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馮小剛的《甲方乙方》以3600萬的票房,從一衆好萊塢電影中殺出重圍,成為了當時中國電影的救市之作,甚至創造了一個輝煌的名詞,叫做賀歲檔。
從此,賀歲檔成為大片雲集、兵家必争之地。
馮小剛也成為賀歲檔毫無疑問的統治者,《不見不散》、《沒完沒了》、《一聲歎息》、《大腕》、《手機》,部部經典,部部爆款。
而如今,1997年或許隻剩下懷念。
最近的馮小剛新作,雲集了老中青幾代明星的《非誠勿擾3》,于元旦檔上映,上映十多天,票房還未上億,可以說是赤裸裸的撲街。
同時期元旦檔另一部喜劇片《年會不能停!》,在上映前幾乎毫無宣傳,演員也知名度平平,卻靠着口碑發酵已經拿下超5億票房,預計最終票房将超過10億。
縱觀整個電影行業,這幾年來,也進行了不小的洗牌。電影開場前,新興影視公司五花八門的開場動畫已經逐漸取代了曾經的傳統影視公司。
拿着舊船票的電影公司,能否登上新時代的巨輪?
01
2023年,全年電影票房549.15億,離550億還差臨門一腳,略遜于2017年,相比2018、2019年的超600億票房也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是相比疫情期間已經有了不小的改觀。
2023年,全年票房同比增長83.4%,觀影人次同比增長82.7%,人均觀影部數從2022年的1.87部一舉漲到了2.34部,可以說是大幅回暖。
市場的大幅回暖也使得各大影企的資料終于不再難看。2023年前三季度,除了北京文化、華誼兄弟和博納影業三家公司錄得淨虧損,其餘電影公司營收基本都大幅上漲,部分影企營收增幅甚至超過100%。
這樣的繁榮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院線收入,一方面是票房收入。
過去幾年,連連虧損的院線成為了不少電影公司難以甩開的拖油瓶。然而2023年,院線收入反而成為了不少傳統影企的遮羞布。院線收入的大幅上漲,掩蓋了不少影企在影視投資上的欠缺。
早年間,“國字号”的中國電影,和華誼兄弟、博納影業、萬達電影等幾家民營企業,構成了電影行業毫無疑問的頭部陣營,擁有着絕對的票房号召力。後來,北京文化也加入這一陣營。
然而現在,時代變了。以往霸占票房榜前列的老牌影企,已經逐漸落伍。
在老牌影企中,“國字号”中影集團仍舊保持了行業的領頭羊地位,2023年票房榜第二名的《流浪地球2》就由中影集團主要。2023年中國電影作為前三出品方出品的電影達到了15部,其中票房破億的電影達到了8部,位居影投公司前列。
其他公司則沒有這麼幸運。
2023年仍舊沒有擺脫虧損泥潭的北京文化,盡管有一部票房超30億的《封神第一部》,但是《封神》三部曲總共耗資近30億,需要90億才能回本,三部曲電影無法集中同時放映也使得北京文化短時間内難以收回投資成本。
更為人熟知的華誼兄弟也未扭虧為盈。2023年,華誼兄弟主要投資的影片隻有《愛很美味》《搖滾藏獒》《前任4:英年早婚》《非誠勿擾3》4部,加上仍在院線上映的《非誠勿擾3》,也僅收獲将近12億的票房。
萬達電影盡管依舊領跑,但是從營收上來看,電影放映闆塊占據了絕大多數的營收,2023年作為主要出品方出品的電影僅剩《三大隊》《倒數說我愛你》《申紀蘭》這三部,其中隻有《三大隊》票房過億。
博納影業的情況也與萬達電影類似,院線恢複活力,但是2023年僅投資4部電影,破億的也隻有一部《無名》。
老牌影企逐漸陷入電影投資低潮,電影行業新面孔卻是春風得意馬蹄疾。
2023年的票房榜第一《滿江紅》主要方是徐峥的歡喜傳媒,算上《滿江紅》、《學爸》和《其實也沒有那麼熱血沸騰》,2023年歡喜傳媒主要出品的電影票房已經接近60億,而在今年春節檔,歡喜傳媒還有一部雲集巨星名導的《紅毯先生》。
而同為《紅毯先生》出品方的壞猴子影業由導演甯浩創立,在2023年的表現也頗為突出,盡管作為主要出品方出品的電影僅有兩部,但是其中《孤注一擲》就攬獲了38.48億的票房,加上《二手傑作》,總計票房也在40億上下。
收獲頗豐的還有陳思誠旗下的壹同文化,憑借暑期爆款的《消失的她》和年末的《三大隊》也斬獲了近40億票房,加上這兩部電影都為小成本制作,主要出品方也隻有兩個,壹同文化算得上2023年的最大赢家。
兩相對比,2023年的電影行業,可以說是有了不小的改變。
陳思誠作為曾經的演員,逐漸轉型為導演并進行影視投資,甯浩作為導演也開始積累資本,扶持更多新生代導演,而曾經為人熟知的馮小剛、張藝謀等導演,卻接連失利。
曾經的資本打勞工逐漸掌握了話語權,資本反而失去統治地位。
電影行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02
你有多久沒有看過電影首映了?
早年間,票房貢獻往往是往前傾斜,首周末、特别是首周周五的票房,往往相對較高,因為不少人會期待電影首映,第一時間就買票觀影。
然而2023年,票房周期還在進一步往後傾斜,首周周日的票房貢獻已經超過首周周五。
同時,2023年假期首日及預售在整體票房中的占比逐漸降低,當天購票開始主導大盤,觀衆不再有第一時間觀影的動力,而是更願意等待口碑發酵之後再進行動作。
但是,為什麼之前大家會願意在電影上映之前,不知道口碑的時候就提前購買電影票,甚至還必須購買首映場呢?
因為那個時候大家看電影考慮的因素有很多。
可能是有喜歡的演員,可能是因為喜歡的IP,可能是有喜歡的前作,也可能是因為喜歡原著,甚至隻是作為一個假期的休閑娛樂活動。
然而電影行業發展到現在,流量演員失去号召力,優質演員也會演出爛片,IP續集也會狗尾續貂,原著改編更是踩雷重災區。
而相比花了錢在電影院裡如坐針氈,看電影似乎也并不是一項必需的娛樂活動。
圖源:圖蟲創意
于是,普通觀衆對于電影的評判标準隻剩下一個,那就是——影片品質。
相比盲目地因為某一個原因進入電影院,越來越多觀衆更願意在電影院裡觀看确定好看的、符合自己審美的電影。
而這一點,也和2023年電影行業的另一大變化息息相關,那就是,進口片和國産片的地位,徹底逆轉了。
2023年的整體票房回到了2017年的水準,進口片的待遇,卻大相徑庭。
2023年全年進口片票房為93.33億元,占比僅為17.22%。而2017年,進口片票房就有256億,占到了整體票房的46.57%。
國産電影頂天立地,好萊塢進口片的魔法失靈,和新興影企崛起、傳統影企落幕,以及電影行業的種種變化有着同樣的原因——内容為王。
相比各類視覺特效吸引眼球、各類明星争奇鬥豔,觀衆正在回歸理性,向口碑傾斜,觀衆想要看到的,隻是一部好的電影。
放眼2023年的全球票房榜前20的電影,幾乎全部都是續集、翻拍、改編的電影,原創劇本在其中艱難生存。
盡管還沒有到“原創已死”的地步,但是實則已經奄奄一息。
而今年,又有不少好萊塢大片來襲,但是基本也都是續集、翻拍、改編。其中的很多部“狗尾續貂”之作,如果品質不夠高,大機率很難再吸引到除了粉絲之外的普通觀衆進入影院。
現在的好萊塢,早已不再是電影的“夢工廠”,而是仿佛一座AI合成的機器工廠。
電影将各種吸睛的概念堆疊在一起,縫合成為一部外表光鮮的作品,卻并沒有紮實的邏輯以及嚴密的劇情,電影的可看性大幅下降。
盡管在市場上 “IP魔法”還在生效,但是奈飛的崛起正在對這些傲慢的公司造成打擊。
股價、業績連連飛漲的奈飛給了仍在固步自封的影視界Old money一記重拳——超級英雄已死,原創當立。
03
結語
曾經,馮小剛以一衆“平民”視角的電影,在外國電影的沖擊中,挽回了國産電影的一線生機。
彼時他說,電影這東西,主要是滿足大衆欣賞的需要。而他(的成功)基本上就是沿着這樣一個思路來走。這個被廣大的中國電影工作者,認為是不齒的,在他看來是天經地義的。
在馮小剛以前,電影制作方往往是從自己的視角出發,拍着滿足自己想法的電影,并不會考慮觀衆的想法,也不會考慮投資方的想法。
馮小剛的一系列電影改變了這一點。
然而在精心制作的《1942》遭遇慘敗,《私人定制》卻票房大賣之後,馮小剛開始質疑觀衆,以至于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中國電影現在垃圾遍地,一定和大批的垃圾觀衆有關系。
在當時的環境來說,這句話有失偏頗但或許不無道理。
但是在此之後,馮小剛和觀衆,便開始走上了兩條路。全憑自己心意拍電影的馮小剛,也不再是賀歲檔從不出錯的定海神針。
歸根結底,電影市場正在失去曾經的中心化,名導、明星的噱頭正逐漸失效,票房的号召力難以再用某一個單一因素來總結。
一個内容為王、百花齊放的時代,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