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宿舍緊張期,讓研究所學生“自行解決”稍顯冰冷

作者:NewEconomist

來源:中國科學報

宿舍緊張期,讓研究所學生“自行解決”稍顯冰冷

文 | 張曉報(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編者按:2023年12月26日,青海師範大學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研究員包萬平在《中國科學報》發文,認為未來高校不再為研究所學生提供宿舍将成為常态,并提出大學應迅速剝離與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中心任務無關或關聯度較弱的内容,進而将有限的資源配置到核心要務上來。

文章刊發後,吸引了衆多學者的關注,同時也引發了一些不同的聲音。《中國科學報》特刊發其中一篇代表性文章,希望能為讀者提供不同的視角。

正文:

近期,多所高校明确不再向部分研究所學生提供宿舍。對此,專家觀點不一,有人認為妥善安排學生宿舍是高校不容推卸的責任,有人則認為變革高校住宿管理方式、部分剝離高校提供住宿的職能是大勢所趨。

作為曾經的求學者、如今在高校工作的教師,筆者想從學生發展角度對此問題加以評述。

讓研究所學生“自行解決”稍顯冰冷

住宿既屬于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亦是與學習相伴相生的問題。如果住宿問題得不到妥善解決,必然會影響研究所學生學習的精力和心緒。然而,近年來大陸研究所學生規模不斷擴大,宿舍資源緊張的階段性問題随之日益突出。

《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大陸研究所學生招生規模從2010年的53.82萬人增至2020年的110.66萬人,10年增長了一倍。根據教育部釋出的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當年全國共招收研究所學生124.25萬人,比上年增長5.61%;在學研究所學生365.36萬人,比上年增長9.64%。

伴随研究所學生擴招,高校(尤其是生源吸納能力更強的院校)現有宿舍已無法充分滿足需求。從非全日制研究所學生到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從一律住宿到申請抽簽,“不向部分研究所學生提供宿舍”成為某些高校解決宿舍資源緊張問題的重要舉措。而從目前的趨勢來看,此類高校将越來越多。

應該說,不向部分研究所學生提供宿舍的舉措無疑可以舒緩高校的宿舍資源壓力,使其能集中精力于研究所學生招生和培養,不用再顧及令人頭痛的住宿安排問題。從“後勤無所不包”到從煩瑣、沉重的後勤事務中解脫出來,這種後勤社會化程序亦是高校辦學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同時,讓研究所學生“自行解決”住宿問題有助于培養研究所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然而,高校的此種解決方式卻把解決住宿問題的壓力從自身轉移到了研究所學生個體身上。

從目前的新聞報道看,不向部分研究所學生提供宿舍的高校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相對發達的大城市。這些區域既是大陸優質高等教育資源集中的區域,也是經濟發達、人口集中、房租偏高的區域。

在這些地區租房,如果選擇距離高校較近的區域,需要承受更多經濟成本,而要節省經濟成本,則要付出更多時間成本。前者對研究所學生及其家庭是筆巨大的開支,後者則對研究所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造成極大不便。在國家強調“始終堅持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兩種類型同等地位”“在招生、培養、就業等方面對兩類學位予以同等重視”的要求下,不向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提供宿舍亦有厚此薄彼之嫌。

相比之下,其他地區的高校宿舍資源緊張的問題還沒有這麼突出,而一旦這一天真的到來,由于相對較低的租房成本,這些地區的部分研究所學生自行解決住房問題也不是件難事。

換言之,諸如北京、上海這些一線城市,正因為研究所學生自行租房面臨更高的成本,才需要相關地區的高校出面幫助解決,而不能将提供住宿的職責從大學剝離、以一句不提供簡單了事。這實際上是這些經濟發達地區和學術水準較高的高校住宿問題的重要特殊性所在。在此情況下,強調研究所學生“自行解決”的方式無疑稍顯冰冷。

學生宿舍的教育意蘊

大學校園本身是一個富有影響力的教育場域,也是具有重要教育價值的隐性課堂。生活于這樣的場域本就是研究所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回憶清華大學的求學生活時,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就曾說過:“至于清華園的景色,更是有口皆碑,而且四時不同:春則繁花爛漫,夏則藤影荷聲,秋則楓葉似火,冬則白雪蒼松,其他如西山紫氣、荷塘月色,也令人憶念難忘。”是以,如果僅限于教學時間在校,将造成研究所學生與校園的疏離,大學校園本身的教育價值将會大打折扣,師生、生生間的交流互動也會受到一定限制。

換言之,住宿問題并不是單純的生活問題,而是一個與研究所學生發展聯系緊密的教育問題。

此外,有學者指出國外某些高校不向學生提供宿舍,這的确是事實。但我們還需要認識到,仍有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向學生提供宿舍,其住宿學院制度恰是其人才培養的重要特色所在,具有師生互動、學術交流、道德教育等多重功能。

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金耀基在《劍橋語絲》一書中,就對劍橋的住宿學院做了這樣的描述:“古典清雅的氣質還彌漫在學院的方庭、回廊、草地上;切磋辯難的心靈活動還充溢在食堂、休息室的杯酒交談之間。”

也就是說,當國内一些高校僅僅将宿舍當成住宿場所,考慮将來要不要提供宿舍等問題時,這些一流大學卻在考慮如何傳承、發揮并提升其教育功能。這無疑應成為未來大陸高校考慮住宿問題的重要參考。

解決住宿資源緊張的三大方略

在宿舍資源緊張時期,這一問題必然要得到解決,并且其解決主體隻可能有校方和研究所學生兩個,方式也往往隻有校内住宿和校外住宿兩種。相比高校作為組織的力量,個體力量在解決住宿問題上往往顯得渺小而無助,對于高校單方面不提供住宿的規定也會感到無可奈何。這種情況實際上更考驗高校的人文關懷、責任擔當和行動自覺。

在具體措施上,高校一方面要将擴招維持在與宿舍資源大體相當的程度,另一方面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發力,以解決住宿問題:

首先,充分挖掘校内資源潛力,使研究所學生能住在校内是高校解決住宿問題應考慮的優先點。為此,高校可以對現有宿舍進行适當擴容、增加床位供給,還可以将閑置的教職工宿舍、教學科研用房等建築改造為住宿用房。此外,還可以利用現有的辦學空地,建立學生宿舍。

其次,在校内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高校還需要積極拓展校外住宿資源,将研究所學生進行集中安排。比如,就近租借民房等建築,将其改造為研究所學生宿舍使用,還可以承包校外的飯店、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等場所,将其提供給研究所學生居住。

再次,為研究所學生租房提供幫助和補貼。在以上兩種方式仍無法全面解決研究所學生住宿問題的情況下,高校應積極為研究所學生租房提供幫助,尋找并提供安全、舒适、便捷、優惠的房源。同時,為減少學生的租房成本和通勤成本,高校可對其進行适當補貼。

總之,在宿舍資源緊張時期,高校應将如何促進學生成長與發展作為處理住宿問題的根本出發點,積極承擔保障主體責任,與學生站在同一立場,為學生住宿問題的解決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