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就在武舉制度逐漸走向終結之時,誕生了一個傳奇人物——張三甲。
年僅22歲便奪得武狀元之名,一代宗師霍元甲曾向他發出挑戰,結果短短兩招之内後就敗下陣來。
那麼,他為什麼可以輕松擊敗霍元甲?他又為何被被譽為清朝最後一位武狀元?
本文陳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武學世家
1876年,張三甲誕生于一個開州國術世家。從小就對國術非常着迷,酷愛翻閱藏書閣裡的各類武學秘籍。
在這樣濃厚的武學氛圍熏陶下,張三甲從小就展露出驚人的天賦。他勤奮練習拳腳功夫,潛心研究招數的奧妙變化。
刀、劍、槍、戟、棍、棒,他樣樣精通。
為了實作強國夢,張三甲決心通過武舉考試,成為國家急需的武将。
光緒丁酉年(1897年),張三甲參加鄉試,一舉成為武舉人。這引起了當時權傾朝野的恭親王的注意。
恭王主動資助張三甲,讓他有機會進京參加會試。在恭王的幫助下,張三甲以第一的成績進入殿試。
1898年,22歲的張三甲來到京城,正式參加殿試,與各地的佼佼者同場競技。殿試對力量和技巧的要求極高,但是張三甲仿佛已做好完美準備。
他手提一柄180斤大刀,隻見刀光飛舞,威勢驚人,但張三甲卻出神入化的把玩自如,宛若兒戲。
時年僅22歲的張三甲,一戰成名,一舉奪得最後一位武狀元的寶座,成為當時的新星。
然而,更大的挑戰和動蕩還在後頭等待着他。
與霍元甲比武
在奪得武狀元之後,張三甲的名頭馬上就傳遍了武林。許許多多的高手都前來求戰,想要一較高下。
張三甲也沒有辜負衆望,隻要有人前來挑戰,他從不推辭。一場場比試下來,張三甲都取得了勝利。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和霍元甲的比武。
霍元甲與張三甲同是天津人,也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武學家,開創了一套迷蹤拳。在名望和資曆上,都不輸給張三甲。
聽說張三甲取得武狀元後,霍元甲主動前來找他比試。雙方約定,若霍元甲兩招内不能擊倒張三甲,就算他輸了。
霍元甲使出全力,迅猛地連出兩招,其速度之快、力道之猛,幾乎令人難以想象。但讓所有人驚訝的是,張三甲竟然紋絲不動,穩如老樹盤根。
第二招過後,勝負既定。霍元甲大為震驚,但也爽快認輸。
這場比試,無疑證明了張三甲的實力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一個22歲的小夥子,竟能輕松擊敗這樣一位拳名遠揚的前輩!
張三甲的名聲是以達到鼎盛,成為當時無人能敵的新星。
然而,他的傳奇生涯也即将走到終點。
天妒英才
奪得武狀元後,張三甲本想以此為榮耀,投入軍隊,為國效力。但奪魁後,他隻被配置設定到了禦前侍衛這樣閑散的差事,這與他的報國志向相去甚遠。
張三甲心中一直牽挂着國家大事,見大清國勢日衰,外患日益嚴重,他空有一身武藝,卻無處施展,心中郁郁寡歡。
終日處理皇宮中的瑣事,更覺前途渺茫。
這時,甲午中日戰争爆發,張三甲焦急萬分,一心想前去抗敵報國。但朝廷内部也無人将他這等武狀元放在眼裡,對武舉人才更是漠不關心。
張三甲前去求願,要求轉入軍隊效力,奏折屢屢無果。他不能忍受這樣的人生,決定回鄉省親,也想在家鄉找到一條報效的道路。
不料回鄉不到一個月,張三甲便染上重病,卧床不起。
或許是長期的憂思成疾,也或許是對惡疾無計可施,一個月後,年僅22歲的張三甲就這樣英年早逝了。
盡管張三甲的生命短暫,但他以最後一位武狀元的身份,刻下了傳奇的一筆。
武舉制度廢除,成為最後一人
時代變遷,新的武器讓傳統武藝失去了光環。但就像我們不能忘記科舉般,也不能忘記武舉的曆史。
在古代,大多數文官是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而武官主要則是世襲制,由皇帝的心腹大将擔任。
這雖可保證皇帝的安全,卻也容易造成腐敗。
為了廣納人才,各朝都設定了武舉考試,以選拔優秀武官。明清時期尤為重視,規模不斷擴大。
參加武舉考試的人也越來越多,這成為許多習武者的目标。
武舉考試與文科類似,也分為多級,最後一級是殿試。武狀元就是殿試中成績最好的,會被皇帝直接點名表揚,是所有武舉人的最高榮耀。
作為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武狀元張三甲代表了中國尚武精神的最後絢爛。盡管他沒有機會為國盡忠,但那超凡的武藝和愛國之心,仍令後人景仰與緬懷。
他雖然去世多年,但那股浩然正氣,至今仍鼓舞着國人心。
參考文獻
【1】濮陽縣名人錄 《張三甲》
【2】張祺航.清末武舉制度衰落的曆史背景及原因研究[J].國術研究,2017,2(01):16-18.
【3】《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