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志平:戰略是研究做什麼的學問

宋志平:戰略是研究做什麼的學問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 宋志平

“不做什麼”與“要做什麼”同樣重要。

文|宋志平

來源|總裁讀書會

頭圖來源|中企圖庫

一家企業能不能有大的發展,往往不是取決于它怎麼做,而是取決于它做什麼和不做什麼。戰略就是一場選擇與取舍,一旦標明了,就在標明的範圍内做到極緻。做企業,不能包打天下,而是要學會三分天下。戰略也不是永遠不變的,可以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無論戰略選擇做得有多好,最關鍵的還是要保證戰略的實施與落地。

“不做什麼”與“要做什麼”同樣重要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的是瓜就不可能得豆,種的是豆也不可能得瓜。你要選好,到底是種瓜,還是去種豆。很多情況下,“不做什麼”與“要做什麼”同樣重要,有時“不做什麼”甚至比“要做什麼”更重要,因為隻有放棄了舊的事物才能進行新的選擇。

但坦率地講,放棄往往比得到更難,因為個人也好,企業也罷,往往對熟悉的東西難以割舍。有些東西你可能很感興趣,但是戰略制定不能僅憑興趣和經驗做選擇。正因為這樣,懂得放棄非常重要。

多年前,我去拜訪法國聖戈班的白法先生,他做聖戈班的董事長,一做就是20年。我當時問了他一個問題:“這麼多年來,你覺得自己最重要的貢獻是什麼?”他想了想,回答說他收購了700家企業,賣掉了700家企業,就是不停地收購,不停地放棄。同樣地,十幾年前,不少人隻看到中國建材集團的快速擴張,殊不知,在重組上千家企業的同時,我們也相繼退出了幾百家企業。我們就是一路取舍,才發展到了今天。

退出的過程中,可能當時看起來有些損失,但從整體和長遠來看,不退出就會有更大的損失。中國建材集團有一個資産管理公司,專門處理企業退出的資産,這個公司的目标就是力争把損失降至最小。針對資産管理公司經營班子的考核,先期不是看他們的盈利名額,而是以降低損失的多少為标準。

不僅困難企業或經營無望的企業要退出,一些暫時看起來經營還不錯,但長期并不看好的企業也可以選擇賣掉。當年法國聖戈班在美國曾有一家玻璃纖維廠,這個廠經營得很好,卻被賣給了歐文斯科甯公司,因為他們預見到這個産業未來的競争會非常激烈。

那麼,企業取舍的依據是什麼?我的看法是,如果我們在競争中可以占據根本優勢,那就最大限度地發展它,盡一切努力,達到最高水準的勞動生産率和擁有最大的競争能力;如果不占據根本優勢,就不要涉足,即便進入了也要趕緊退出,而且應該盡量回避。

比如,在瓷磚、桌面、建築五金、衛生潔具等普通建材領域,中國建材集團與民營企業相比沒有突出的競争優勢,是以我們果斷地徹底退出。企業總是在變化中前進,有加有減,保持動态平衡,才能實作資源的最優配置。做企業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取舍的過程。

占領必須占領的地方

美國西點軍校自1802年建校以來,有一門課一直是課程計劃中的主課:閱讀地圖。就做企業而言,戰場環境的優化、新戰場的開辟都離不開地圖。

我個人也喜歡看地圖,很多決策都是在地圖前做出的。我認為,戰略就是為企業制圖,既要系統全面地思考問題,知己知彼,勾畫企業發展的全景,同時要為準備達到的目标設定界限,也就是要懂得取舍之道。邁克爾·波特認為,戰略的本質是抉擇、權衡和各适其位。做企業也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標明領地後就集中優勢兵力,然後再全力投入,這才是企業制勝的關鍵。

20多年前,福耀集團是個綜合性企業,有百貨店、加油站、施工、玻璃等業務,當時曹德旺希望能上市,咨詢公司告訴他,這麼多業務在資本市場沒有可比公司,無法估值。曹德旺于是痛下決心,賣掉了百貨店、加油站和施工業務,專心緻志做起了汽車玻璃。現在,福耀的汽車玻璃在全球市場占有率約30%,中國市場占有率約60%,福耀玻璃成為一家績優的上市公司。

企業競争需要在戰略上抓制高點,也就是《孫子兵法》裡講的兵家必争之地。建材行業的制高點是建立在研發基礎上的裝備制造,建材的任何一次革命都要靠成套裝備的革新,大部分的技術都凝聚在裝備行業中。而在醫藥行業,制藥大廠都是輕工裝備,是以醫藥企業的制高點并不是裝備,而是研發和分銷網絡,誰占領了研發與分銷網,誰就能取勝。

2009年我去國藥集團出任董事長,當時公司隻有300多億元的銷售收入,董事會提出了整合醫藥分銷業務,靠終端拉動上遊産業的戰略,整合發展了醫藥制造和醫藥研發業務。随後,國藥集團用聯合重組的方式整合了覆寫290個地級市的醫藥分銷網,也發展了生物制藥和研發業務。由于牢牢占據了制高點,國藥集團最終發展成為一家科工貿一體的《财富》世界500 強企業。

巴頓将軍有句名言:“戰略就是占領一個地方。”我認為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占領必須占領的地方,二是不見得要占領所有地方。戰略關乎全局,做企業不能盲目開疆辟土,而是要做好取舍,勾畫出自己的領地;還要占領制高點,占領必須占領的地方,并牢牢守住對領地的話語權,在這塊領地裡努力做到最好。

不包打天下,而是要學會三分天下

今天的市場競争越來越激烈,任何一家企業的資源和能力都是有限的,隻有根據行業特性和自身優勢,理智地進退,成功的把握才會更大。是以,做企業千萬不要想着“包打天下”,而是要學會“三分天下”。

中國建材當初做水泥并不是在所有區域市場都進行布局,而是用了“三分天下”的競争戰略。做企業要從最終效益與價值出發,理智地思考在哪些地方更有利可圖,哪些地方更有發展前景,其他地方則可以讓别人去做。

為什麼要“三分天下”?這是由水泥産品的“短腿”特性決定的。水泥的經濟合理運輸半徑有限,公路運輸200公裡左右,水運500公裡左右,是以再強有力的聯合重組也不能使某一家公司包打天下。分散布點或線性布局的方式都不可行,隻能在一定的地理區域内分銷,按區域成片布局,在區域内形成一定的市場話語權。按照“三分天下”的原則,中國建材實施“大水泥”區域化戰略,推進聯合重組,建構了幾十個以省城和地級市為市場的核心利潤區。

其實做企業也要有地盤概念,像中國建材整合水泥就是選擇了浙江、山東、河南,以及西南的幾個省份,這些地方當時“群龍無首”,沒有行業領袖,都是“一家一戶”的中型企業,便于重組;而像海螺為主的安徽、廣東,金隅占領的京津冀,我們就盡量不去觸及,也就是常講的不要輕易動别人的奶酪。做企業不能包打天下,而是要學會三分天下。

戰略不是一成不變的

在企業中,有些事物是需要保持不變的,比如價值觀、做事的核心原則等,而有些則是需要改變的,其中有些是需要微調的,有些則需要徹底的改變。

我在企業時,時常提醒自己和部下:“大企業失敗的原因往往在于總是沉迷于過去成功的經驗。”環境變了,情況變了,過去成功的經驗可能不管用了,我們必須不斷适應新的變化,進行否定之否定。這些是企業在制定戰略時應該考慮的。我過去做決策曾有過在最後一分鐘叫停的情況,因為得到了一些新的資訊,或者環境改變了,是以必須調整決策。戰略定位和調整是企業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

戰略調整一定要在企業發展的鼎盛時期進行。很多時候我們做的調整,都是在企業下行到谷底的時候,被迫進行的。其實對企業家來講,應該要下先手棋,在企業日子很好過的時候,就未雨綢缪進行調整,而不要等到問題出現以後,倉促應戰。

在中國建材和國藥集團的發展過程中,中國建材從新型建築裝飾材料為主調整成大宗建材為主,後來又調整成基礎建材、新材料、工程服務三足鼎立,而國藥集團則是從發展醫藥産業調整為做大醫藥健康産業。戰略是變化的,同時又是相對穩定的。戰略不能朝令夕改,其調整和變動應是遞進式的,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延續性和繼承性。

當企業的内外環境發生了極其重大的變化時,我們必須想辦法及時地順應這種變化,修正或改變原來的戰略,甚至對其進行本質上的調整。在行業穩定發展時,企業的戰略是如何增加核心競争力進而擷取市場的競争優勢;當行業被颠覆時,企業調整戰略進入另外的高成長賽道就至關重要。像諾基亞公司,其手機業務失敗後,就對企業發展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從手機行業調整到了通信網絡基礎設施行業。

一旦調整了戰略目标,企業就要勇于改變舊思路和執行新戰略。我們要抓住新戰略下的關鍵工作和重要環節,比如品牌建設,綠色化、智能化轉型等,這些都是重塑企業戰略的關鍵。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