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中國人民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争終于勝利結束!群眾們熱切渴望和平,希望能夠快速遠離戰争,發展國内經濟過上和平的日子。但是,1946年6月,蔣介石卻撕毀了《雙十協定》,破滅了人民想要和平建國的想法,發動内戰。
奠定國軍失敗結局的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戰役、平津戰役和淮海戰役,導緻蔣介石的兵力大損。内戰打得很苦,在這三場戰役中,淮海戰役最難打,但國軍卻也有很多翻盤機會,都一一錯過。現在想來,如果沒有錯過其中一次翻盤機會,曆史走向會不會改寫呢?
三大戰役中,淮海一戰最難打
我們先來看看這奠定國軍在内戰中失敗結局的三大戰役,為什麼淮海戰役最難打。平津戰役上,我軍兵力上占據優勢,我軍100萬對國軍52萬兵力,這可以說我軍幾乎開局就手握勝利之鑰了。
這場戰争中,國軍将領傅作義雖然作戰有方,但由于沒有得力的部下,加上兵力上不占有優勢,根本無力扭轉局勢。我軍在這場戰役中勝利得很容易。
遼沈戰役中,我軍以70萬對國軍55萬,兵力上就多出了15萬人。雖然國軍在這場戰役中調動了新一軍和新六軍作戰,還有作戰經驗很豐富的第四十九軍,并且軍隊槍械裝備也精良,但這是一支臨時組建起來的第九兵團,内部協調配合上都還達不到作戰水準,是以我軍取得勝利也不那麼難。
但是淮海戰役就不一樣了,國民黨軍不僅作戰裝備過硬,并且集結了80萬兵力,來對抗我軍60萬兵力,從這方面上看這就是一場硬仗不好打。
更厲害的是,蔣介石派出了自己的得力幹将參與到此次戰役中,使得淮海戰役比之前兩個戰役取得勝利艱難得多。雖然最終勝利,但我軍在此役中傷亡人數超過前面兩大戰役的總和。為何這麼難打?我們得從參與此次戰役的國軍将領說起。
國軍參戰陣容強大
蔣介石看到時局變化之快,也明白淮海戰役可能是内戰勝敗的關鍵,于是下血本将自己最精銳的将領和部隊都投入到這場戰役中,參戰的有劉峙任總司令,杜聿明任副總司令、邱清泉任第二兵團司令,黃百韬任第七兵團司令,還有黃維、胡琏等等,他們各個來頭不小。
杜聿明軍事才能非凡,解放戰争中在東北戰場上戰績輝煌。相信喜歡曆史的朋友都知道,他最精彩的一戰就是在昆侖山打敗了日本最精銳的第五師團,進而他被封為“鋼軍”稱号。
但在淮海戰役中卻沒能發揮出他的本事,他沒能成功解救黃百韬兵團,又因蔣介石一紙指令,他又得幫助黃維解困,最終在突圍過程中被我軍俘虜。
黃百韬屬于雜牌國軍,但在此戰中得到蔣介石重用,進而也讓人看到他原本被低估的才能和品行。淮海戰役中,黃百韬的部隊處在戰役最前線,他給總司令劉峙拍電報說應該及時撤軍儲存實力,但劉峙沒有立即回複他,讓他等着和44軍一起撤退,這一耽擱就是三天。
我軍正是充分利用這三天時間,對黃百韬及其部隊進行包圍。黃百韬看見形勢不妙,于是對部隊下達指令“獨立作戰,以盡軍人天職”,在新安鎮與我軍進行了殊死抵抗,最終我軍傷亡6萬多人,黃百韬也戰死。
胡琏是典型的守強攻弱的作戰特點,當黃維被我軍包圍在雙堆集時,胡琏向蔣介石請命空降雙堆集,這給當時被我軍團團圍住的國軍吃了顆定心丸。
由于胡琏非常擅長防守,他到達戰場後指揮國軍建築完備的防禦工事,使得我軍在雙堆集戰役中,損失慘重才獲得勝利。
邱清泉也是國軍裡非常勇悍的戰将,被稱為“邱瘋子”,可見他打起仗來多麼厲害。
在淮海戰役中,邱清泉和杜聿明被困在陳官莊地區,杜聿明表明沒有勝算的可能,于是提出投降給現存的30萬國軍們一條活路,但是邱清泉堅決不同意,在陳官莊戰役中,和我軍血戰到底,最終戰死。我軍在此戰役中也打得格外艱難。
為何會敗?國軍能有哪些翻盤機會?
既然國軍派出了這麼豪華的陣容來打淮海戰役,為何還是會輸呢?我們再仔細回顧這場戰役,會發現國軍若能占據徐州,整個格局就會變得非常不同,甚至淮海戰役都可能打不起來。
杜聿明到徐州之後,邱清泉告訴他,中原野戰軍(簡稱中野)向西南方向去了。杜聿明立即拍電報給蔣介石表示,隻要黃百韬能牽制住華野再堅持一段時間,派邱清泉和李延年去追擊中野而不是去解救黃百韬,那麼整個局勢就大不同。
中野當時兵力和裝備差于邱李二人的數十萬精銳,被牽制住的中野,不僅不能阻止黃維兵團占領徐州,也不能援助華野滅掉黃百韬。
但杜聿明的意見蔣介石并沒有采納,仍然調撥邱李二人去解圍黃百韬,結果沒成功;中野沒有國軍牽制,又将黃維兵團包圍住,杜聿明此時建議放棄黃維兵團,儲存實力撤退。
蔣介石一開始同意,但中途又變卦讓他回頭來解救黃維兵團,結果杜聿明和邱清泉幾十萬大軍被困于陳官村,全軍覆沒。
小結:
如果蔣介石聽取了杜聿明的其中一次建議,也不至于敗得這麼慘。但從另一面來看,國軍失敗,還是敗在了人心上面。
淮海戰役中,國軍兵力不輸我軍,并且他們的武器裝備都精良太多,而從以上對戰役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國軍整體上并沒有非常的團結一緻,也沒有高昂的鬥志,他們違背了廣大群衆要求和平建國的呼聲,是以整個軍隊士氣弱于我軍。失敗也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