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慶橋的記憶,因戰争而建造,因石油而名聲顯赫

長慶橋地處甘肅平涼、慶陽與陝西鹹陽兩省三市交界處。一橋連接配接了兩省三連泾河自長慶橋下流出平涼,北岸甘肅慶陽甯縣、南岸陝西鹹陽長武,一橋連接配接着兩省三個縣,屬要塞之地。

長慶橋的記憶,因戰争而建造,因石油而名聲顯赫

一橋兩省三縣通

最早的長慶橋,建于1936年,為灰石浸水擠為灰石漫水橋。史載由抗日名将、國民黨陸軍中将何柱國監修并為之立撰刻碑,碑載:“以其銜接長武、慶陽兩縣,兼寓‘長慶安瀾’與‘長途慶慰’之義,因命名曰‘長慶橋’”。該橋的建成,貫通了泾河南北,成為了當時陝西甘肅甯夏間公路運輸的快捷通道。

1946年,為阻止共産黨西進南山,國民黨空軍以誤炸為由,炸掉了“長慶橋”的橋梁。置身長慶橋之上,在距南向幾米外,被炸毀的四座橋墩清晰可見,經受了河水的沖擊。橋頭上去有與國民黨打阻擊的“九連洞”,小時候還可以撿到彈殼。這些都是長慶橋戰争的曆史印記。

長慶橋的記憶,因戰争而建造,因石油而名聲顯赫

橋梁被炸剩橋墩

新中國成立後的1960年,當地政府重建長慶橋。它全長256米,上部結構為21孔的石拱橋,下部結構為水泥砂漿砌塊石重力式橋墩。這座完全由能工巧匠用石料砌築的石拱橋,也是中國傳統造橋技術的典型曆史見證。

長慶橋的記憶,因戰争而建造,因石油而名聲顯赫

能工巧匠令人服

位于長慶橋橋頭的西端,左邊橋墩隽刻着“抓革命促生産”,右邊橋墩隽刻着“促工作促備戰”的字樣。

長慶橋的記憶,因戰争而建造,因石油而名聲顯赫

建橋備戰是首選

橋頭的東端一側也刻有“艱苦奮鬥,自力更生”。默默的訴說着修築此橋的那段難忘的曆史,這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長慶橋。

長慶橋的記憶,因戰争而建造,因石油而名聲顯赫

曆史記憶在眼前

長慶橋橫跨泾河,由甘肅省建造,去成為陝甘甯三省間的公路交通、物流運輸、工農發展的柔要樞紐工程。随着長慶橋的建成營運,也孕育了長慶橋繁華時代的來臨。

1970年十萬石油勞工進駐長慶橋北面的長慶橋村,由此拉開了隴東石油大會戰的序幕,中國第一大油氣田長慶油田即從此誕生。長慶橋也因為長慶油田名聲更加響亮。

長慶橋的記憶,因戰争而建造,因石油而名聲顯赫

十萬勞工大會戰

1998年9月長慶石油指揮部遷至西安北郊馬家灣,長慶橋上也沒有來來去去的日産車,隻有砂礫和零零落落的車輛及騎着機車、電動車的附近村民,熱鬧的場景隻留在上代人們的記憶中。

如今,在長慶橋前方,長1700米、最高89米、橫跨泾河川道、連接配接甘陝董志、長武兩塬的G70福銀高速和G22青蘭高速,還有平西鐵路,244國道過境。盡管這樣,長慶橋仍是南北物資運輸,人員往來(西邊的平涼泾川人對星期天才逢集的慶陽長甯縣長慶橋鎮樂此不疲。

長慶橋的記憶,因戰争而建造,因石油而名聲顯赫

長慶橋八達四通

已經服役快60年的長慶橋橋面、橋欄有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已遠遠超出了它的承載能力。為了保障人員車輛安全、橋梁運作安全,平涼公路管護部門一方面對大噸位車輛進行了限高通行,另一方面對橋梁實施維修加強。

長慶橋的記憶,因戰争而建造,因石油而名聲顯赫

車輛限高保安全

長慶橋作為G244線烏江公路改建提升的控制性重要工程,新的長慶橋重建計劃将在今年實施。同時對老長慶橋将維修改造,讓長慶橋豐碑般的永遠矗立,時刻見證泾河燦爛文化的變遷史詩。也讓子孫後代銘記這段難忘的曆史,生生而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