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馮侖X周鴻祎X王石X程前:2024,挺住才有出路

作者:中信書院

1月5日晚,「挺住才有出路——2023年風馬牛年終秀」如約而至。今年的主題是「挺住才有出路」。馮侖、周鴻祎、王石、程前四位嘉賓發表演講。把四位嘉賓的演講内容分享給大家。

1

馮侖:挺住才有出路

馮侖X周鴻祎X王石X程前:2024,挺住才有出路

大家晚上好!

一年一度,來這裡說說話、聊聊天。往年(風馬牛年終秀)的主題是「正常說話」,今天仍然要正常說話。我也希望,在正常說話的時候,能跟大家分享一些真實的觀察。

最近大家都在追一部電視劇,《繁花》,我也在追。追劇的過程中,我看到《南方周末》的一篇報道提到,《繁花》裡「爺叔」的一些講法和《野蠻生長》有關。當然,這我是知道的,因為在劇本創作的時候我們有過交流。

馮侖寫的《野蠻生長》是電視劇《繁花》裡「爺叔」的重要思想源頭,也是「爺叔」指導阿寶賺錢的理論依據。——南方周末《<繁花>十年再訪金宇澄:就想寫一點我所知道的上海》

這就讓我想起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剛開始創業時的許多場景,正是因為當時經曆了一件接一件不尋常的事,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同時也有無數的困惑,我才會有《野蠻生長》裡的那些感悟。

最近還看了一部電影,《三大隊》。我看《三大隊》時,同樣很有感觸。剛創業時,我們幾個遇到了跟三大隊這些兄弟一樣的問題。我們幾個人都曾在體制内工作,突然之間又都從體制裡出來,混迹江湖,開始自謀生路。等我們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團隊時,我們的創業故事開始了。和三大隊的兄弟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标(抓住逃犯)一樣,我們也追求同一個夢想,于是創辦了公司。

從野蠻生長的年代,磕磕碰碰到今天。靠的是什麼,是熬,是堅持,是挺住。

怎麼樣才能挺住呢?

實際上,遇到困難時,最重要的是先要有一個方向,得知道自己要去哪。

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最近幾年,很多人一旦遇到難題,有了困惑,就依次做四件事。第一件事,上香。如果上香沒解決問題,就去找大師。大師還沒解決問題,就求專家,求着求着,發現專家也不行。最後找兄弟、閨蜜喝酒,瞎聊天。聊着聊着,也許就有一兩句話打動自己,也算是找到一種解釋,得到些許安慰。

是以我說,人遇到困惑的時候,第一件事情是求解釋,對自己的事要有一個重新的了解。比如說,三十多年前我們幾個人突然從體制内的身份變成了體制外的閑人、雜人、無業的人。我們就得對這件事做個解釋。有了解釋之後,開始找方向。我今天在哪,我要去哪?

找到了方向之後,我們就形成了創業初期的使命和價值觀:「以天下為己任,以企業為本位,創造财富,完善自我。」那時候我們都很年輕,平均年齡26歲。雖然是一群年輕人,說的卻都是大詞兒。哪怕别人聽着像是說大話,但說大話的人是認真的。

如果換個表達,其實也就是說,要好好做企業,好好折騰。

有了這個方向,自然而然地,我們互相就成為了夥伴,形成了我們的「三大隊」。

這個「三大隊」一直到今天。

馮侖X周鴻祎X王石X程前:2024,挺住才有出路

這是三十年前的一張合影

馮侖X周鴻祎X王石X程前:2024,挺住才有出路

這是今年元旦時,我們在一起的合影

這個故事到今天已經三十多年了。元旦我們聚在一起時,都很開心。當然,大家知道,地産行業現在不好做,我們幾個人大部分現在仍然在做房地産,我們仍然面臨着一些困難,但是我們的方向沒有改變,我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沒有丢失,我們仍然在一起努力往前走。

是以,當我們遇到困惑的時候,人生遇到突發情況的時候,要熬下去要挺住的時候,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到方向,第二件事是要找到跟你一起走的人。

找到方向與夥伴之外,還有什麼呢?

前一段時間我去了一趟紐約,在紐約見到一家準上市公司的創始人。他的故事令人感動。

他是福建長樂人。4歲時,父母離異,抛棄了他。靠着村子裡的親戚周濟,他長大成人。當時,他們村子裡有很多人「走線」,跋山涉水,最後到了美國。他也把「走線」當成了出路。從親戚朋友那東借西湊,借來幾十萬塊錢,拿三十萬給蛇頭,然後千辛萬苦到了美國。被關了一年多之後,開始打黑工、換身份、創業,17年後,他的公司馬上就要在納斯達克上市。

這一路,他雖然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難,但他不斷地突破自己的認知。

他告訴我,他和同一批「走線」的人最大的不同,就是自己還能翻幾頁書。在「走線」之前,因為沒錢,他就經常去新華書店裡看書。後來在唐人街,哪怕是在送外賣,他也永遠在找時間看書。從書裡頭,他看到了一個與衆不同的世界。

當他事業有成之後,他依舊沒有停止學習的步伐,讀書、與企業家交流,等等,用各種方式來提升自己的認知。

他告訴我,和他一起「走線」、創業的三個夥伴,早就準備收工回家了,計劃着買房子、收租。隻有他還在堅持,他的眼裡,企業還可以繼續往前,做得更大,因為他的心中有一個更大的世界,而這些,是不斷突破的認知帶給他的。

是以,當一個人陷入困境,覺得要扛不住的時候,觀念的改變,認知的改變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人,遇到困難以後就呆掉了,然後抱怨,覺得爹也不行,娘也不幫忙,兄弟姐妹不親……這種認知,隻會讓他們陷在困境裡,怎麼都走不出來。

除了找方向、找團隊、突破認知之外,還要靠什麼呢?積極。所有問題,積極面對,哪怕是死,人也要往前撲。

前一陣,有一個創業者找到我,想跟我聊一聊房地産。都說房地産行業最近這一段不是特别好,但他一見到我,就跟我說,「我的公司現在很小,但未來,我要做非洲的萬科。」

我一聽,他居然有這樣的抱負。我跟他認認真真地聊了一天,然後還帶他去長沙遠大參觀,看遠大在做的工業化住宅。

這個創業者是一名八零後。他的兩個哥哥從小就是好學生,後來也都上了大學。但是他從小就不好好學習,有一次,他父親生氣了,就對他說,「那你就别念書了,去少林寺吧。」

在武校三年,除了習武,他最大的收獲,第一,是勤奮,第二,沒有了恐懼,第三,直面問題,向前沖。

2004年,他從武校畢業之後,去非洲國家塞内加爾,投奔大哥。當時他大哥和嶽父在塞内加爾開了一間十幾平米的小商店,做進出口貿易。他就在大哥店裡當店員。

幾年之後,他從一個朋友那裡聽說,同屬西非的科特迪瓦結束了戰亂,步入和平發展期,百廢待興。他覺得機會來了,一個人就跑到了科特迪瓦。

到科特迪瓦幹什麼呢?

一開始,那個地方還有些亂,當地的華商在海關、稅務等方面總是被當地人欺負。他有功夫,不怕事,加上在塞内加爾那幾年,過了語言那一關,就經常幫當地的一些華商解決海關、稅務等方面的問題。

之後,他成立了一家清關公司,一些華商幹脆把店鋪挂靠在他公司的名下,安心做生意,而海關、稅務這一攤事情由他代理。他的收費略高于當地人的清關公司,但他講信譽,讓大家感覺有保障。

他就這樣,一點一點積累,後來蓋了倉庫,又做了物流,物流做大了,賺了錢,他就想蓋房子。

他在中國聽說過萬科,于是心裡就有了一個做非洲萬科的夢想,于是開始蓋房。

馮侖X周鴻祎X王石X程前:2024,挺住才有出路

這是他在當地蓋的第十一棟樓的開工儀式,是以叫11号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馮侖X周鴻祎X王石X程前:2024,挺住才有出路

已經完工的樓。

馮侖X周鴻祎X王石X程前:2024,挺住才有出路

他們公司的年會。這個酒店很漂亮,也是他蓋的。

這是一個在非洲創業的故事。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件事:心态很重要。要想挺住,要有進取的心态,哪怕是十分痛苦的經曆,也要積極面對,惟其如此,最後才會有更大的反彈力。

是以,我們說要扛住、挺住,複雜嗎?不複雜。難做到嗎?不難做到。隻要你積極,你去面對問題,敢于去解決問題,其實就能幹出來。就怕你又不找方向,又不去找夥伴,還不突破認知,最後遇到問題還繞着走,于是隻能掉進坑裡。

總之,所謂挺住,就是「始于偶然,突陷迷茫,墜入困頓,生于态度,終于選擇。」

始于偶然,就是說,很多麻煩事都來得很突然。突然失業了、突然遇到地震了、突然翻車了、突然得病了……這些事,不會提前打招呼。突然遇到,很多人都會懵,然後陷入迷茫,脫離常軌,墜入困頓,甚至掉進坑裡。

生于态度,是說,想活下來,得有積極的态度來面對突發的爛事和眼前的坑。從坑裡爬出來,也許非常難,但是如果努力,總有機會出來。

終于選擇,就是說,在爬坑的時候,你的方向、你的夥伴、你的認知、你的态度,都源自你的選擇。是從坑裡爬出來,還是在坑裡躺平,一蹶不振,做怎樣的選擇,你就會有怎樣的人生。

我覺得,我們的人生,還有很多目标值得我們去尋找,未來也值得我們去折騰、去開拓,人生有太多可能。剛才我跟王石講,你都73歲了,還在努力創業,這讓我很感動。他就很好地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奮鬥者的積極态度和可能性。

最後,還是那句話,挺住才有出路,才有未來。謝謝大家。

2

周鴻祎:大模型的10個趨勢

馮侖X周鴻祎X王石X程前:2024,挺住才有出路

今天的主題是「挺住才有出路」,我覺得其中一種「挺住」的方式是什麼呢?就是要靠創新。

經濟周期的不确定、人口紅利等等,有很多說法,特别是最近這兩年網上的跨年演講,很多自媒體都在制造焦慮,也都在收割流量,弄得大家都很焦慮。其實做企業,那麼焦慮也沒有用,因為你焦慮好像也改變不了什麼。

我覺得唯一能做的就是創新,我自己也很感慨。馮侖說他前段時間去了美國,我也去了趟美國,但我沒有去見「走線」的人員,也不是「走線」去的,我是趁着APEC的東風去的。然後我在美國拜訪了很多同行,還有很多投資人,也見了一些創業公司,然後我就非常感慨。

我問他們,怎麼辦?他們很認真地回答說,靠人工智能去創新。

美國的投資界把人工智能這次大模型,看成是1980年代的PC(個人電腦),1995年的網際網路,是以他們覺得這是工業革命級别的一個機會。1995年的網際網路是什麼概念?Netscape浏覽器剛剛被發明, Google是1998年才成立的。

他們覺得人工智能的機會很大,而且他們有一個觀點,一旦美國在人工智能上形成自己的優勢,那對其他國家,對全球競争來說,就是降維打擊。

如果不創新,總是在一個存量市場裡試圖去解決沖突,可能有很多沖突真的很難解決。隻有通過這種工業革命級别的創新,創造出一個更大的增量的市場,那麼可能很多沖突就将迎刃而解。

《貨币戰争》裡面說當年日本的GDP怎麼接近了美國,美國怎麼開始打壓日本,最後簽了一個廣場協定,然後日本就垮掉了。好像網上都是這種傳說,但是我覺得一個國家被一個協定打垮了,也稍微有點神奇。

從另外一個方面講,日本為什麼有「失去的30年」呢?從我搞技術的角度,以及跟美國投資界讨論的角度,當時日本明确地錯過了電腦和網際網路兩大機遇。而美國的矽谷在電腦的業務發展中,特别是網際網路的發展,像是成功地實作了自己的更新。

其實我本來是做安全的,我本來應該講安全,那為什麼我現在講人工智能講得多呢?我特别希望在我們國家,無論是上層政府官員,中間到我們企業家,到很多小夥伴創業者,我就講,人工智能絕對是我們這一代人今天碰到的最大的機遇。

很多人在說什麼躺平,我覺得這種觀點很狹隘,就跟矽谷有幾年确實沒有什麼創新的時候,他們也感慨。前幾年我問矽谷的朋友,聰明一點的都在做加密貨币,都在币圈兒、鍊圈兒混着,但是突然人工智能的機會來了,所有的人馬上都覺得如魚得水。

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很幸運,趕上了好時候,特别是我趕上了電腦、網際網路的時代。對你們很多人來說,如果沒有人工智能這個機會,你再想成為下一個馬雲,想成為下一個馬化騰,想要成為下一個丁磊或者張一鳴,可能真的很難。但是老天有眼,很快就送來了人工智能這個機會。

工業革命意味着什麼呢?就像人工智能對汽車工業的洗牌一樣,5年前你可能不覺得特斯拉怎麼樣,但現在可能大家再買車,已經不考慮油車的問題了,這就是革命帶來的機會。

我們現在生活在太平盛世,但是在IT行業,在數字化領域,我覺得實際上是「亂世」,每隔幾年一個新的技術就起來了,一個新的标準就出來了,亂世才能出英雄,如果這個世界亘古不變,那确實對大家來說沒有什麼機會。

是以我今天的觀點相對比較樂觀一些,我覺得人工智能會帶來洗牌的機會。如果今天你沒有新技術的加持,沒有新的革命理念,比如說你今天再做一個抖音,再做一個微網誌,再做一個什麼搜尋,你不可能跟巨頭去競争,确實沒有機會。

但當人工智能來的時候,就像當年PC 、網際網路、手機網際網路來的時候,很多東西都被重塑了一遍。這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一個很重要的觀點。

我們說大家都要「挺住」,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創新。這句話要落到實處,我的觀點就是,希望大家關注人工智能在2023年最大的突破,就是大語言模型實作了真正的人工智能,來到通用人工智能的拐點,而且在奔着強人工智能的方向,在飛快地一路狂奔,而且技術發展遙遙領先。

有記者問我去年的感受是什麼,我說我「度日如年」。很多人就說,你沒有那麼悲傷吧,每天這麼大壓力?我說不是的,度日如年就是說自從2023年釋出 ChatGPT之後,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每一天都相當于之前每一年取得的經驗。

你可以看看AIGC,也就是AI産生内容,看看文生圖,看一看自然語言描述産生視訊,去年年初是什麼樣子,去年年底是什麼樣子,你就會真正感覺到,這場工業革命不僅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工業革命,也可能是速度最快的一場工業革命。

是以我在美國聊了很多人,我就一個感覺,你再去見創業者,創業項目裡沒有AI的概念,就不會有人投你。我見到的投資人都說我要投,隻會投跟AI有關的東西。

不要被一些網上的輿論所迷惑,因為有的人語不驚人死不休,談反向的話題,天天在那争論說這個人工智能是假的,人工智障。我向你保證,我做了20年人工智障的産品,這次是真的人工智能。

還有很多人談矽基生物的問題。一談矽基生物,在座的各位都有發言權,因為我們都是看科幻小說,看美國好萊塢電影長大的,都看過《黑客帝國》《終結者2》,談起矽基生物消滅人類,大家都津津樂道。是以很多人就說,人工智能這麼危險,還是不要發展為好,不要像原子彈一樣揭開了潘多拉寶盒。

其實很多美國人嘴上也這麼說,但身體很誠實。比如說Google的首席科學家,叫「深度學習之父」,他發表了很多對人工智能的擔憂,發完了之後他自己又離職出去創業,創辦了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埃隆·馬斯克曾經要求美國政府嚴格管理人工智能的發展,意思是同行的研發進度太超前了,要讓它延誤一點。他今天又去發言了,說人工智能很危險,但他自己幹的事情,是買了一萬張卡(GPU),花了幾個億美金,然後挖了OpenAI十幾個人,他以最快的速度訓練了Twitter,現在叫 X.com,他自己也做了一個大模型。

而且未來他的設想是,每輛特斯拉的汽車上都會有一個大模型,特斯拉汽車将來會由人工智能驅動。為什麼我們說,新能源車是四個輪向的超級電腦,未來可能是四個輪向的超級大模型,那麼多特斯拉車再連接配接往來,變成一個分布式的能源中心。是以在美國,我見到的人都很樂觀。

在國内,我也在到處鼓吹大模型。我覺得大模型可能對我們國家,對我們的産業,對在座的各位來說,對創業者來說,可能都意味着不同的機會。

今天時間有限,我就想講一講大模型的10個趨勢。其實原本我最痛恨總結趨勢的人,有好多人站在上帝視角,希望給大家指明方向。但是我突然發現,大模型這個事發展太新了,大家都很糊塗,是以我說十大預言、十大趨勢,到明年你們也沒有人記得了,也不會有人跟我來算這個賬,萬一很不幸我把每個趨勢都說反了,那證明我知道正确的答案,但我不想告訴你。

第一個,我不認為大模型是作業系統。全世界的手機作業系統就鴻蒙、iOS、安卓三款,我覺得大模型更像當年的PC一樣,未來會無處不在,成為整個企業數字化、政府數字化的标配。

當年超級計算機的創造者說過一個斷言,說計算機這東西,全世界就需要5台。結果現實無情地打了他們的臉。今天有多少台電腦?在座的諸位,家裡至少擺着一台電腦,辦公室一台筆記本,你們兜裡還揣着一台電腦,因為你們的手機也是。

是以我認為大模型不會被壟斷,不會說全中國人民、全世界人民都用一個公司的大模型。我認為大模型會無處不在。

第二個,是開源大模型爆發。最早的大模型是閉源的,閉源剛出來的時候,我們一看OpenAI做的東西,感覺這就是「曼哈頓計劃」,美國人把原子彈造出來了。後來發現,人家一開源,科技就進步,是以要感謝開源。現在國内也有很多開源的模型,就是基于國際開源的模型。

是以開源大爆發之後,大模型就瞬間從原子彈變成白菜了。今年年初有人創業想搞原子彈,那到年尾,就發現自己做的是茶葉蛋的生意。

大概來說,大模型以後每人都用得起,因為已經爛大街了。未來的沖突不再是大模型本身怎麼樣,而是誰能夠利用大模型結合自己的業務和場景,能夠把它訓練出自己需要的功能。

第三個,有大必有小,陰陽是兩個方面,一方面現在很多公司在思考,如何把模型進一步做大,從千億的參數做到萬億的參數。但現在出來一個趨勢:把模型做小,在十幾億、幾十億或者不超過100億的模型上,效果也能差不多。

模型做小有兩個前提,一個是模型做專業。模型什麼都要會,那确實要很龐大,但如果這個模型就是幫我寫點東西,或者幫我做點翻譯,那我專業的模型可以做小,做小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運作在更多的終端,這也符合我說的第一點:大模型會無處不在。

像高通去年推的CPU,還有蘋果推的CPU,都已經意味着在手機、Pad、電腦上,這種小參數的大模型已經可以跑起來。是以我增加一條預言:今年大模型一定會上車。因為車上有了大模型之後,你車裡那個對話助理才不會表現得像白癡一樣,真正幫你解決很多問題。

第四個預言,我覺得大模型的企業級市場在2024年會起來。

大家對大模型隐約有一個感覺,最早的興奮勁過完之後,你要問這玩意能幹什麼。雖然大家天天都在秀自己大模型的成績,說你看我的會腦筋急轉彎,我的會解國小奧數題,我的會寫藏頭詩,玩多了發現跟你的業務毫無關系。

是以2024年不再是比拼大模型的這些「奇技淫巧」,我覺得是真正在to B業務上,在中國,我覺得企業級市場會起來。大模型要走深度化、産業化、垂直化、深度定制的方向。

第五個稍微偏點技術,OpenAI最近也在彌補,就是剛有了一個大模型的時候,大家覺得聊天機器人确實人機界面很簡單,你做久了就發現,聊天機器人不太解決問題,僅僅是陪你聊天,最多就是一個PUA能手。是以在2024 年,一個新的概念叫「智能體架構」。

大家一定要關注智能體這個概念,英文叫Agent架構。就是大家突然發現,沒有Agent架構,大語言模型幾乎不能投入實用,是以今年無論在做to C的業務,在做企業級的應用,大模型一定要結合智能體架構,才能真正讓大模型長出手腳,讓大模型真正跟你的業務系統,跟整個網際網路充分打通。

第六個,其實很多人都在問我說在消費者端,大模型到底有啥殺手型的應用?我想了想說,國外有一些虛拟女友,能模拟你的女朋友,啥話都敢說。中國會産生什麼殺手級應用,我還不知道,但是我覺得2024年一定會出來。

我們看美國有三家公司很有意思,一家叫微軟,一家叫Adobe。還有一家叫Salesforce,他們沒有用大模型做任何新的東西,而都是把大模型跟已有的産品和場景做了一個充分的結合,就煥發了新生。比如微軟選擇了Office、Bing和Edge浏覽器;Adobe選擇的是它擅長的圖形編輯、視訊編輯。

是以我覺得大模型出來之後,在to C領域意味着,我們今天的搜尋、浏覽器、資訊流、短視訊、微網誌、問答,甚至我們的社交可能都會用大模型來重塑一遍。至于是戰術性重塑還是戰略性重塑,就看各家的做法,是以2024年一定會出來這種殺手級的應用。

第七個預言,大模型在去年主要講的是文字能力,寫稿的能力。2024年,以 Gemini和OpenAI的GPT- 4V版本為代表,多模态會成為未來的标準。多模态不僅能聽會說,關鍵是它能看得懂視訊,能看得懂圖檔。

第八個預言,在大模型的支援下, AIGC會有突破性的增長。就是我前面說的,去年年初Midjourney畫一張圖,一看就是AI畫的,經常把人畫成6根手指。再到年底來看,計算機生圖已經和攝影師的作品不相上下了。年初AI産生視訊的能力,幾乎都是動圖、表情符号的能力,年底有的已經做得像好萊塢卡通片了,是以這個進展特别快速。

第九個預言,我覺得大模型拯救了機器人行業。

在大模型出來之前,傳統的人形機器人是典型的智障産業——做得像人,但是能力極其低下,因為它不具備對這個世界知識的了解。但是有了大模型之後,機器人的産業獲得了一個革命性的發展。這兩天熱炒的一個機器人,可以自動煎蛋,自動做家務,自動整理衣服,這完全有賴于大模型的加持。

第十個是我的一個期望,為什麼中國一定要做大模型,我覺得大模型不僅僅是語言工具,也不僅僅是聊天機器,大模型也不僅僅能在我們很多業務中發揮作用,其實大模型可能成為人類有史以來發明的最偉大的工具,成為很多科學家的工具。

我們今天之是以能享受網際網路,享受很多新能源,是因為前100年這個世界的實體學家取得了關鍵性的突破。但在最近五六十年,人類在科技上已經很久沒有突破,是以如果大模型能夠成為科學家的工具,比如在美國,很多生物學家已經開始用大模型來幫助他們研究蛋白質的結構,研究分析基因。是以我希望2024年,大模型能夠推動基礎科學取得突破,變成我們科技發展的利器。

快速總結一下,我提出了一個AI信仰的概念。我今天跟大家講,不要光戰術地聽我講10大趨勢,最重要的更要扪心自問,你和你的企業想抓住AI這個機會,憑什麼能抓住機會?我給一個簡單的建議就是,你要有AI信仰,就是你要believe something,你要相信。

AI信仰怎麼判斷呢?很簡單,我提了幾個标準。第一,在座的諸位可以回去扪心自問,你相不相信這次大模型是真的人工智能的拐點,還是不相信,認為是假的人工智能,網上一直有很多争論。

第二點,你相不相信它現在的發展速度會以指數級别發展;你相不相信它未來智力的發展速度會迅速超過我們人類;你相不相信它會是一場工業革命,在3 - 5年裡,它會重塑我們每一位所在的行業,會重構我們的産品、業務鍊條和内部管理流程。

最後一個,除了重塑包括我們所有的産品和業務之外,還有你相不相信,你不會被大模型淘汰,但你會被那些用大模型的公司淘汰。有很多人老擔心用大模型會導緻失業,我跟員工說不用擔心,我認為大模型不會讓你失業,但是那些會用的同僚會讓不會用的同僚失業。

是以這是我說的AI信仰。沒有AI信仰的人看大模型,容易看不起,看不起是因為看不清,是因為心态的問題。因為看不起,是以也不願意放下身段去琢磨,是以就看不懂,等到哪一天他們醒悟過來,已經看不見了,人家遙遙領先了。

是以我就給大家第二個建議,就是要All in AI。什麼叫All in AI呢?别那麼庸俗,說你買了多少卡。咱沒那麼多錢,買不到那麼多卡,這個跟All in AI沒關系。真正的All in AI是你在公司裡面,能把信仰落實到行動中,在你的公司裡讓AI無孔不入。

比如說從上到下,組織裡面從老闆到你的中層幹部,到你的員工,是否都在學習和使用AI。如果大家都不用AI,沒有每天都在用各種AI的産品,不用一些收費的版本,一個公司你說懂AI、信AI,這不是笑話嗎?如果都不去使用人工智能,你憑什麼坐在這談人工智能重塑你的業務?

還有一個,大家是不是内部在讨論,我們有哪些業務流程可以被AI塑造?比如你的市場部是不是在用AI去做圖,你的程式員是不是用AI編代碼,你的HR是不是在用AI梳理履歷,就是從小處着手,到你的公司内部。

還有一個就是要把你的産品重新思考一下,敢不敢做自我革命的事情,所謂「要想成功必先自宮」。你能不能把你的産品用AI去想,我能夠加持什麼功能。

是以世界上有兩種創新,一種是做别人從來沒做過的事情,這對我們絕大多數人來說其實挺難的。但是反過來,把自己已經做過的事情,把這個行業重做一遍,特别是全流程的改造。我剛才講微軟、Salesforce,還有Adobe的例子,他們All in AI都是把已有的産品用AI重做了一遍,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是以我最近在公司跟HR談了一個新的考核名額,叫含AI量,就是AI的含量。比如說各部門投入多少資源到AI的項目裡,而不是炒冷飯;各級部門AI的人才濃度有多高,有多少人對AI比較了解;從技術到使用者産生的使用轉化率有多高。

對員工來說,我現在也在問,你到底用沒用過AI榜單裡的爬榜産品,而且是自費使用,因為免費的很多産品功能都很差;你有沒有訂閱國内外優質AI媒體的習慣,有沒有在網上把國外很多AI産品釋出會一個一個都看過,比如在 GitHub上有很多,還有Hugging Face上有大量的AI開源項目,你都玩過嗎,都了解過嗎。

是以我覺得這是未來最大的一個機會。AI絕對是業務驅動的,是以隻有在你公司從上到下、從内到外,讓大家都對AI感興趣,讓業務專家都了解AI是怎麼回事,我認為你才可能在未來這3-5年時間裡,用AI來幫助你實作轉型。

當然這個還不太成熟,我準備做一個好的例子,用AI作為公司HR考核部門,考核員工的标準。在新的AI時代來臨,公司内部一定有一批年輕的新秀們會湧現出來,然後會引導公司和AI結合。

最後做一個總結,我對「挺住」的了解就是人要有企業家精神,而不是做生意這些。我們從王石和馮侖身上可以看到兩點,一點是堅持長期主義,「挺住」跟長期主義是一個概念,但是你不能靜止地挺住不動,那是僵化,是以第二個,「挺住」需要創新。

今天我談的隻是個人的一些觀點,我已經在這麼做了,也可能我會失敗,我也無法預言結果,但是我覺得這是給各位一個思考的最大的機會。未來3-5年,如果你不能把AI成功地變成自己手裡的武器,那你一定跟拿着大刀長矛的人一樣,你面對的對手已經更新到AK47了,那可能會面臨降維打擊。

是以希望今天晚上來的聽衆,大家都可以認真思考一下。我講的不一定對,你要想先怼我,你先聽懂我講的東西。希望大家能夠抓住大模型這個機會。

謝謝大家,也謝謝大家給我時間。

3

王石:走正路,傍大款,看長遠

馮侖X周鴻祎X王石X程前:2024,挺住才有出路

大家好。剛才馮侖還有周鴻祎都提到我,那我上來得回應一下。我覺得馮總很準時,但周總逾時了,我就把時間讓給他,我講短一點。

我先回應馮侖。我們是1993年認識的。當時我們公司剛上市,而馮侖他們号稱「萬通六君子」,他帶着其中「三君子」特意從海南到深圳見我,慕名而來的。

馮侖當時小有名氣,之前是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員,也曾在中央黨校教過書,還和張維迎是一個大學的。他帶着隊伍來拜訪、學習,讓我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滿足。

我創業那麼多年,他是第一個說來向我學習的。我為此安排了一個小時。也不能安排時間太長,我得表現出我的時間很珍貴。互相介紹之後,馮侖就開始談創業的故事,第一桶金的事,他們一直講。一晃四五十分鐘過去了,根本沒有要停下的意思。

我坐不住了,于是試探着問,「你們不是來向我學習的嗎?能不能也讓我講兩句。」(觀衆大笑)

你們猜馮侖怎麼說?馮侖說,「嗨!想聽你講,但是你不講,我怕冷場。」

當時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有個特點,有點社交恐懼症。

1988年,還沒有上市公司,深圳市政府準許我們(公司股份化)改造方案,公司定名為「深圳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人有名了,中央電視台來采訪。采訪時間就一分多鐘,說說為什麼要改造(公司)?目的是什麼?将來會怎麼樣?就這三個問題,我憋在那兒,汗啪啪地往下掉。

最後導演一商量,說,「我們先裝着拍,你來講,我們覺得你過關了,再給你真拍。」他說空拍,我就沒那麼緊張了,勉強結結巴巴講完了。導演說,咔,好了,我們錄好了。原來他們說是空拍,其實是實拍的。就緊張到這個程度。

你們覺得我現在怎麼樣?(觀衆鼓掌,叫好)為什麼現在可以做到這種(公開發言的)程度,我是怎麼克服社恐的呢?

大概是在2000年,摩托羅拉找我拍廣告。你們想想,我連正常的采訪都做不出來,還拍廣告,甚至要在45秒内講個故事,還有各種表演,對我來說,是多大的挑戰。先說明,我愛錢,但我(拍這個廣告)不僅僅是沖錢去的。我拍廣告片拍了24年,為什麼拍?就是為了克服這個(社恐)。

再回應一下周鴻祎。我們倆性格挺像的,我倆和馮侖的性格不大一樣。我和馮侖認識30多年了,我真覺得人各有各的優點,各有各的缺點,但我們價值觀是一緻的,面對未來的期許是一緻的。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有能力,對社會應該有所擔當。我、馮侖、鴻祎,雖然年齡差别挺大,我們的背景差别也很大,但這些認知是一樣的。

我和鴻祎第一次見面是在他的辦公室,我感受到了他的尊重,當然本身有年齡關系在,但是除此之外,我們基本是互相不買賬的。

我在微信上拉馮侖,說要去劍橋學習,他來當班長,找他登山,登乞力馬紮羅山、華山、秦嶺,他都來。但鴻祎喜歡打槍,我拉他劃賽艇(他不來),他拉着我打槍(我不去)。

現在我們怎麼玩到一起去了呢?2022年初,我們一塊兒在新疆,我鼓動大家攀岩,沒想到這次合了他的想法,他說他們公司建了攀岩館。我說,「你攀岩我就很驚訝了,你還自己花錢建攀岩館呢。」他說,「我原來是野攀,覺得太浪費時間,就在公司裡建了攀岩館。」

我們共同的教練,趙雷,今天也來了(給鏡頭),他曾經是中國國家攀岩隊總教練,他現在準備創業。

回應他們倆之後,再說一說今晚的演講。在一個跨年活動中演講,要講點什麼呢?

今天下午運河私董會的活動中,他們給我一個演講題目,叫「順流、逆流」。

有一個「二八效應」,人群中80%是随大流的,真正往前闖、往前沖的不足20%。如果你想當那20%,不可能一直都順流。逆流也是機會,如果你能加強自己的短闆,那就不再是短闆了。

生活當中,無論逆流還是順流,都不是那麼泾渭分明的。順流、逆流,實際上是周期性的,你隻要成功了,一定會面對逆流。如果你是那80%,還好辦,隻要不選錯行業和企業就行了,因為你是随大流的。但如果你是那20%,就一定要注意周期,順流之後一定是逆流。

順流的時候怎麼辦?你就要揪着它,把握着它。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你要有長期準備。

我現在有個3歲的小孩,愛玩滑行車,她下坡的時候就是我們說的順流,這時候就得一邊刹着車一邊往下出溜,否則會受傷。我們也一樣。

得意的時候、勝利的時候,多想想逆流的事,因為順流之後,總會面對逆流,這時候隻能挺住,逆流而行。

最後,我再講三句話。

上世紀80年代,我剛到深圳創業時,一位上司講過三句話,我記憶猶新。

第一句,走正路。

馮侖和他的朋友們,「萬通六君子」,開始創業時就計劃得非常清楚,要「守正出奇」,首先就要正,走正道就是走大路。

第二句,傍大款。

說到傍大款,我現在二婚,大家都覺得我媳婦傍上我了,實際上,我認識她時,她的現金存款比我多,她不是拍廣告,她是瑞安在内地的房地産顧問,瑞安是香港一家非常好的企業,她已經非常成功了。如果說傍大款,那應該是我傍她。

萬科也傍大款,傍的第一個大款就是索尼。萬科成立時,我們不是做房地産,我們販賣錄影機的,我們學習索尼,這是萬科傍的第一個大款。我們轉成了房地産之後,傍的第二個大款,香港的新鴻基。

第三句話,國際化、看長遠。

學習新鴻基之後,萬科學的是日本的東京建物,它有100多年的曆史。再之後,我們就到美國、到世界各地繼續學習新的目标。

是以總結一下,我們就是走正路,傍大款,看長遠。謝謝大家。

4

程前:年輕一代創業者,生不逢時?

馮侖X周鴻祎X王石X程前:2024,挺住才有出路

尊敬的馮侖老師,王石先生,周鴻祎周總,各位企業家們前輩們,創業者們,在場和直播前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程前。

特别感謝馮侖老師給我這樣一個機會,今天我作為年輕一代的創業者代表站在這裡。剛才王石老師講到1993年這個特殊的年份。1993年發生了好些事,比如萬科上市,比如「萬通六君子」在海南創業成功,然後去拜訪王石老師。1993年,我看資料,周鴻祎老師應該從西安交大畢業了。當然,1993年還有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陝西的一個小醫院裡面,我出生了。

我來之前,同僚把演講名單給我看,我一看,三位中,最年輕的一位,比我大23歲,我是抱着學習的心态(來參加今晚的活動)。

我記得,我上國小的時候,電腦裡裝了一個叫「3721」的軟體,這是360成為國際級應用之前的一個軟體。

3721唯一的缺點就是你怎麼「殺」它都「殺」不死,而且有時候還蹦一些彈窗。當蹦出一些少兒不宜的彈窗時,我媽就把電腦螢幕蓋上,跟我說,「這得教壞國小生」。我今兒坐在這底下,聽周總開頭講的那些段子,我聽不懂。你要教壞國小生。

作為商業世界的國小生,我離年輕創業者,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創業者更近一些。其實,今天來談「挺住」,我聽三位老師(的演講),我都沒覺得在談「挺住」,跟我想的還是有一些差別。

作為國小生,我寫了一個非常正式的稿子來談「挺住」:

我的腦海裡至今都有一個畫面,2015年的夏天,我辦完所有手續,準備離開培養我4年大學的母校,西南交大,校車載着我,從學校出發,途徑郫縣犀浦鎮,穿過西華大道,最終到達市區成都。在距離市中心20公裡左右的郫縣,學校附近樓盤的外立面上,赫然挂着一副超大海報,上面寫着一句話,一平米隻要8000。郫縣都要8000,市區不得2萬。這趟車上載着的人,在那一年全部都要步入社會,而我們心裡都很清楚,2015年,想要不靠家裡支援,拿着這張大學學曆,想努力幾年就在成都市區買一套房,已經是天方夜譚。

每個時代都有想做事的人,90後,是我們生錯時代了嗎?

90後步入社會,你可以從事房地産行業,但你已經幾乎不可能去重建一家萬科。你可以從事金融行業,但你估計很難去注冊一家金融機構。改革開放已經40年了,市場機制完善,金融配套服務齊全,網際網路普及,資訊化程度高。大廠林立,大的民營企業也林立,在這樣的時間點,我們剛好二三十歲,頗有一種仰望社會機器之龐大,而我很渺小,想做些什麼,又找不到方向的無力感。

但,真是這樣嗎?

2021年,我終于離開金融行業,來到創業的賽場,做起了一目十行這家公司。過去3年,我聽超過200位創業者,向我講述他們的創業經曆和項目情況。我的錄影機和足迹,遍布了每一個省份,我采訪創業者的标準,不以營收規模影響力為核心,而是看他這個人想做的事,是否能夠給我内心緻命的一擊。對我個人來說,把創業當作一場說走就走的冒險,我越是去發現,我越發現,我不斷的有重大發現。我再往外一步兩步三步走,我甚至要跑起來,因為我感受到走出去的肆意,走出去的坦然,走出去的快活,走出去的欣欣向榮。

今天的中國,在陸家嘴的高樓大廈,在福田的購物公園,在朝陽的望京國貿,對普通人來說,可能你看得見繁華,但看不見太多機會。但如果掉個頭,去一去田間地頭,在廣州南油的服裝市場泡一個星期,在江蘇丹陽的眼鏡城裡轉一轉,去義烏北下朱電商人的筒子樓裡住兩天,去雲南的花卉市場,去到珠三角那些被迫轉型的代工廠,去跟他們老闆抽根煙,你會發現場景沒變,人變了。商品沒變,但新的模式,已經出現了。

在困境和轉型的陣痛中,已經有年輕人,憑着一身膽氣和快速的疊代能力,走出來了。在我20多年的學生生涯和4年的職場生涯,我從未見過這樣的同齡人。不看學曆,不穿西裝,滿是快遞,到處在開直播,站在桌子上開會,有的人做跨境,國中畢業,但英語極好。有的地方不超過10平米,拉三兩個小凳子,幾個人随時就開始一場電商資料複盤。二三十人的小公司,創始人又負責供應鍊,又管着産品,又談管道,又盯内容。每天搞到2-3點,白天睡到11點。

你問他們,你這是弄啥呢,你為什麼在這兒拼命。他會給你一個及其務實,毫不掩飾,充滿生命力的答案,掙錢。這個詞并不進階,但這種熱火朝天的氛圍,實在讓我沉溺。在今天的中國,想要通過個人奮鬥改善家庭環境,物質條件的人,如此之多,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多。試問,日本的年輕人相信自己努力能改變命運嗎?南韓的年輕人相信嗎?中國人相信。聯考,讓想大學的去上大學了,愛折騰的去社會打拼。多年以後,當兩波人在創業賽場上再次相遇,大家的技能是不同的,但眼裡的相信卻是一樣的。

我原來在金融行業,搞金融的人,擅長看報表,看看CPI、PPI的變化,同比環比做一些圖。如果這叫做宏觀,我想,有時候宏觀也是一種狹隘。狹隘在,從這堆圖表裡,我們看到了國民經濟,我們卻看不到,組成國民經濟的一個個微小個體,他們的處境,他們的焦慮,他們的鬥志,他們的決心。我們看得見趨勢,我們卻看不見,那些隐藏在夾縫之中的機會,作為人的本能和智慧,企業絕處逢生所迸發出的無限潛力。

90後,是我們生錯時代了嗎?宏觀地看,對我個人來說,是人生選擇,對專家來說,是經濟形态。當我們看大,看面上的,我們往往悲觀,往往無所适從,我們需要挺住。但當我們看小,我們看見蓬勃,我們看見新生,我們看見希望。

而曆史中,所有的大,不都來源于小嗎。所有的500強企業,剛起步的時候,都是車庫,筒子樓,村裡的兩間辦公室。如果我們在大中感到悲觀,各位,去擁抱小吧。我們能找到最本真的自己,一無所有時,我們唯一擁有的,是奮進的本能,是對未來充滿的無限好奇和想象。

創業者是什麼?創業者是,一邊想象着一個并不存在的東西,一邊解決的眼前具體的問題。采訪了這麼多人,看了這麼多公司,我深深覺得,敢于想象,尤其是敢于相信自己的想象,是一種絕對稀缺的能力。這是我們的應試教育所忽略的,但實則對于「做成事兒」來說,格外重要的一種能力。因為在實際的創業過程中,對未知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向往,是比堅定的意志力更強大的武器。意志力,必須做,是以做,很佩服,但一次隻解決一個問題。好奇心,發自内心想做,覺得這輩子我就是得幹這麼個事兒,讓你永遠有能量。

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不再未知,他就停止成長。如果一個人不再對未知好奇,他的生命錯失了一個最好的意義。企業家,仍然願意嘗試新鮮的冒險,而非躺在功勞簿上指點江山,這是我敬佩的企業家,這就是我所了解的企業家精神。面對未來,還興奮嗎?還悸動嗎?還有出門見一個重要的人,要捯饬捯饬的那份熱烈嗎?

今天,如果說我們創業者群體的基本面,還缺什麼?我們不缺宏觀的分析和判斷。我們缺的是對未來和未知的勇敢和想象、大膽的想象、毫無邊際的想象、近乎狂妄的暢想。

90後,生錯時代了嗎?做不了萬科,做不成360,再沒機會搞個阿裡騰訊位元組出來,我們就無事可做了嗎?

90後,還有好多事情可做啊,還有好多事沒有完成啊。茶還沒有出海呢,白酒老外還沒有接受呢。中國制造還沒有變成中國設計呢。看看今天的消費品市場,奢侈品大牌,買個包還要配貨,你希望它過年打折吧,它告訴你它漲價了,顧客反過來要和櫃姐搞好關系,這樣的銷售,颠覆了我們對于銷售的了解啊。國産呢,99還送贈品,一盒兩盒三盒四盒上連結。品牌到底是什麼?我們會做貨,我們會做品牌嗎?我們有文化自信,我們能輸出文化認同嗎?這是擺在這一代中國創業者面前的一道共同的題目。食品,飲料,随便舉例,箭牌,費列羅,樂事,可口可樂,星巴克,他們中的一些,仍然占據着國内垂類消費市場的頭部。

30年前,我們父母的生活裡,可沒有咖啡,不吃薯片,不吃巧克力,不吃炸雞,也不喝可樂啊。反過來想,他能改變一代人的飲食習慣,他做對了什麼?快銷品,和電器,牙膏,洗髮乳,沐浴露,刮胡刀,吹風機。看見我們的品牌如徕芬做技術普惠,我發自内心高興,大家都用上高速吹風機了。看見有色刮胡刀,靠設計出圈,我覺得也很高興,以前沒有過啊,讓大公司抄個作業這不挺好麼,我們至少在中國設計和中國品牌上看到可能啊。

過去5年,新消費挺熱,資本市場投了好多,我們取得很好的成績,但,在世界範圍内,我們何時能出現真正的頭部啊?出海,可不僅僅意味着多個管道做跨境電商而已,得會做内容會講故事啊。艾薩克森寫的喬布斯和馬斯克傳,在中國及其暢銷。達裡奧的原則,蘇世民,更是黑紅寶書的存在,我看每個創業者書架上都有一本。

我們的内容呢?從企業家和企業的使命、願景、價值觀的輸出,讓世界從認可中國制造的産品,到了解到這個中國企業、這個年輕的創始人為什麼要做這個産品,别老一弄就是矽谷的故事,矽谷的故事聽多了。内容工作者,也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啊。

在新時代大國競争面前,我們都清楚,大題難解。不能說大題難解、我們就僅僅是參與評論。我們去解解小題嘛,通過創業,通過做企業,做貿易,做品牌,做設計,我們完完全全可以得到自我實作,完完全全可以為社會,為國家,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

感謝上一代人,當然也感謝上一代企業家,我們的日子變好了。現在我們覺得國外的地鐵很破,外賣也很慢,現在麥當勞和肯德基不再是小時候過生日去吃一頓的禮物了,下一代中國創業者見過的世面的和底氣都在積攢,不管别人怎麼認為,我實在是發自内心的認為,一個屬于我們這一代年輕創業者的時代,真正到來了。

我尤記得劉強東劉總有一年上央視的《開講啦》,他講到,他高中的時候,第一次離開村子,長途跋涉來到江蘇南京,他看到高樓大廈,給内心帶來極大的震撼,心中埋下了奮進的種子。我的這一震撼,則是發生西安開往安康的綠皮火車上,在一片瓜子啤酒的嘈雜中,我翻開了那本李開複的《世界因你而不同》。我想,這種情況,永遠不會再發生了。有了高鐵和自媒體,原來要16歲才到達一個少年心中的震撼,現在7歲他躺在床上就刷到了。

媒介的改變,不僅僅提升了效率,它在深刻的改變一種底層的東西。那就是,這一代人,更早的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很多基礎的問題可以快速的得到解答,于是他開始向内探尋更加深刻的答案,是以就有了不同的答案。

怎麼樣一個企業就算是好企業,更關注規模營收、還是淨資産收益率,是追求速度,搶占市場,強者邏輯,還是細水長流,維護好自己的人群資産,打磨産品,味道十足,慢慢建立壁壘,價值觀開始變得多元。

這一代人,更簡單,更尊重規則和價值,而不純粹的依賴人情世故。沒有真本事,想憑着說喝兩頓酒就把事兒給辦了,我幾乎看不到這種情況。關系好,也有一說一。關系不好,該合作還得合作。以前的老闆,E人居多,發表演講,表現欲強。今天很多i人來創業,沒有了虛張聲勢,是不是就缺乏上司力呢?我看不見得。

Tea stone的創始人李姝老師,江南布衣天目裡的創始人李琳老師,寵物家電霍曼的創始人,劉坤,22年在日本亞馬遜寵物大類賣到心願榜第一,這都是純純的i人。這樣的公司,沒有慷慨激昂,沒有畫餅,大家做好事情,簡單,低調,務實,也有很強的競争力。

90後生錯時代了嗎?

這正是去做事的最好的時代。往前看,有阿裡鐵軍的文化,華為的鐵三角,位元組的OKR,稻盛和夫的阿米巴,一堆的認知和内容輔助你前進,往後看,大的需求或許滿足了,可在無數的指甲縫裡,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個體,比老一輩更懂年輕人的需求,更能找到優化的空間,更有可能通過産品的自我表達,迅速圈住一批核心使用者。新一代的需求,需要新一代的企業來滿足,而因為新一代人的特殊性,導緻需求的多元,分散,和不被滿足。

我想用一個比方來結束今天的演講。當年,當年明月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曆史是殘酷的,我們随便翻開一本曆史書,寥寥幾頁,我們就翻過了無數人的一生。現在,如果,我們拿出一支筆,在紙上畫出一條坐标軸。1993年之前的人類曆史,沒有我。假設我活80年。2073年以後,也和我沒關系。而我存在的這80年,僅僅是人類宏大曆史的一個瞬間而已。就像秒針「啪」,那麼一下。

請問,除了肆意的綻放,除了滿懷好奇和探索欲的向往,除了享受、體驗和不斷見識這個世界,除了尋求内心真正的滿足和自我實作,除了創造一些美好的東西,給世界留下我的足迹,我難道還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度過我的一生嗎?

感謝馮侖老師邀請,祝大家創業順利,新年快樂。謝謝大家。

文章授權轉載來源:馮侖風馬牛(ID:fengluntalk)​​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