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發挑戰賽#
在閱讀文章之前,請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讨論與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文丨初八沒煩惱
編輯丨初八沒煩惱
本文陳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近期,某短視訊平台上線了一檔關于醫院故事的短綜藝《你好,兒科陳醫生》,講述了數位醫生的工作過程,也讓觀衆看到了醫生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心路曆程,真正感受到醫患之間的沖突。
在第二期節目中,一對夫妻引發了網友衆怒。
這對夫妻帶着兒子豆豆,來到了廣州某兒童中心就診,陳醫生經過診斷檢查,表示豆豆患上的室間隔缺損情況屬于比較嚴重的,一定要早點進行手術。
可父親一聽到要做手術,表現的非常抗拒。
他在來之前在網絡上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還舉例了一些醫院的報告,總之就是一句話:“不想手術,希望自愈。”
這話一出,陳醫生傻眼了,很無奈地看向了豆豆母親。
母親看出陳醫生的不耐煩,解釋道丈夫是博士後,學曆很高,也算是博覽群書。
聽到妻子誇自己,豆豆父親也是驕傲的起來,連忙介紹起了自己:“我是大學老師,教授。”
這幾句話字裡行間,都在訴說着:我有文化,你不能蒙我,我查了資料的。
說完,豆豆父親再度不信任的發問:
見父親還是不死心,陳醫生直接把話給說死了,明确回複:“不可能!”
或許是擔心豆豆父親繼續發問,陳醫生接着進行了解釋,豆豆缺損的間隔比較大,不可能自愈,必須進行手術。
然而,聽到陳醫生這話,豆豆父親依然是持懷疑的态度,表示孩子狀态很好,活蹦亂跳的。
緊接着,豆豆父親再次自稱自己在網絡上查了資料。
陳醫生見他如此不信任自己,語氣上也出現了變化。
話都已經說成了這種份上,豆豆父親還是不依不饒,不停的詢問是否能自愈,兩人之間就這樣你來我往,讓人看的十分無語。
幾次循環過後,這位博士後直接發問:
一聽這話,陳醫生也急了,直接亮出了自己的資曆。
其實看到這裡,很多人也能看出豆豆父母在來找陳醫生之前,除了在其他醫院就診了之外,也是看重了陳醫生的能力。
陳醫生全名陳欣欣,已經在先天性心髒病領域内頗有建樹,技術水準處于國内領先的水準,甚至在國際上都是鼎鼎有名的。
在另一例病例中,陳醫生直接自信的稱:
“如果我沒見過的話,我估計國内見過的人就不會太多了”。
這句話證明了陳醫生經驗的豐富,也證明了他的資曆。
是以,在跟豆豆父親的讨論陷入僵局的時候,陳醫生也是被逼急了,直言不諱。
接着,陳醫生也給出了他的勸告。
甚至在詢問了陳醫生有99.5%的手術成功率後,豆豆父親還是非常的猶豫,嘴裡不停的說着想要自愈。
在診斷前,陳醫生就詢問了這對夫妻誰當家做主,豆豆母親稱是丈夫,但如今這種情況,陳醫生也放棄了繼續與豆豆父親溝通,轉向了豆豆母親。
看到這裡很多觀衆就會很疑惑,既然是博士後,又是大學教授,能力上應該不會出現問題,既然選擇了陳醫生,就應該相信他,為何要這麼堅持不做手術呢?
接下來的對話,為我們揭開了背後原因。
原來,豆豆是獨生子,是血脈傳遞下去的希望,是以享受了所有的寵愛,豆豆父親可以說是溺愛他。
是以,即便是面對99.5%如此高的成功率,豆豆父親在意的卻是那5%差錯,他無法接受手術出現任何問題。
20多年的從醫經曆,陳醫生見過了各種類型的患者。
他聽後也勸說道,豆豆雖然是先天性心髒病,但屬于問題很小的那種,但如果放任不管,就會發展成更為嚴重的,到了那一天,豆豆父親肯定就崩潰了。
陳醫生直接指出了豆豆父親的問題,他太溺愛孩子了,導緻他不能理性思考,心亂如麻。
說完,豆豆父母都沉默了。
話說到這裡,做不做手術最終還是要看父母的決定,于是在夫妻倆離開前,陳醫生送上了一句忠告,這句忠告既針對病情,也針對豆豆父母溺愛孩子。
可以說,陳醫生在拯救豆豆上,已經竭盡所能了。
但是,這一幕,也展現了一些社會現實。除了患者、患者家屬經常會對醫生不信任之外,也向我們展現了溺愛孩子的壞處。
有一部電影叫做《罪愛》,他以“中國第一懶人”楊鎖為原型,講述了他的故事。
楊鎖的父親名叫楊繼春,40歲老來得子、三代單傳,讓楊鎖打一出生開始,就注定是家中的“天王老子”。
雖然家中世代為農,但楊繼春還是給了兒子最好的生活,給予了極端的保護,甚至嬌氣到9歲的年紀了,還要父母抱,父母也是生怕兒子累着。
進入學校後,老師同學自然不會慣着他,很快就起了沖突,而父母得知後,把過錯全都推給了老師,把楊鎖帶回了家,不讓他上學了。
就這樣,楊鎖整整在家裡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了18年,而在這過程中,父親因肝癌離世,母親積勞成疾,丢下了生活不能自理的楊鎖撒手人寰。
但是楊鎖的表哥也曾幫助他找過工作養活自己,但楊鎖根本不去,表哥也心灰意冷,除了偶爾給楊鎖送點吃的,再也沒有管過他。
2009年,楊鎖被餓死在了家裡。
以愛之名?
豆豆父母的行為、楊鎖父母的行為,都在向我們傳遞了一句話:
“不要以愛之名,去溺愛孩子”。
孩子在成長時,三觀、行為都會更多的受到父母的影響,導緻可能一個好好的孩子,直接因為父母的溺愛“養廢了”,楊鎖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而豆豆的父親也是如此,拿着自己過去的履曆,是質疑專業的醫生,這實在是無知。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醫患之間的不信任也并不少見,甚至有些人甯願去相信民間偏方、網絡謠言,也不願相信從業了幾十年的專家教授,耽誤了孩子一輩子。
是以,我們在看病就醫時,一定不要去質疑醫生,信任才是最正确的選擇。
參考資料
視訊《你好,兒科醫生》第二期
電影《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