任他。
他早在進攻汴梁時,就把自己的兄弟劉崇留在了太原,以防止都城發生混亂。此外,劉知遠還有鎮守在徐州的養子劉赟和許州的另一位兄弟劉信。這些人都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足以對郭威構成威脅。
是以,郭威以退為進,提出擁立劉赟為帝。李太後雖然有些疑慮,但看到郭威沒有立刻謀反的意圖,就同意了他的提議。劉赟是劉崇的親生兒子,他能夠當皇帝也是劉崇所希望的。是以,他們對于郭威的提議表示贊成。
然而,李太後還是太天真了。郭威雖然離開了京城,但他并沒有放棄自己的野心。他在離開之前安插了心腹在京城中,并且故意讓自己的大軍行軍緩慢至極。
終于到了澶州時,士兵們“主動”發動兵變,“逼着”郭威穿上黃袍。雖然郭威一開始拒絕了他們的要求,但是面對衆多的士兵和自己的野心,他最終還是接受了。于是,“被迫”篡位的郭威傳回汴梁,奪得國政。
而那位等待成為皇帝的劉赟呢?這位可憐的“預備皇帝”,還沒等他進入都城時,郭威已經搶先一步入了京城,并逼迫太後下旨把劉赟廢黜了。随後郭威命人把劉赟囚禁了起來。
劉赟的親爹劉崇一聽郭威要篡位,心想我後漢不能滅,于是他據河東十二州稱帝,建立北漢,聯合遼國對抗後周。郭威一看劉崇反應這麼過激,擔心劉赟是個威脅,于是就把他給殺了。
至于劉知遠的另一位弟弟劉信,由于兵力太少,擋不住郭威,是以當郭威大軍攻進許州時,他上吊自殺了。
沒了劉信,殺了劉赟,不管劉崇,郭威終于沒了後顧之憂,他于廣順元年 (951年)正月丁卯日正式稱帝,定國号大周,史稱後周。
楊氏、董氏同鄉,皆嫁郭威
郭威的第二任妻子是楊氏。楊氏在年輕時,因美貌被選入曾是鎮州節度使王镕府中的姬妾,但後來王镕被亂軍所殺,楊氏流落民間,并嫁給了一個叫石光輔的平民。
石光輔不久後也去世了。此時,郭威的結發妻子柴氏也已經去世,郭威聽說了楊氏的美貌和賢惠,便向她求婚。楊氏起初并不願意,但經過楊氏之弟楊廷璋的極力撮合,答應嫁給郭威。
楊氏嫁給郭威後,持家有方,處理家務得心應手。她在後晉天福末年去世。郭威稱帝後,追封楊氏為淑妃。盡管她與郭威的婚姻時間不長,但她的賢惠和才能對郭威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董氏是郭威的第四任妻子。董氏來自常山,父親是鎮州節度使王镕部下的小吏。在鎮州之亂中,董氏與家人失散,被潞州的一個牙将領回家。這牙将因自己的妻子不能生育,對董氏就像女兒一樣,專門請了老師教她。
當董氏長到十三歲時,她的哥哥董禹找到了她,幾年後她嫁給了鄉人、後晉官員劉進超。然而,後晉滅亡時,劉進超被擄而死,董氏從此寡居洛陽。
董氏與郭威的第二任妻子楊氏是同鄉,兩人早先相識,楊氏常向郭威提起董氏的賢惠。當郭威鎮守洛陽時,他想起楊氏的話,便派人尋訪到董氏并娶她為妻。自此,董氏成為了郭威的賢内助,幫助他處理家務,為他出謀劃策。
在郭威稱帝後,由于沒有正室,董氏被冊封為德妃,成為了後宮之首。她的聰明才智和賢惠得到了後宮和朝廷上下的贊譽。然而,廣順三年(953年)夏天,董氏不幸染上了疾病,最終病逝。
董氏堪稱郭威的賢内助,而後周在郭威的治理下,短時間内就呈現了一副國富民強的盛世景象。董氏去世後,郭威一直沒再娶妻,公元954年,他也因病離開了人世,後周交到了侄子柴榮的手中。
郭威先後娶了四位正室,分别是柴氏、楊氏、張氏和董氏。這四位女性在嫁給郭威時都是寡婦,其中楊氏還兩度守寡。這種現象在古代社會中極為罕見。深入分析,這不僅與郭威個人的經曆有關,更是一個時代風氣的反映。
郭威出生在邢州堯山,家境貧寒。《舊五代史》中還有一種說法,稱郭威原本姓常,幼年時随母親改嫁到郭家,是以也姓了郭。如果這是真的,那麼郭威的母親也是一位寡婦。她帶着年幼的郭威,再嫁給後晉順州刺史郭簡。
這種經曆可能對郭威的婚姻觀念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他看來,母親作為寡婦也能嫁給刺史,那他娶像柴氏這樣的皇帝嫔妃、楊氏這樣的王府姬妾、張氏這樣的官宦千金,雖說是寡婦,但已經算是不錯的選擇了。
事實上,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娶寡婦或再婚女子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丢臉。相反,唐五代時期的貞節觀念遠較後代淡薄。改嫁是合乎禮儀、為社會所認可的行為。在這樣的風氣下,郭威連娶四個寡婦,雖然“手筆”大了些,但也算事出有因。
此外,唐五代時期的社會風氣也影響了女性的地位和選擇。在這個時期,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都有一定的自主權和地位。一些女性甚至可以繼承财産和擔任家族領袖。是以,對于那些守寡的女性來說,再婚并不是什麼不光彩的事情,而是她們追求幸福和生存的一種方式。
綜上所述,郭威娶四位寡婦為正室的現象,既與他的個人經曆有關,也反映了唐五代時期的社會風氣和價值觀。在這個時期,女性的貞節觀念較為淡薄,再婚和改嫁是常見的事情。是以,郭威的婚姻選擇也順應了當時社會的潮流。
最後辛苦您點選一下“關注”和“點贊”,分享一下您的觀點與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