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城市24小時 | 多省份密集部署,什麼信号

作者:這是憤世嫉俗的

每經記者:劉豔美 每經編輯:楊歡

城市24小時 | 多省份密集部署,什麼信号

圖檔來源:攝圖網_500081133

據南方日報道,近期,中央批複同意《廣東省機構改革方案》,廣東省機構改革進入全面實施階段。1月9日,廣東省機構改革工作會議在廣州召開,對有關工作進行動員部署、推進落實。

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強調,要加快建構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高效的機構職能體系,更好适應廣東現代化建設需要。要聚焦推動高品質發展這個新時代的硬道理,優化調整科技管理、社會工作、政務服務和資料管理、“三農”、老齡、人大等重點領域機構設定和職能配置,更好推動經濟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更好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結合實施“百千萬工程”,調整完善鄉鎮、街道機構設定和管理體制,深入推進賦權強鎮和強鎮賦權,建立與事權相銜接的保障機制,深化鄉鎮(街道)統一指揮協調工作平台建設,推動資源、管理、服務下沉,夯實黨長期執政的基層基礎。

另據重慶日報消息,重慶市機構改革方案近日已經黨中央、國務院準許。1月9日,重慶市機構改革動員部署會議召開。

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強調,要積極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增強行政運作管理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優化調整區縣和基層管理體制,破解基層管理中存在的難點難題。同步推動事業機關改革,精簡規範和優化調整議事協調機構,建構從準入到退出全生命周期閉環管理體系。要以新理念新機制,探索建構超大城市治理新模式。聚焦推動城市治理模式創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體系重構,突出綜合內建,強化多跨協同,提升城市微觀治理“一體化”水準,全方位提升超大城市發展、服務和治理能力。

解讀:梳理公開資訊,自2023年12月以來,至少已有江西、北京、天津、湖南、貴州、上海、河北、甘肅、雲南、江蘇、青海、陝西、廣西、福建、四川、湖北、重慶、廣東等18個省份相繼召開會議,部署、動員機構改革工作。

根據2023年3月公布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下稱《方案》),地方機構改革由省級黨委統一上司,改革方案報黨中央備案。中央層面的改革任務力争在2023年底前完成,地方層面的改革任務力争在2024年底前完成。

學界普遍認為,本輪機構改革以轉變政府職能、理順職能關系、優化職能配置為核心要義,尤其是針對目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比較突出的問題,具有明顯問題導向。

具體到地方,作為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在組織機構改革時,首先要與中央層面改革統籌銜接。如北京強調,要着力調整優化重點領域機構和職能,落實黨中央要求、從北京實際出發,對金融、科技、社會、資料等重點領域的機構設定和職能配置進行優化調整。

同時,提高基層治理能力也是地方機構改革的重點。如陝西提出,要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調整完善鄉鎮(街道)機構設定和管理體制,推動資源、服務、管理下沉,為基層擴權賦能、減負松綁。

此外,根據《方案》,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人員編制統一按照5%的比例進行精減,收回的編制主要用于加強重點領域和重要工作。地方黨政機關人員編制精減工作,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結合實際研究确定。縣、鄉兩級不作精減要求。

包括廣東、重慶在内,此次不少省份也都就此作出部署。廣東明确,要堅持科學規範從嚴管理,着力精減人員編制、規範上司職數、優化議事協調機構。湖北還強調,要嚴明紀律要求,引導改革涉及的部門和黨員幹部講政治、顧大局、守規矩,正确對待機構職能調整和個人進退留轉。

#動向

擴大消費仍然被擺在優先位置

1月7日至8日,全國商務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總結2023年商務工作,研究部署2024年商務工作,其中“推動消費持續擴大,完善市場和流通體系”列在了八項重點工作的首位,明确将在2024年以“消費促進年”為主線,辦好各類促消費活動,同時還将繼續培育外貿新動能,打造“投資中國”品牌,促進外資穩量提質。

福建将加強對台招商引資

商務部、中央台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8日聯合印發《關于經貿領域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若幹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支援福建用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規則。支援福建強化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引領示範作用,吸引台灣石化、紡織、機械、美妝等行業項目在閩落地發展,并用好 RCEP 等自貿協定優惠政策拓展國際市場。支援福建加強對台招商引資。支援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進一步發揮對台特色,組織開展台商投資促進活動,助力福建對台招商引資。指導福建用好外資台資有關工作機制,為在閩台企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保障。

廣州南沙拟加快發展特色金融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釋出關于支援廣州南沙放寬市場準入與加強監管體制改革的意見。意見提出,加快發展特色金融。探索建立與國際标準銜接的綠色金融标準、評估認證及規範管理體系。支援廣州期貨交易所立足于服務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綠色低碳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共建“一帶一路”,有序拓展品種布局。健全綠色建築激勵政策措施,探索完善綠色建築預評價工作,鼓勵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支援綠色建築發展。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廣州南沙)跨境理财和資管中心。

湖南支援外企在湘設研發中心

《湖南日報》消息,近日,湖南省政府印發《湖南省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的若幹措施》。其中提出,提高利用外資品質。支援外商投資企業在湖南設立研發中心、創新中心,支援符合條件的外國投資者在湖南設立投資性公司、地區總部,推進中歐(湖南)國際合作示範區等國際合作園區建設,組建湖南省投資促進基金。建立外資重點項目庫,聚焦歐美、日韓、金磚國家、東盟等重點國别地區,建立市州對口重點國家聯系機制。

北京設立500億元政府投資基金

北京釋出消息,助力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再出實招。北京國有資本營運管理有限公司于近日注冊設立了4隻政府投資基金,合計規模達500億元。投資人工智能、醫藥健康、機器人和資訊産業領域,重點用于加強相關領域創新創業培育、“投早”“投小”、支援關鍵技術産業化發展,更好發揮政府資金的投資引導作用。

重慶發力內建電路設計産業

重慶市人民政府網站9日消息,《重慶市內建電路設計産業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7年)》已正式印發。其中提出,到2027年,全市內建電路設計産業營收突破120億元;新增內建電路設計企業100家以上,其中營收超過5億元的企業1家以上、營收超過2億元的企業4家以上;內建電路設計能力對支柱産業的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建成具有重要全國影響力的內建電路設計産業叢集。

#聲音

盡快建構房地産“人地挂鈎”模式

日前召開的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提出,要建構房地産發展新模式,建立“人、房、地、錢”要素關聯的新機制。1月9日,經濟日封包章指出,人口是衡量居住需求的基本次元。樓市調控政策應以人口變化為邏輯起點。脫離人口談樓市,既是無源之水,也是無本之木。

文章認為,各地應科學配置要素資源,加快建構房地産“人地挂鈎”模式,土地開發和樓市政策應緊緊圍繞人口變動情況開展,以人定房,以房定地。從總量看,大陸人口高增長時期已經結束,房地産大開發已經成為曆史,市場逐漸進入精細化的存量時代,應探索建立跟随人口變化的動态土地供給制度,提高土地配置效率,解決土地資源供給錯配現象,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數讀

2024年全國鐵路預計投産新線1000公裡以上

“中國鐵路”消息,1月9日,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上透露,2023年全國鐵路完成固定資産投資7645億元、同比增長7.5%,投産新線3637公裡,其中高鐵2776公裡。鐵路客運創曆史最好水準,全年國家鐵路完成旅客發送量36.8億人;完成貨物發送量39.1億噸,再創曆史新高。

另據央視新聞消息,2024年,國鐵集團将高品質推進鐵路規劃建設,加快建構現代化鐵路基礎設施體系,確定全面完成國家鐵路投資任務。以“十四五”規劃《綱要》确定的102項重大工程中的鐵路項目為重點,加大出疆入藏、沿邊鐵路等國家戰略通道項目實施力度,積極推進沿江沿海高鐵、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重點項目建設,高品質建成投産上海至蘇州至湖州高鐵、杭州至義烏至溫州高鐵等工程,確定完成年度投資投産任務和實物工作量。預計全年投産新線1000公裡以上。

2024年國家鐵路預計完成旅客發送量38.55億人次,同比增長4.7%;國家鐵路預計完成貨物發送量39.31億噸、同比增長0.5%。

#放榜

全國創新型城市排名,合肥位居前十

近日,科技部科學技術資訊研究所釋出《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3》新鮮出爐,與往年不同,今年報告首次将北京、上海、天津、重慶4個直轄市納入評比,城市總數由97個增加至101個,排名前10位的城市依次為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武漢、廣州、西安、蘇州、合肥。

國家創新型城市是指自主創新能力強、科技支撐引領作用突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水準高、區域輻射帶動作用顯著的城市,科技部每年從創新治理力、原始創新力、技術創新力、成果轉化力、創新驅動力等五大次元30項名額對全國國家創新型城市進行綜合評價。

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指數及排名

城市24小時 | 多省份密集部署,什麼信号

圖檔來源:大江資訊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