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曾于1751年(乾隆十六年)、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江甯府(今南京市)、蘇州府、杭州府、揚州府,後四次還巡幸了浙江的海甯。乾隆帝的祖父康熙帝在位期間也曾六次巡視江南。
乾隆皇帝是中國曆史上少數幾個在位期間最長的皇帝之一,乾隆他25歲即位,89歲辭世,做了60年皇帝。也是少數幾個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乾隆繼位之初的十幾年裡,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大清王朝達到了發展的最高峰,迎來了中國封建曆史上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
我的家鄉天津北運河畔矗立一塊乾隆登基處,那是乾隆曆次南巡回京時途經此處登岸的地方。每當站在那裡,我總是在想這個風流倜傥的皇帝怎麼一次又一次去了江南?那時,在我看來乾隆皇帝多次江南的原因,就是因江南風景秀麗,皇帝當然要飽覽這江南秀美山川美景了。還因為受了野史和影視作品的影響,認為乾隆下江南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為了尋找自己的親生母親。民間傳說中,乾隆是雍正與一名漢族女子所生,因當時清政府規定有滿漢不能通婚,是以當乾隆生下後,乾隆就被抱回宮中撫養,而他的生母便遺落民間,是以說乾隆六下江南是為了尋訪生母。乾隆在他第六次南巡時已是74歲高齡了,如此長途跋涉,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為什麼乾隆皇帝卻不辭辛勞連續南巡呢?其實乾隆下江南還有其他重要的原因:
一是,乾隆極其重視河工海防。把它視為六巡江南的一個主要目的。在乾隆寫的禦制《萬壽重甯寺碑記》和《南巡記》裡,他着重講到:“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六巡江浙,計民生之最要,莫如河工海防。臨幸江浙,原因厪念河工海塘,親臨閱視。”這些話是乾隆傾盡全力大興河工的曆史的真實概括,河工興修規模之大,投入财力物力人力之巨,乾隆可以稱之為古今惟一的帝王。
二是,乾隆效仿康熙南巡。從乾隆十六年,他感覺天下基本大治,于是效法康熙開始南巡,要和祖父比比,文治武功均效仿其祖康熙。康熙曾六次南巡,乾隆帝也想在南巡上和康熙一決高下。
三是,乾隆留戀江南的繁華地和溫柔鄉。自古以來江南是“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山川風光秀美,金粉佳麗無數,用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話來說是:“佳山佳水佳風佳月,千秋佳地;癡聲癡色癡夢癡情,幾輩癡人。”我們從影視作品中及民間傳說中得知乾隆喜歡江南美女,每次南巡時少不了尋花問柳。是以皇後天天和他吵鬧,乾隆一氣之下将皇後遣送回京。這在乾隆三十年《春季檔》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在乾隆第四次南巡時,将皇後遣送回京。有衆多的江南美女環繞左右,當然是樂此不疲,頻頻光顧了。
乾隆對江南的園林勝景更是情有獨鐘。每次下江南,他都帶來一些畫師,把江南的一些著名園林美景描繪下來,将其如數複制入自家園林。
四是、乾隆下江南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安邦治國發現人才、培植士類、籠絡人心。在六次南巡中,乾隆确實從江南物色了大批政界能臣、飽學之士、學界泰鬥、書文大家。每次南巡,乾隆都要會見文人士子、名流缙紳,并親自命題考試,對考試優秀者特批擴招“生員”名額,特賜“舉人”稱号,當場授予官位,以争取名士,宣揚聖恩。譬如,乾隆在上海青浦就發現了一個名叫王昶的青年才俊。王昶雖然此時跻身于“吳中七君子”之列,但和曆史上許多著名才子一樣,一連幾次鄉試不中,甚是郁悶。乾隆二次南巡之時,有人向乾隆推薦了王昶。乾隆便在途中召試,王昶終于以出衆的才華通過筆試,并以流暢深刻的論辯通過面試,一舉榮登榜首。乾隆求才心切,深感相見恨晚,當即授予王昶内閣中書之職,入職軍機處。不久,王昶便成為與紀曉岚、劉墉、和紳等人在大清中樞激情共舞的朝廷重臣。
總之,乾隆六下江南,從古到今人們對此都是毀譽參半,褒貶不一的。在當時的條件下,當朝皇帝下江南巡幸各地可謂是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從北京到江浙一帶,來回往返六千裡。當時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全靠車裝船載,馬拉人扛,來回一趟,至少需要三五個月的時間。每次出巡,我們從影視中看到是兩三人微服私訪,其實每次出巡皇帝帶領的皇親國戚、文武百官、衛隊侍從有兩三千人,動用五六千匹馬,四五百輛車,上千隻船,需要耗費一二百萬兩白銀,不僅耗費了十分巨大的國家财力,而且也給民間百姓帶來了極大的負擔,甚至造成國庫的枯竭。乾隆在其晚年才完全認識到南巡的錯誤,曾在禦制《南巡記》裡進行過深刻地檢讨。他也曾對軍機章京吳熊光說:“朕臨禦六十年,并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财,作無益,害有益,将來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無以對朕。”強調将來你們務必阻止皇帝南巡之事發生。當然,如果不是處在太平盛世,就不可能有皇帝六巡江南的盛舉。乾隆南巡耗資巨大,以後的清朝皇帝再也沒人仿效過。因為,後來的清朝國庫已經承擔不起了,六次南巡他把大清王朝推向了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