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享年”和“終年”都是表達去世,差別非常大,用錯會見笑于人

作者:等風談曆史

中國古代喪葬禮儀等級分明

在中國古代,喪葬禮儀極為重視等級。皇帝的喪禮盛大隆重,悼念之情溢于言表。當皇帝駕崩的消息傳開,朝野上下皆是震悼。

“享年”和“終年”都是表達去世,差別非常大,用錯會見笑于人

百官有序地前來吊唁,頂着寒風伏跪在殿外,肅立送葬隊伍中。大臣們個個面帶悲色,淚水盈眶。這場盛大的葬儀展現了君主的威嚴,也展現出臣民的哀恸與痛失。

而平民的喪禮就簡單許多。樸實的棺木,虔誠的家屬,沉痛的哭聲。即便内心悲戚難耐,他們也必須按照等級接受這樣的差異對待。

“崩”“薨”“卒”“不祿”,不同的詞語代表不同的身份地位,短短一個字的差距,竟彰顯出如此雲泥之别的不平等。

這也讓人明白,為何古人如此珍視“享年”二字,這是對老人最高的褒揚和敬意的表達。恰如淡青的麻衣是最進階的孝服,“享年”承載了對逝者最高等級的禮遇與紀念。

“享年”和“終年”都是表達去世,差別非常大,用錯會見笑于人

“享年”“終年”在訃告中的不同應用

“享年”一詞源自中國古代祭祀語境,它蘊含着祝頌和祈禱的意味。在訃告中使用“享年”,是對亡者最高層次的褒揚與敬意表達,其使用場合也比較保守謹慎。

通常隻有享受長壽、善終正寝的老人,才有資格被訃告中用“享年”來紀念。這像是給亡者生前的功德行為進行的最高評價。

而“終年”的起源時間稍晚于“享年”,在近現代的廣告中廣為使用。它适用于各種突然或意外去世的情況,不限于壽終正寝的人。

“享年”和“終年”都是表達去世,差別非常大,用錯會見笑于人

是以使用範圍比“享年”更為寬泛靈活。在年輕人的訃告中,我們常會見到“終年”來表示其生命期限。這就好比,“享年”是莊嚴威儀的紅木棺椁,而“終年”則像樸實無華的青松木棺材。

一字之差,竟代表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分野。

我的一位老師張先生,他享年九十有六,教書育人幾十載,學生們前來吊唁時都對他使用“享年”以示最高的敬意。

而我的鄰居小王意外車禍去世,才二十出頭的英年早逝,親友們在悲痛之餘,也隻能在訃告上寫“終年”,表達無盡的唏噓和惋惜。

“享年”和“終年”都是表達去世,差別非常大,用錯會見笑于人

一字的不同,道盡了千言萬語般的禮數規矩。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等級,這種等級觀念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它滲透入喪葬禮儀這個古代重要儀式的方方面面,實在太講究了,稍有不慎就會被人嘲笑。

具體來說,皇帝、諸侯、大夫等不同等級去世,專用的詞語就不一樣。比如皇帝去世用“崩”,描述他的死像一座大山崩塌,影響整個國家;諸侯去世用“薨”,比喻山體滑坡;大夫去世則用“卒”,意思是生命終結。

這些詞語使用必須嚴格區分開來,不能混淆。

“享年”和“終年”都是表達去世,差別非常大,用錯會見笑于人

不僅如此,按照等級規定的喪葬儀式也迥然不同。皇帝的喪禮絕對是最複雜最隆重的,從靈柩到送葬隊伍都異常講究,綿延幾裡都不奇怪。

而老百姓的喪禮就簡單的多,有口棺材下葬就行。

這種等級森嚴的喪葬文化一直延續了很久,近現代才逐漸簡化,但基本思想融入現代儀式中。我們既要傳承民族文化精華,也應抛棄古代遺留的等級排斥思想,與時俱進地發揚光大。

“享年”一詞最初出現在祭祀語境,含有對先人的祝頌和祈禱意味。到了六朝時被引入墓志銘,用來悼念亡者。這反映當時人希望死者來世安好。

“享年”和“終年”都是表達去世,差別非常大,用錯會見笑于人

再到唐代,墓志碑記盛行,“享年”成為标注壽數的慣用語,可見古人相當重視喪葬儀式,用這種說法表達對老者的哀思與敬意。

“享年”使用較為謹慎,主要出現在壽終正寝者的靈位上,需要權衡逝者的身份。

相比之下,“終年”的使用曆史不長,起先隻表示“滿年”的意思,沒有太多感情色彩。近現代後才逐漸在訃告中流行,表示範圍比“享年”廣很多,基本上各種突然離世的情況都能用。

這樣靈活的用法使其快速占領場景。

“享年”和“終年”都是表達去世,差別非常大,用錯會見笑于人

但是,二者畢竟存在細微差別,“享年”預示美滿人生告終,“終年”中立客觀。使用中還是有某些規範,選擇不當可能冒犯人。

我們在表達哀思時,既要注意區分,也要體恤生命,這是時代發展的内在要求。

中國喪葬文化中形成了豐富的詞彙系統來描述人的離世,比如享年、終年、得年、殁年等詞,這些詞在使用場合和含義上都有差別。

享年多用在壽終正寝的老人身上,表示他們終老圓寂,盡享天倫;終年則出現在夭折或意外離世的不幸情況下,比較中立客觀。

“享年”和“終年”都是表達去世,差別非常大,用錯會見笑于人

得年和殁年帶有惋惜和不幸的情感色彩,前者用于年輕人,後者用于非正常死亡。

不同地區和民族對這些詞語的使用也有一定差異。但享年和終年是使用頻率最高,也最能反映這個民族對生命态度的兩個詞。

合理恰當地選擇詞語,展現了人們對逝者的不同情感。

這種喪葬詞彙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即對生命的珍視,對感情的重視,對貢獻的肯定等。

“享年”和“終年”都是表達去世,差別非常大,用錯會見笑于人

當代社會簡化了許多儀式,但這種根本精神意識依然值得弘揚光大。

中國喪葬文化中還形成了嚴格的服制度,規定不同身份的人要穿對應的喪服。這其中又以直系親屬需要穿的麻衣喪服為最高規格,麻衣質地粗糙,穿着難受,代表最深的悲痛。

這條規定執起來毫不留情,即使天氣炎熱也不能解開一顆扣子,以免被責怪不孝。遠房親屬所穿孝服則質地較輕,到了一定日期可以除下。

是以喪服的等級區分也顯示出對逝者的不同态度。

“享年”和“終年”都是表達去世,差別非常大,用錯會見笑于人

其實這種外在表現反映的是内心情感。用不舒服的衣料與形式來展現内心巨大的痛苦與哀思,這種做法在全世界文化中也較為罕見。

中國人外柔内剛的性格通過這種喪葬文化得以展現。

這種含義值得代代相傳,讓後人明白外在規定的内在價值。即使現代簡化許多儀式,這種情懷也需要弘揚下去。我們在追思逝者時,也應當牢記老祖宗的囑托。

“享年”和“終年”表面上隻差一個字,實則蘊含的文化内涵千差萬别。二者都是用來表達人的離世,但使用場合和對象差别很大,錯誤運用極易造成失禮。

“享年”和“終年”都是表達去世,差別非常大,用錯會見笑于人

“享年”适用于走過人生最後一段旅途的老人,表示他們已經盡享天倫,平安離世。“終年”客觀描述各種突然或意外的死亡情況,使用範圍廣泛。

區分二者在中華喪葬文化中舉足輕重。

很多人并不明确二者内涵與外延,使用時随心所欲,這不僅違背語言修辭的規範,也有悖于當代人應有的文化修養。

我們有必要厘清這種細微差别,從源流曆史中汲取智慧,才能避免生搬硬套。

“享年”和“終年”都是表達去世,差別非常大,用錯會見笑于人

當下中華文化大行其道,“享年”“終年”這類詞彙值得重新審視,挖掘其獨特魅力,為傳播中華文化增添朝氣與活力。

我們既當銘記前人智慧,也要發揚光大,使其融入現代價值理念,造福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