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裡說:“親戚故舊,老少異糧。”
不管是拜訪親戚朋友,還是有人來家做客,要依照對方的實際情況去對待,給予恰當的食物。
比方說,待老人,要給松軟的食物,因為他們牙不太好;對孩子,要給玩具,因為他們天性愛玩。
順理成章,我們的随禮的過程中,也要因人而異,不要冒冒失失,随意送東西給人。
朋友交往,把握以下幾條規矩,你的人緣會變好,形象也會變得高大。
01
禮重弱者,謂之厚德。
在民國時,湘南爆發了一場蝗災,本地的殷天引受其影響,家裡顆粒無收,吃飯也發愁了。
做收藏行業的朋友王揚得知情況後,特意到殷天引家做客,然後盯着一隻香爐,贊不絕口:“這是宣德香爐啊......”
接着,王楊用兩擔米,把香爐換走了。
若幹年之後,殷天引去王楊家拜訪。王楊已經過世,其兒子在院子裡澆花。
令人驚訝的是,當年的宣德香爐被當成了花盆使用,一點都沒有被珍惜。
殷天引詢問原因。
王楊的兒子說:“叔叔,這個香爐是一個仿冒品,當年父親花高價收購,隻是一份朋友的心意......”
人與人之間,最難得的是“潤物細無聲”。
當我們發現朋友落難了,或者結交了老弱病殘的朋友,那就要想一想,如何去幫一把。
你要知道,給窮朋友的一百塊錢,能夠解決他好幾天的夥食費。并且,這份人情,是做到位了。
朋友正在創業,但是資金不多,你随大禮,那也是添加了一份力量。
就是紅白喜事上,給朋友大禮,那也是能夠解決燃眉之急的。也許人家安葬老人,就差幾千元吧。
02
禮輕富者,謂之情誼。
從前,回纥國的使者,走了千萬裡,送了天鵝毛到大唐。
唐太宗見到鵝毛,非常開心,并且給了使者很多的有價值的東西。
當我們再讀“禮輕情意重”的典故,就會發現,大唐真的不差一片鵝毛,也是有天鵝的,但是差的是人情味。
大唐富有,回纥國相對貧窮,但是不妨礙兩國的君王做朋友。
當我們不夠富有的時候,去結交富有的朋友,肯定會思考,到底送什麼才好呢?若是要很貴的禮物,自己買不起,若是随便給一個紅包,人家也不在乎。
你給一萬元給億萬富翁,顧及這份人情,還是留不住。但是你已經拼盡全力了。
因而,我們要給富人,很輕的禮物,禮數到了就行了。
比方說,農村人送一些自己做的蕃薯片,給城裡的土豪朋友。這不丢人,而是彼此的善意。
對于那些一直斂财的富人朋友,瞧不起你給的小紅包,那就不交往也罷。你對他掏心掏肺,他對你沒心沒肺。
03
入鄉随俗,謂之尊重。
對于親戚,我們一般會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進而能夠知道他們的習俗。
朋友是半路出現的人,或者在兩個不同城市的熟人,要知道習俗,就要主動去打聽。
随禮之前,通過網絡查一查朋友的家鄉的習俗,主動問一問朋友,都是沒有錯的。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這是很常見的事情。
比方說,廣東的婚禮,相對隆重一些,禮數也多。
男方送聘禮給的女方,有雞,意味着生機勃勃;有椰子,就是爺娘安好的意思;有禮金,用來孝順娘家人。
女方送男方禮,有槟榔,意味着新郎安康。花生、紅棗、核桃等,放在床頭,寓意早生貴子,紅紅火火。
你是哪一方的朋友呢?那就要考慮,是否準備對應的禮。
很多地方,新郎新娘敬酒,還要給小紅包。因而,我們多帶幾個紅包,是沒有錯的。
風俗習慣,帶來的是人的精神面貌,還有思維模式。若是禮金給錯了,很容易引起誤會,甚至讓朋友産生不好的想法,認為你在捉弄人家。
04
學會回禮,謂之關系。
在社交學裡,有一個“登門檻效應”。
意思是說,你要和誰結交,那就帶着小禮物去拜訪,每次提出一些小要求。把兩方的關系混熟了,再後來,就能通力合作。
晚清富豪胡雪岩去借錢的時候,就多次主動上門,把借款還上,還給了利息。幾次借錢,讓朋友史密斯留下好印象,進而借錢再多,史密斯也滿口答應。
不管你處于什麼狀況,能不能對等地回禮,你都要去回禮。
你窮困的時候,人家給你幾萬元,你回幾百元,也是一份人情。等你崛起之後,再去送大禮,也不遲。
你有錢的時候,不要小看窮人的禮。你回禮更多,也是無聲息地幫忙。
“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這句古訓,就展現了回禮的重要性。
朋友交往,頭回生,二回熟,不要在第一回就停下了。
我們出門在外,需要好的人脈關系,可是你都不和人見面,怎麼行呢?回禮,就是增加互動的最佳機會。
05
也許你會問,說了這麼多,到底随禮多少合适?
隻能告訴你,随禮是沒有定數的,要根據實際情況去定奪。
随禮的本身,也是符合“幫人難處,救人急處,看人遠處”的道理。
交友的關鍵,在于人心。把人心溫暖了,再去談利益,就好辦了。
你的心是狠毒的,冷冰冰的,就怪朋友不幫忙了,興許你一個朋友都沒有。
不管朋友多好,也不要忽視随禮的規矩,别把溫暖的心,困在了冰天雪地裡。
随禮時,帶着一份愛,留下一段緣。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