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今天的文章前,先問個問題:
洗澡時,你習慣速戰速決,洗個“戰鬥澡”?還是不急不慢,享受溫水浴的美好?
其實,不管你是以上哪種,都建議在洗澡時,花點功夫搓一搓身體的一些特定部位,這樣既能養生防病,又可放松心情,簡直一舉多得。
搓耳朵,調補五髒、安神助眠
中醫經絡學說認為,耳部是全身經絡彙集之處,髒腑通過經絡與耳相連,人體各部位在耳部有相應的穴位。
通過搓揉按壓不同穴位,如心、肝、脾、肺、腎等髒器對應的穴位,可起到甯心安神、疏肝理氣、健脾補腎、調補五髒、強身補虛等作用。
中醫典籍《養生方》就記載:“以手摩耳輪,不拘遍數,所謂修其城郭以補腎氣,以防聾聩也。”簡單來說,就是用手搓摩耳輪,不計次數,可補腎氣,以防耳聾。
操作方法:用拇指和食指上下來回搓揉耳朵各處,壓力适中,不計次數,至兩耳感覺發熱、有酸脹感為度。
其實除了耳朵,耳後的安眠穴(耳垂後的凹陷與枕骨下的凹陷連線的中點處),建議大家洗澡時也可以搓一搓。
安眠穴,顧名思義,有安神定志、促進睡眠之效。因其位于頭頸交接處,時常搓揉還有助于改善局部氣血循環,緩解頭頸痛。
搓腹部,調理胃部不适、緩解便秘
中醫認為,腹部為氣血津液的發源地,内含六腑等多個重要髒腑。
而六腑以通為用,六腑通則五髒安,五髒安則氣血足,氣血足則經絡通,經絡通則陰陽平衡,陰陽平衡則百病不生。
此外,腹部還有很多重要穴位,其中位于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處(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的中點處)的中脘穴,是胃經的募穴(即經絡中氣血最充足的地方),被認為“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
是以,洗澡時搓揉腹部,特别是中脘穴處,有開胃口、補胃陽、止胃痛、緩胃脹以及健脾理氣、調理中焦、行滞消食、降逆通便、化濕止嘔、疏調髒腑等作用。
現代醫學也認為,經常搓揉腹部,可令腹肌及腸平滑肌血流量增加,增強胃腸内壁肌肉張力,進而促進胃腸蠕動、防治便秘、防止胃酸分泌過多、預防消化性潰瘍。
操作方法:左掌心對着肚臍,先順時針繞臍搓揉整個腹部50~100圈,再逆時針搓揉50~100圈。搓揉時,力度要柔和而滲透,動作和緩。此外,可用食指或中指點揉中脘穴,每次不超過1分鐘。
搓小腿,調補肝腎、行氣活血
搓小腿,主要是搓小腿内側、内踝尖上3寸(約四橫指的寬度)、胫骨後方凹陷處的三陰交穴。此穴為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的交彙之處。
其中,脾化生氣血,統攝血液,肝藏血,腎精生氣血。是以,常常搓揉三陰交穴,可調補氣血、行氣活血。
此外,搓揉按壓三陰交穴,還有調補肝腎、健脾養血、清洩肝火、疏肝解郁、放松心情、安神助眠、緩解痛經、活血化瘀、祛濕等功效。
操作方法:大拇指按在三陰交穴位上,其餘四指放于小腿外側,拇指作環形搓揉,配以點按效果更好。雙側同步進行,以局部有酸脹感并向腳踝放射為佳。
搓腳趾,疏肝理氣、清肝明目
洗澡時搓一搓腳趾,特别是拇趾靠第二腳趾那側甲根邊緣約2毫米處,能疏肝理氣,激發人體少陽之氣,以達到清肝明目之效,因為那處正是肝經的起始處——大敦穴。
此外,搓揉大敦穴,還能緩解因肝火旺盛而引起的目眩、腹痛、肌肋痛。
順便沿着第1、2趾間,向足背上摸尋到有凹陷處(約2橫指寬),為太沖穴。
搓揉、按摩太沖穴,不但可以疏肝理氣,舒緩情緒,緩解伴随情緒不佳而來的胸脅脹悶感,還能平肝熄風,緩解因肝陽上亢型高血壓而引發的頭暈頭痛、急躁易怒等症狀。
操作方法:洗澡時或搓、或揉、或按大敦穴、太沖穴,直至感到有酸脹感為宜。
搓腳心,溫陽補腎、滋養髒腑
《黃帝内經》記載:“陰經集于足心”。也就是說,六條連接配接人體髒腑的經脈,始于足部。
值得一提的是,五髒六腑在足部都有相應的投影,即反應點。是以,洗澡時搓一搓足底,有調暢氣血、溫陽補腎、活血通絡、驅寒、安神等作用。
特别是搓一搓足掌前1/3、彎曲腳趾時凹陷處的湧泉穴,可補腎陽、固腎氣、補腎益精、滋養髒腑,對于頭暈頭痛、咽喉腫痛、小便不利、便秘、失眠、手腳冰涼等症都有較好的療效。
操作方法:左手搓右腳,右手搓左腳,反複揉搓,至局部有熱感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