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腰腿粗、疼,下半身胖,都是寒濕惹的禍,一個方子,讓脾腎暖起來

作者:上洋中醫宛醫生

今天,要分享一個超級牛的方子,這個方子有多牛呢?

首先,從功效上講,這是一個祛濕的方子,現在濕氣重的人真是太多了,都說“十人九濕”一點也不誇張,最初小郎中對所謂濕氣之說,一點都不感冒,認為哪有那麼多的濕?肯定是商家為了賣貨大肆誇張宣傳,後來随着接觸人越來越多,發現很多人确實濕重明顯。

包括自己在内,以前跑來跑去閑不住,也沒覺得所謂濕氣重,現在活動少了,出去的機會也少了,慢慢發現自己也濕氣越來越重。

在飯桌上十個人,如果能找出三兩個舌苔正常那就算是中了大獎了。

這個方子叫“腎着湯”,跟腎又有什麼關系呢?能補腎嗎?當然不是。因為它能治腰疼。

中醫說“腰為腎之府”,一提到腰疼,自然而地就把它和淤血聯系到一起,卻忽略了寒濕也是導緻腰疼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現在這個季節,天氣悶熱潮濕,寒氣卻漸漸蘇醒,再加上很多人喜歡吹空調、喝冷飲,這行為,都是在助長寒濕的氣焰,寒和濕勾結在一起,就容易沉澱在腰腹這個部位,引起腰痛、腰腹墜脹、大腹便便。

前段時間有位朋友,就是因為趴在沙發上,吹着空調睡着了,醒來後腰就不敢動了。這人平時就濕氣重,後來隻喝了一劑腎着湯下去,第二天就好了,後來小郎中就讓他艾灸阿是穴善後,加灸中脘、關元、足三裡、豐隆,如果他能每天堅持,相信濕氣也會祛除的幹幹淨淨。

另外,這個方子還能減肥,有人用這個方子祛濕,可是用了一段時間,發現大肚腩越來越小了,為啥呢?因為脂肪就是一團濕濁,濕氣沒了,大肚腩自然就小了。

最後,這個方子可謂“出身名門”,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是一個經方,出自張仲景的《金匮要略》,老粉們應該都知道,可不是随随便便拿出個方子都叫經方,隻有醫聖張仲景的方子,才有資格叫經方。

腰腿粗、疼,下半身胖,都是寒濕惹的禍,一個方子,讓脾腎暖起來

腎着湯原名叫甘姜苓術湯,因為專門治“腎着之病”,是以又叫腎着湯。

《金匮要略》記載:“腎着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身勞汗出,衣裡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

張仲景一句話便将腎着湯的适應症介紹的清清楚楚:

濕氣的特點就是重濁,是以水濕入體的人會感覺身體沉重;

因為有濕又有寒,是以腰部會覺得冷,一坐下就像坐在一灘水裡一樣;

身勞汗出說明脾氣虛,氣虛了對汗液收斂固攝的能力下降,就會動辄汗出;

腰腹重墜程度進一步更新,就像腰上綁着五千個銅闆,這重量可不小,你可以想象一下,腰上挂着這麼多負重,每天行住坐卧,就像做體力活一樣,時間久了,腰腿當然會痛。

“五千個銅闆”說白了,指的就是腰府裡的水濕、就是腹部的脂肪。

腎着湯的使命就是來幫你把這些水濕、脂肪清理掉。

腎着湯:白術、茯苓、幹姜、甘草。

白術和茯苓是一對祛濕的黃金搭檔,為什麼這麼說呢?

如果家裡的水龍頭沒有關好,水流的滿地都是,這時候有兩件事必須要做,首先關掉水龍頭,斷掉水的來源,其次,如果水流的太多,我們就要把水引到下水道,讓它從下水道流出去。

脾主運化,如果脾的運化能力不足,形成的水液得不到合理運用,停留在身體裡,變成病理性的水濕,是以中醫說“脾為濕氣的源頭”。

白術補脾胃之氣,可以讓脾胃變得強壯,讓脾胃運化有力,脾胃運化好了,就能把身體的水液合理配置設定。

如果說,白術在上遊杜絕濕氣的來源,那麼,茯苓就是在下遊洩洪排水。

我們經常把茯苓比作水利部部長,你看它一出馬,就能通開一條溝渠,那水濕就順着溝渠排出去了。人體的排水溝是哪裡呢?對喽,就是膀胱。茯苓把身體的水濕引到膀胱,最後再通過小便把水濕排出去。

白術和茯苓通力合作,分工明确,白術是總指揮,茯苓赤膊上陣,親自動手疏通溝渠,一項浩浩蕩蕩的工程就這樣展開了。

濕的問題解決了,寒的問題交給誰來處理呢?

在衆多的溫陽藥裡面,幹姜對脾胃最友好,辛熱的幹姜,給脾胃增添熱量,讓脾胃暖和起來。

說到幹姜,總有人喜歡拿它跟生姜作比較,也有人認為生姜曬幹了就是幹姜,其實不對,曬幹了的生姜還是生姜,曬幹的生姜而已。

什麼是幹姜呢?

種過姜的人可能知道,我們挑選出完整、飽滿的姜埋在沙土裡,然後發芽、長大的姜叫生姜,原來的老姜叫幹姜。我們常說“姜還是老的辣”,事實上,幹姜确實比生姜要辣得多。

幹姜就像一位久經風霜的老者,安靜沉穩,将自己一身的熱量貢獻給了脾胃;而生姜年少輕狂,在一個地方待不住,他會全身跑來跑去,雖然也能溫暖脾胃,但是力量卻不集中。

前面的三位大佬,在技術上,已經将濕邪和寒邪收拾的落荒而逃了。但是,一山不容二虎,何況是三位,若是大佬們意見不和,不能齊心協力怎麼辦呢?

這時,有藥中國老之稱的甘草就要出場了。它既像一位軍師,又像一位糧草官。它給三位大佬将能量補足,并振奮其士氣,令它們齊心協力,同仇敵忾。

三味藥一受到甘草的鼓舞,便士氣大增,共同将那些寒啊、濕啊打的落荒而逃。

是以,甘草這位“和事佬”,看起來并未出力多少,但它的作用卻是無藥可及的。

這個方子非常簡單,僅有的四味藥,都是我們熟悉的老朋友,而且藥性平和,辯證思路清晰,隻要抓住濕和寒這兩點,就可以大膽用這個方子。

主要表現為:腰腿粗壯,下半身肥胖,大腹便便,腰部以下沉重、疼痛,怕冷、愛出虛汗,伴有頭腦昏沉、倦怠乏力,舌色淡舌苔白。

以上這些症狀,如果同時出現三個以上,基本就可以确定是腎着湯的适應症。

我們學習中醫不能太死闆,要懂得靈活變通,任何藥方都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辯證加減,如果濕氣重,應重用白術、茯苓;寒重,幹姜的用量要加大;如果疲勞乏力,出汗多,應重用白術、甘草或加入補氣的黃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