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3日至2024年3月31日,L’École 珠寶藝術學院香港分校正在舉行「美學之眸:千燈室珠寶珍藏展」珠寶展,呈現來自香港私人收藏家的超過50件藏品,涵蓋中國明代家具、清代宮廷珠寶以及巴洛克時期、維多利亞時期、美好年代和愛德華時代的歐洲珠寶,探索不同時代與文化對美的定義。
本次展覽由 Van Cleef & Arpels 亞太區總裁 Nicolas Luchsinger 策展,藝術史學家及 L’École 珠寶藝術學院講師 Mathilde Rondouin 擔任學術顧問。Mathilde Rondouin 将「千燈室」(Illuminata)一詞解釋為「領受美學薰陶的過程,有啟蒙開悟之意。」
展覽由3個部分組成,絕大部分展品為首次公開展出。第一部分聚焦中國明代家具設計工藝與優雅風格,3件展品均為黃花梨制作的官帽椅、平頭案和提箱。第二部分呈現約40件西方珠寶作品,涵蓋巴洛克(Baroque)、維多利亞時期(Victorian)、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及愛德華時代(Edwardian)的古董珠寶,以及 JAR 和 Carnet 等當代設計師作品。
第二部分展區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件1900年代鉑金鑽石胸針,這件作品具有典型的愛德華時代珠寶風格,鉑金塑造出柔美蜿蜒的渦卷紋和花葉圖騰,鑽石挂墜部分可以拆下作為吊墜單獨佩戴;另一件1840年代祖母綠鑽石頭飾為典型的維多利亞時期風格,結構設計巧妙可拆卸為3枚胸針佩戴;美國現代設計師 JAR 的折扇造型耳環以橙色電鍍鋁制作,極具視覺張力。
第三部分重點展出中國清代宮廷珠寶,展現中國珠寶傳承及演變。重點展品包括一件清代帶翠蜜蠟子辰佩,在一整塊琥珀上精細雕刻出纏繞盤曲的螭龍形象;另一件清朝翡翠挂墜雕刻傳統萬福花鳥紋,頂部飾以一顆粉色碧玺随型珠構成巧妙的色彩層次與吉祥寓意。
展覽時間:2023年11月13日-2024年3月31日
展覽地點:L'ÉCOLE 珠寶藝術學院(香港)
香港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8号K11 MUSEA, 5/F, 510A
銀質胸針,18世紀
鑲嵌鑽石。
鉑金胸針,約1900年
鑲嵌鑽石。采用可拆卸設計。
金質頭飾,約1840年-1850年
運用黃金和銀制作,鑲嵌鑽石和祖母綠。顆拆卸為3枚胸針佩戴。
金質頭飾手鍊,約1840年
運用黃金和銀制作,鑲嵌鑽石和弧面切割石榴石。
銀質項鍊,18世紀
鑲嵌鑽石和紅寶石,挂墜采用可拆卸設計。
鉑金頭飾,約1910年
鑲嵌鑽石。可轉換為項鍊佩戴。
黃金項鍊,約1820年
鑲嵌紫水晶、海藍寶石、黃水晶、石榴石、橄榄石、煙晶和黃玉。
Sévigné 金質胸針,19世紀
運用黃金和銀制作,鑲嵌弧面切割石榴石和鑽石。
金質耳夾,by JAR,21世紀
運用鋁和黃金制作,鑲嵌鑽石。
金質戒指,by JAR,21世紀
運用黃金和鉑金制作,主石為一顆弧面切割紅寶石,鑲嵌黑色尖晶石和鑽石。
金質戒指,by JAR,21世紀
運用黃金和鉑金制作,主石為一顆枕形切割黃鑽,鑲嵌祖母綠和鑽石。
白金項鍊,by Carnet,21世紀
鑲嵌珍珠和鑽石。
金質戒指,by Carnet,21世紀
運用鉑金和钛金屬制作,鑲嵌粉色碧玺和彩色藍寶石。
白金耳環,by Carnet,21世紀
鑲嵌祖母綠和鑽石。
帶翠蜜蠟子辰佩,清朝
飾以雕刻琥珀,點綴翡翠、珍珠、絲綢。
翡翠萬福花鳥紋佩,清朝
飾以雕刻琥珀、點綴翡翠、珍珠、絲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