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笑史雲煙
編輯 | 笑史雲煙
本文所闡述的資訊來源于學術論文研究,并非虛構,參考文獻附在文末。
在非洲中央的茂密熱帶雨林深處,隐藏着一個神秘的侏儒族群,俾格米人。
他們是非洲中部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數千年來與外界幾乎隔絕,迄今為止,他們依舊保持着一種幾乎可以稱之為原始的生活方式。
這裡的人平均身高不超過1.40米的男性和更矮小的女性,他們有着精瘦的體格、寬闊的鼻翼、較淺的膚色,以及不同于其他非洲族群的卷曲頭發。
他們的文化傳統同樣獨特,擁有自己的語言,以及一套複雜的社會結構和傳統習俗。
01
在非洲中部的茂密雨林中,以及遙遠的亞洲安達曼群島、馬來半島、菲律賓,乃至大洋洲的某些島嶼,居住着一群獨特的人類——俾格米人。
他們的身高不超過1.5米,這樣的身高在現代人類中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科學家們長久以來對俾格米人身材矮小的原因充滿好奇,衆多研究試圖解開這一謎團。
在探索俾格米人身材矮小背後的秘密時,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假設:他們這種特殊的身高,可能是對他們所居住的熱帶雨林環境的一種适應。
雨林環境極端嚴酷,食物資源有限,氣候濕熱,這樣的條件下,較小的身軀可能有助于省力擷取食物、有效散熱,以及在資源緊張的環境中盡早開始生育,以保證後代的延續。
然而,盡管這些理論合情合理,俾格米人矮小體型的具體進化過程還是一個謎。
研究人員對非洲中東部兩個不同部落的俾格米人進行了基因比對,結果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這兩個部落的俾格米人雖然體型相似,但他們的遺傳概貌卻截然不同。
這一發現挑戰了先前關于俾格米人可能源自單一祖先然後散布到非洲各地的假設。
相反,這一新發現似乎支援了一個更加複雜的進化曆程,即俾格米人的矮小身軀可能在非洲多次獨立進化,而非由單一起源發展而來。
這一突破性的研究結果還揭示了自然選擇的強烈信号。
這意味着俾格米人的身材矮小不僅僅是一種偶然現象,而是一種對熱帶雨林環境的特殊适應,這種适應性在他們的基因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研究人員推測,身高矮小的遺傳特征可能為俾格米人提供了如節省能量、更有效地避免高溫和提早進入生育期等多重生存優勢。
02
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俾格米嬰兒就展現出與衆不同的成長速度。
一般而言,嬰兒在兩個月便開始長牙,四個月起步行,令人驚歎的是,不到一歲便能夠說出約150個單詞。
這種快速的發展過程,讓俾格米孩子們在七八歲時就已經性機能成熟,并在大約十歲的時候,就必須離開父母,居住在分開的小茅草屋中,獨立生活。
這一階段,家長們會為他們舉行隆重的儀式,标志着他們正式步入成年的行列。
男孩和女孩的成年禮各不相同,各帶着其特定的傳統和責任。
男孩在大約十歲時被要求離開家庭,跟随一位受尊敬的長者進入森林,經曆一個月的獨立生活,以此作為他們的成人教育,學習狩獵技能和增強适應能力。
他們被教導在森林中無論遭遇何種困難,都不可喊累。
這種教育不僅限于德育和倫理,智育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而對于女孩,成年禮包含了一個名為“伊裡瑪”的傳統儀式。
在經曆第一次月經來潮時,女孩會進入一個特殊的棚子中,與其他女性伴侶一同居住一個月的時間。
在這個月裡,她們會一起慶祝成為成年女性的“歡樂的事情”,并由一位年長的、受尊敬的女性親戚教授如何成為一位母親。
她們學習成年女人的歌曲和生活方式,這是一個快樂的時刻,對整個族群而言都是一個慶祝的時期。
更為特别的是,當女孩們在伊裡瑪屋内唱歌時,屋外的單身男孩也會以歌聲回應,希望能夠吸引她們的注意。
如果女孩對某個男孩有意,她會利用一個“鬥争”的機會,走出伊裡瑪屋,以鞭子抽打她所傾心的男子。
這種儀式有時會導緻一場婚姻的締結。
俾格米人的婚姻制度主要是一夫一妻,但多配偶現象也存在,如姐妹共夫或兄弟共妻。
在選擇配偶時,男子有責任找到自己的一位女性親屬,以便與新娘家的單身男子進行“交換婚姻”。
他們也會與附近村莊的非俾格米人通婚,這種情況下,新郎需向嶽父獻上禮物,如一隻桑度、箭和弓。
03
盡管俾格米人在學術界引起了濃厚的興趣,想要實際接觸到他們卻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他們的村落隐藏在幾乎與世隔絕的森林中,即使是顯眼的動物蹤迹也可能是俾格米人巧妙設定的迷惑。
是以,要找到他們的蹤迹需要仔細的觀察與當地人的幫助。
在準備探訪之前,必須通過當地土人或是商人傳話,因為一旦陌生人接近,俾格米人就會迅速隐入林深之處。
他們通向村落的路途極為隐蔽,僅有的路徑是由他們日常行走形成的隐秘小徑。
1865年,兩位探索者穿越茂密的叢林,意外發現了一群與世隔絕的土著人,即俾格米人。
這一遭遇無疑給了兩位探險家極大的震撼,他們既驚訝于這個部落能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生存,也對他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充滿了好奇。
俾格米人是一群以氏族為基礎機關的民族,他們沒有私有财産的概念,一切以部落為核心進行資源的共享和配置設定。
這種生活方式反映了人類早期共産主義的特征,十幾個家庭乃至幾十個家庭聚內建部落,大小不一,但卻共同享受着勞動成果。
他們的首領負責平均配置設定“戰利品”,確定每個成員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
這個民族對文字、數字和時間的概念缺乏認知,他們對于年齡的無知暴露出一種簡單而真實的生活狀态。
專家們估計,俾格米人的平均壽命在30到40歲之間。
當有人離世,他們采用天葬的方式,對逝者不修墳立碑,而是選擇離開這片充滿悲傷的土地,繼續他們的遊牧生活。
盡管生活條件艱苦,但俾格米人享受他們的生活方式,自給自足,快樂而自由。
在過去,他們的衣物由自然賜予的材料制成,芭蕉葉和棕榈葉成為他們的基本服飾。
然而,随着外界社會的接觸增多,尤其是遊客的到來,他們的穿着也逐漸改變。
無法自制衣物的俾格米人開始穿上遊客贈送的衣服,這種變化不僅開闊了他們的視野,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文化身份。
除此之外,俾格米人喜歡裝飾自己,他們戴着用象骨、甲蟲、羚羊角和龜背殼制成的項鍊和手镯。
俾格米婦女更是将裝飾藝術發揮到極緻,她們用野果和乳汁混合的液體,在臉上繪制幾何圖形,這不僅是為了美化自己,也是為了驅逐邪靈、祛除不幸,寄托着對吉祥和美好的期許。
在飲食上,俾格米人的習慣同樣獨特。
他們不耕種,而是依靠狩獵和采集為生,盡管身材矮小,俾格米人卻有着驚人的食量,一個成年人一頓飯能夠吃掉60個香蕉,并且食用大量的肉類。
他們對食鹽的需求很高,而鹽在森林中極為稀缺,是以商人們會用鹽來與他們交換物資。
白蟻是俾格米人珍視的食物之一,他們認為這種昆蟲能強身健體。
他們熟知白蟻的習性,在雨季來臨前,會迅速捕捉出洞的白蟻,在沒有雨水在非洲深邃的森林中,俾格米人的故事如同一座隐匿的寶藏,等待着世人的發現。
這個古老的民族以其獨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抵禦外界的種種誘惑和現代文明的浪潮,堅持着他們自由而簡樸的生活。
1.“森林的兒子”俾格米—世界上最矮小的人,世界知識,1980。
2.非洲森林之子俾格米人,環境,2011。
3.鮮為人知的原始民族與文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4.非洲瀕危“袖珍民族”俾格米人,大自然探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