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92人身亡,“伊朗軍神”陵園前的連環爆炸案疑雲

作者:南方周末
92人身亡,“伊朗軍神”陵園前的連環爆炸案疑雲

1月3日,在伊朗克爾曼市,醫護人員在爆炸事故現場附近搶救傷員。 (新華社/路透/圖)

通往伊朗進階将領卡西姆·蘇萊曼尼陵墓的道路,見證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曆史上兩起慘絕人寰的傷亡。

當地時間2024年1月3日,伊朗克爾曼市發生連環爆炸案。案發時,大批伊朗群眾正準備參加蘇萊曼尼逝世四周年紀念活動。然而,通往蘇萊曼尼陵墓的道路上,早有恐怖分子提前安置了兩枚炸彈。

據伊朗官方消息,爆炸襲擊事件死亡人數已上升至92人。克爾曼應急部門負責人穆罕默德·薩貝裡說,仍有100多名傷者在醫院接受治療,其中30多人情況危急。

而在2020年,這條路見證了另外一場悲劇。彼時,蘇萊曼尼的葬禮在克爾曼舉行,伊朗群眾在送葬遊行過程中發生踩踏事故。當時的報道稱,踩踏共造成 60 人死亡。

四年前的蘇萊曼尼之死,點燃了伊朗的怒火,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向駐有美軍的伊拉克軍事基地發射數十枚飛彈。

四年後的今天,中東局勢更加紛繁複雜。巴以厮殺未止,戰争的影響正從加沙地帶向黎巴嫩、叙利亞、伊拉克等國蔓延。而在收到美國的“最後通牒”後,胡塞武裝在紅海引爆了一艘裝滿炸藥的無人艇。美國第五艦隊司令布拉德·庫珀公開稱,“爆炸距離在那片水域作業的商船和美國海軍艦艇隻有幾英裡。”

伊朗連環爆炸事件将會産生哪些連鎖反應?中東局勢是否會陷入進一步的動蕩當中?

“中東地區的沖突将會前所未有的激烈,但各方會将博弈維持在可控範圍内。作為影響中東地區格局的三股重要力量,伊朗和以色列以及美國之間沒有發生直接沖突對抗的意願。”複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研究員鄒志強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雙方将繼續通過代理人暗鬥,而不會進行明刀明槍的戰場争鬥。”

“伊朗軍神”陵園路上的爆炸

2024年1月3日,間隔約20分鐘的兩次爆炸,打破了克爾曼市祥和肅穆的氣氛。

克爾曼位于伊朗東南部,以織毯業聞名于世。這裡是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影子統帥”蘇萊曼尼的故鄉,也是他的埋葬地。

四年前的同一天,蘇萊曼尼在伊拉克巴格達國際機場外遇襲身亡,美國國防部随即發表聲明認領襲擊事件。此後,安葬蘇萊曼尼的陵園每年都會舉辦紀念活動,吸引着衆多伊朗人前往悼念。

“蘇萊曼尼被譽為‘伊朗軍神’,可以說是國民英雄式的人物,深受伊朗群眾愛戴。”浙江外國語學院環地中海研究院經貿産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振傑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Hassan Molaei正是數以萬計悼念者中的一員。爆炸襲擊發生時,他在現場親曆了這血腥的一幕。

“第一聲爆炸不是很響,現場也沒有特别濃烈的煙霧和火焰,大家都以為是充氣膠囊炸了。直到第二聲爆炸響起,人們才反應過來。”Hassan Molaei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講述了案發時的經曆。

伊朗官方的通報印證了他的說法。

伊朗媒體報道指出,第一次爆炸的炸彈被放置在路邊一輛标緻405汽車内的手提箱中,炸彈是遠端引爆的。約20分鐘後,爆炸聲再次響起。

伊朗内政部長艾哈邁德·瓦希迪認為,第二次爆炸導緻了更為緻命的後果,當時很多人跑過來幫助傷者。

爆炸聲響起後,人們四散奔逃,不少傷者在混亂中遭到踩踏,而擁擠的人群也給救援工作帶來了阻礙。

第一次爆炸後,伊朗紅新月會已派出救援小組前往案發地,“我們的快速救助小組正在疏散傷者……但一波又一波的人群堵塞了道路。”

“此次連環爆炸案是伊朗曆史上最嚴重的襲擊之一,人員傷亡規模之大,此前在伊朗國内從未出現。”《紐約時報》在報道中指出。

看到連環爆炸案的新聞後,張晟慶幸不已。事發前一天,他剛剛去了蘇萊曼尼陵墓。“我本來計劃1月3日再去的,後來因為人太多堵車就放棄了。”張晟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自1979年伊斯蘭革命之後,恐怖襲擊事件在伊朗時有發生。“但過去的襲擊大多是針對軍事指揮官、宗教上司人以及科學家的‘斬首行動’,多發生在官員府邸、政府建築以及宗教建築等特殊地點。”李振傑說。

李振傑指出,此次襲擊活動在時間和地點上都是精心選擇的。

“蘇萊曼尼陵墓已成為伊朗人反美的朝聖地,伊朗群眾參加紀念活動,是在表達他們勇于抗争的堅強意志。在紀念儀式現場進行襲擊,會對伊朗特别是伊朗群眾造成極大的心理沖擊和精神刺激,進而引發混亂,甚至削弱伊朗當局的公信力。”

誰是幕後真兇?

誰制造了伊朗連環爆炸案,變成了一場指責與否認的政治博弈。

爆炸案發生後,伊朗總統進階顧問賈姆希迪将矛頭指向美國和以色列,他在社交平台上表示,“這一罪行的責任在于美國和以色列,恐怖主義隻是一種工具。”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馬修·米勒則極力否認,稱“美國沒有以任何方式參與其中……我們也沒有理由相信以色列參與了這次爆炸”。

“不管是誰策劃實施了襲擊,外界都會猜測與美國和以色列脫不開幹系。美國急于撇清,正是為了給事情降溫,防止巴以沖突外溢效應擴大。”鄒志強指出,“巴以沖突以來,美國一方面要堅定支援以色列,另一方面又怕伊朗直接卷入,導緻中東局勢陷入急速失控的局面。”

就在各方指責與猜測之際,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跳了出來,聲稱對克爾曼爆炸事件負責。2024年1月4日,該組織發文稱,兩名襲擊者在克爾曼市實施了自殺式炸彈襲擊。

從基地組織分裂出去的“伊斯蘭國”和伊朗積怨已久。伊朗“燈王之墓”清真寺、議會大廈和霍梅尼陵墓爆發的恐怖襲擊,背後都有“伊斯蘭國”的身影。

“‘伊斯蘭國’和伊朗不僅意識形态分歧嚴重,而且現實的對立和沖突也很尖銳。遜尼派極端組織‘伊斯蘭國’一直将什葉派大國伊朗視為敵人,而伊朗則一直深度參與打擊‘伊斯蘭國’,并支援伊拉克、叙利亞等國境内的什葉派民兵武裝參與戰鬥。”鄒志強分析。

不過在鄒志強看來,“伊斯蘭國”主動認領襲擊事件有些出人意料,“該組織被打敗後,其呼羅珊分支在伊朗周邊的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流竄作戰。在公開紀念日這種高安保規格下,其通過遙控炸彈來進行大規模襲擊的能力令人懷疑。”

美國前政府官員米克·馬爾羅伊亦向媒體分析,“考慮到加沙目前的沖突以及穆斯林世界對巴勒斯坦人的統一支援,‘伊斯蘭國’選擇在此時發動恐襲有些奇怪。”

而在伊朗國内,“伊斯蘭國”究竟是不是連環爆炸案的始作俑者,也存在諸多質疑。

“伊斯蘭國”認領爆炸襲擊後,伊朗塔斯尼姆通訊社在其官方社交賬戶上宣稱,“‘伊斯蘭國’的聲明是在猶太複國主義者的監督下釋出的。”

不過吊詭的是,發文在不久後被删除。

“為了彰顯存在感并擴大自身影響力,恐怖組織認領、冒領甚至站出來為恐襲‘背鍋’的情況并不少見。”鄒志強指出,“即使‘伊斯蘭國’認領了襲擊,也不代表就一定是他們做的。僅憑‘伊斯蘭國’的一面之詞,目前還很難完全斷定誰是幕後真兇。”

複仇的呼聲

連環爆炸案發生後,複仇的呼聲在伊朗持續發酵。

伊朗總統易蔔拉欣·萊西譴責說:“這種懦夫行為的肇事者,很快就會被安全和執法部隊查出,并受到嚴厲懲罰。”伊朗議會副議長莫賈塔巴·佐爾努裡則表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擁有做出回應的權利,并決定具體的日期、時間和地點,為本次事件複仇。”

2024年1月5日,伊朗情報部發表聲明稱,執法人員已逮捕11名與克爾曼爆炸襲擊事件有關聯的人員。

“可以預見,伊朗勢必會加大對反對派的打擊力度,嚴厲懲辦暴亂分子。”李振傑說。

但對于德黑蘭而言,國内恐怖襲擊和安全問題隻是其面臨的一項難題。眼下,以色列正不斷對伊朗代理人及其外派軍事指揮官發起打擊,而美國主導的護航聯盟正與胡塞武裝在紅海對峙,雙方的沖突一觸即發。

2024年開年第二天,黎巴嫩政府以及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公布消息稱,哈馬斯政治局副主席薩利赫·阿魯裡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南郊遭以色列無人機空襲身亡。外媒報道指出,阿魯裡是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後被殺的哈馬斯最進階别官員。

2023年12月25日,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證明,正在叙利亞擔任軍事顧問的衛隊進階指揮官賽義德·拉齊·穆薩維死于以軍飛彈襲擊。伊朗總統萊西威脅稱,以色列将為此“付出代價”。

你來我往的博弈之下,中東地區局勢更新的風險在不斷增加。

“中東發生地區戰争的可能性從15%上升到30%。”前北約指揮官、退役海軍上将詹姆斯·斯塔夫裡迪斯告訴媒體。

不過受訪專家均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伊朗并不願意直接卷入大規模的外部沖突和對抗。

“伊朗與美國、以色列的暗鬥已持續多年。伊朗不斷向叙利亞、伊拉克派遣軍事顧問,給美以造成了巨大的麻煩,而後者同樣發起了反擊,對伊朗的軍事指揮官發動多次斬首行動,以防止伊朗勢力滲透。在多年的博弈中,對于軍事指揮官遇襲事件,伊朗其實已經有了心理準備。”鄒志強指出。

更為重要的是,巴以沖突之下,以色列陷入孤立,這為伊朗與阿拉伯國家改善關系提供了契機,“伊朗想要保持住這樣的有利環境,打破外部的制裁和封鎖,而不會貿然做出過度反應,陷入更大規模沖突當中。”鄒志強說。

李振傑認為,伊朗将繼續加強對胡塞武裝、哈馬斯、黎巴嫩真主黨以及叙利亞的軍事援助,支援其在紅海地區加強襲擊頻率,并針對美國在叙利亞、伊拉克境内的軍事基地開展襲擾行動,“但在與美以博弈的過程中,伊朗會盡可能保持克制,以不引發大規模戰争為底線。”

(文中張晟為化名,南方周末實習生林曦、翟桓對本文亦有貢獻)

南方周末記者 王航

責編 姚憶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