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盛典展播|一位幼兒老師的22年:打破教室邊界,把城市變成課堂

作者:紅星新聞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中國小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研學旅行從選修課升格為必修課,研學在教學中的定位進一步明确。在那之前,市場上的研學産品一片繁榮,但優質、精品,真正稱得上“課程”的研學産品,卻需要家長慧眼識珠。當時在金蘋果當幼稚園園長的周虹,決定轉型做集團自己的研學産品。

自2015年成立“行走課堂”至今,9年間,周虹陪伴着超過10萬名親子家庭和大小營員,行走在山河湖海、城市與博物館,帶領着團隊,建立了金蘋果無邊界教育空間創生體系,研發了6大系列、100多個豐富的課程,書寫了上千份教案,研發了幾十種行走課堂和營地活動中獨有的教學材料和遊戲玩具(竹闆凳、竹子筆筒、肥皂盒汽車、兒童木制滑闆車等等)。每一個細節的打磨、每一次活動的亮相、每一段實踐的探索,都是周虹對多樣化教育形式的嘗試,用真實的一步一腳印,拓寬教育的邊界。

教育要基于當下

面向未來

2001年,周虹從成都大學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畢業,來到金蘋果學前教育做一名英文老師。回憶當時,父親對她的就業選擇表示不解,那時候,幼稚園老師裡還是中專生占多數,而且她學的還是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但是周虹有自己的考慮,“我大學學了英語和日語,當英文老師從專業技能上來說是完全能夠勝任的。最打動我的,其實是金蘋果學前教育的理念,‘為一個尚未誕生的世界培育新人’。”

周虹說,有一份學界很知名的調查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Learning to Be: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對世界教育發展和各國教育政策制定産生了巨大影響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曾經釋出過該報告。她讀大學時就對這個教育理念非常認可,認為教育應該立足于當下和未來。2006年,她開始擔任金蘋果兒童美語教育訓練學校校長,開啟了系統的學前教育國際化的探索和嘗試。在國際化教育的過程中,她深知語言學習需要浸入式的情景,是以,開創了戶外英文沉浸式體驗營和冬夏令營。這給她後來的轉型奠定了基礎。

盛典展播|一位幼兒老師的22年:打破教室邊界,把城市變成課堂

走出幼稚園這一方天地

世界是課堂

随着辦學的深入,金蘋果教育工作者發現,園所那方小小的天地很難培育出鮮活完整的兒童。是以,必須打破園所的實體邊界、課程邊界、人際邊界、物我邊界,引領兒童走進大自然、走進主題場景,聚天地大美,為孩子創設一所無邊界的學校、一個行走的課堂,給予孩子萬物的滋養。那時候,金蘋果的幼稚園已經在成都擁有較高的家長認可度,衆多家長對金蘋果怎麼打破幼稚園學習邊界這件事,也有着很高的期待。

2015年,周虹從園長轉型,參與籌建金蘋果“行走課堂”。在周虹的規劃裡,行走課堂倡導突破學習的空間、關系、角色,廣泛利用社會教育資源,推動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有機結合,讓孩子在廣袤的大自然和社會中實踐學習。

“我至今記得‘行走課堂’的第一堂課,叫‘花的邀請’。我們請到了四川大學相應的專家學者給課程的學術進行把關,那種差別于當時市場上簡單的‘春遊’‘秋遊’的真正研學課程,在實施過程中,我們自己都很激動。”“行走課堂”正式運作後,作為負責人的周虹與同僚們一起,踏上了一場與孩子攜手走向世界、領略天地之美、體驗多元文化的旅程。她将世界作為孩子們的成長課堂,在“以自然為師,以萬物為友”的理念下行走于城市、鄉村、自然與博物館之間,用腳步丈量着廣袤無垠的大美山河。

凡是曾經參加過“行走課堂”的家長都知道,每一次活動的名額甚至要“秒殺”。這是一份“看上去很美”,但做起來很累的工作。每一次旅途的起點與終點之間,總是布滿了令人眼花缭亂的“可能性”與需要細緻衡量的細節——上下車地點如何确定,行走路線有幾種方案作為備選,在建築物中帶孩子乘坐直梯還是扶梯,活動線路中是否分布了足夠的衛生間,孩子們何時飲水、擦汗、穿脫衣服……在不同的場館與景點之間,周虹和團隊成員始終在探尋“既能夠滿足孩子發現與探索需求,又能兼顧遊學團隊安全有序”之間的“黃金分割點”。

盛典展播|一位幼兒老師的22年:打破教室邊界,把城市變成課堂

孩子成長的100種可能

雲上森林營地讓夢想生根

2016年,金蘋果雲上森林營地啟動建立,周虹依然是建立的“元老”之一,“如果說,‘行走課堂’讓我們明确打破了教育的邊界,那我們自己營地的建設,是讓夢想有地方生根、實踐,有太多課程想在營地實施了。”建立期間,無論是基建準備還是環創設計,都能看見周虹專注而忙碌的身影。對待營地,她就像在期待着一個新生命的降臨。早在營地還處于開發階段時,周虹就已經成為了這片希望田野的常客,她每天會開很長時間的車,親自去現場探訪可供利用的動植物資源,思考未來的活動與課程如何與眼前的草木山川和諧相融。在難得的休息時間,周虹也會浏覽各式各樣的自然戶外類短視訊,上網或去圖書館查閱資料,不斷擴充思維邊界。

在周虹的規劃裡,雲上森林營地,孩子們有100種成長的可能,“行走課堂”的對象,也不僅局限于金蘋果自己的孩子,3-12歲的孩子們,隻要對自然教育、教育實踐感興趣的,都可以報名。為了籌備“行走課堂”在營地的各類活動,她會提前向當地的農夫“取經”,了解、規劃哪些作物适合孩子進行種植與收獲,哪種耕作布局适合孩子們高效參與活動,哪種活動方案能夠合理引導孩子進行觀察與思考,如何将音樂、藝術和勞動相融合……周虹深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的道理,總會親自檢驗每一條活動路線與流程環節的“含金量”。當孩子們在自然之旅中盡興探索時,他們或許不知道,腳下的土地上,早已布滿了周虹對教育精益求精的鮮活足迹。

盛典展播|一位幼兒老師的22年:打破教室邊界,把城市變成課堂

打造專業課程和深度教育體驗,除了核心課程體系和強大的導師隊伍之外,還需要依靠與外界資源的高效關聯,實作良好的營地教育循環生态。除了自己的投入和努力之外,在雲上森林營地課程研發的過程中,周虹奔走、拜訪,關聯了大量自然生态、非遺傳承、國際交流、新聞傳媒等多領域專家資源,力圖提供兒童藝術、戶外探究及更多專業的自然教育課程。9年間,在專家的支援下,周虹和同僚們研發了6大系列,100多個豐富的課程,書寫了上千份教案,研發了幾十種“行走課堂”和營地活動中獨有的教學材料和遊戲玩具。

“行走課堂”和雲上營地特殊的學習方式,決定了她在工作中需要多方協調和進度追蹤,周虹計步器上的最高紀錄一度達到40000步以上,大約28公裡。熟悉周虹的人都知道,在她的車上總能找到幾雙沾滿泥巴的鞋子。考慮到孩子們喜愛昆蟲、對昆蟲的生長環境充滿好奇,天生對“蟲類”有些忌憚的她主動擔當“昆蟲考察隊”的排頭兵,積極帶領專家和老師跋山涉水,在營地周邊植被繁茂、昆蟲聚集的自然環境中開展考察與探索,商讨課程的構思和設計。“對我而言,這何嘗不是一次‘化繭成蝶’的曆程。”

營地在大邑,遊學營地的活動總是安排在周末或節假日,在周虹的家人們看來,她從事的似乎是一份沒有假期且經常不在親人身邊的工作。“他們會抱怨,有時也會勸我,為什麼不找個朝九晚五的正常工作呢?”面對親人的不了解,周虹内心雖有愧疚,但總是一笑置之,“就像英國作家查理斯·狄更斯說的那樣:我所收獲的,是我所種下的。”

周虹說,人們可能會注意到一個現象,成年人在回憶自己的老師時,往往很少提及自己的幼稚園老師,這是一個最容易被遺忘的教師群體,因為6歲前的記憶本身就容易被遺忘。周虹從幼稚園老師轉向研學,進入一個存在感更低的群體。“營地課程和幼稚園不同,孩子們在這裡不太容易與老師們長久相處,很多時候,一場活動結束後,就真的很難再與孩子們相見了。對于一名教育工作者來說,這或許有些傷感和殘酷,但我們不遺憾,隻要能為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埋下一粒種子、留下一點烙印,我們就滿足了。”

紅星新聞記者 樊英

編輯 李钰儀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盛典展播|一位幼兒老師的22年:打破教室邊界,把城市變成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