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紐約街頭,女人正優雅地吸着香煙,煙霧缭繞之間,她享受着難得的自由時光。可沒多久,警察就将她帶走了,等待她的将是可怕牢獄之災。
看到這裡,可能有的人覺得女人犯了殺人、販毒、A錢之類的大罪,警察是因為其之前做的事情而逮捕她的。事實上不是,警察逮捕她隻有一個原因,即她在吸煙,而且是在大庭廣衆之下吸煙。
在那時的美國,女人是沒有權力當衆吸煙的,這點差別于男人。男人吸煙往往是雄性荷爾蒙的集中展現,被塑造成英勇、無畏、自由或者憂郁、沉思、冷靜的形象。
總之一切都是褒義的,而女子恰恰相反,她們吸煙往往被看成是放浪不羁的表現,甚至一些激進的地方認為隻有妓女才吸煙。
美國各個州擁有高度的自治權,其中就包括獨立的立法權。一些州通過立法,确定女子吸煙為違法行為,其中就包括紐約州,這就是警察理直氣壯帶走公衆場合吸煙女子的原因。
許多人認為美國在20世紀初就在男女平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事實上僅僅通過吸煙這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美國在該方面甚至遠遠不如中國。
中國當時的許多知識分子女性,就是不折不扣的“煙民”,很多還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大人物”,比如宋慶齡、林徽因、鄧穎超等。
在西方世界,對于女性吸煙的禁止從17世紀的荷蘭就開始了。“海上馬車夫”充分利用大航海時代帶來的福利,乘着資本主義經濟騰飛的東風,在造船、證券、機械等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其國内生産總值名列前茅,與之相對應的帶來了人們生活的巨大改變。
這個時候香煙悄然走入了普通百姓家。在流傳至今的文學、戲劇和繪畫作品中,荷蘭男人吸煙的記載較為普遍,卻根本找不到女人吸煙的記載,由此可以推斷禁止女人吸煙并不是美國獨有的,在大西洋的彼岸這依然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
當時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富裕家庭還是貧困家庭,“男主外、女主内”成為家庭經濟的普遍模式,女人在家撫養孩子、承擔家務、照顧丈夫成為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情,而香煙自帶的社交屬性使其天生成為男人獨享的最大理由。
1848年,第一次婦女權利大會在紐約的塞尼卡福爾斯隆重召開,會上廣大婦女的生命權、财産權、受教育權、性自主權等受到了廣泛關注,通過了著名的《婦女權利宣言》。
這次大會被不少專家學者譽為“婦女權益保護曆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婦女權利問題從這時候開始,更多受到了社會的高度重視。
但在民間依然有許多女權主義者在積極奔走呼号,她們呼籲政府修改法律法規,讓女子同男子一樣擁有享用香煙的權利。
可惜的是,一次次的建議都石沉大海,特别是在美國,無論哪個州的政府都不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婦女身上的枷鎖逐漸被解開的同時,“吸煙”這一項卻成為女子無法逾越的鴻溝。
明的不行,那就來暗的。很多中産階級以上家庭的女子本着這個思路,偷偷在家裡吸煙,享受那種雲霧缭繞的悠閑與惬意。一般這種情況下,警察也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沒有必要非要進入吸煙女子的房間,将其抓獲。
随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美國事實上取消了女子不得吸煙的相關法律。這在立法執法層面保證了在家裡或者其他私密場合吸煙的合法性,更多的女性加入了煙民的行列,許多煙草公司及零售商因為女性顧客的增多而賺的盆滿缽滿。
進入20世紀後,美國紐約州政府卻突發奇想,“禁止女性在公衆場合吸煙。”
消息一出,頓時引起了軒然大波。不少女權主義者帶動女同胞們紛紛進行遊行示威,參加各種抗議活動。在她們看來,這個規定傷害性不大,但污辱性極強,是公然違背《婦女權利宣言》,與曆史潮流背道而馳的開倒車行為。
許多女性聯名給紐約州州長寫信,表達心中的不滿與憤怒,可惜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州長和其他從業人員甚至都不出面進行回應,而是該幹啥幹啥。
事實上,在紐約州州長及其他政府從業人員看來,女性吸煙多多少少帶有“性暗示”的成分,特别在公衆場合吸煙,容易帶壞社會風氣,是政府必須嚴厲打擊的行為。
針對政府的冥頑不化,一些激進的女權主義者反其道而行之,她們故意穿着暴露或者緊身的衣服,在廣場上吞雲吐霧,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照片裡的這名女子,就是在享受自由時光的時候,被人舉報,警察将她帶走。但是随着反對聲音越來越多,紐約州政府在不久後取消了這一禁令。
自此,在吸煙層面,男女真正實作了平等。女子在經曆了一段時間的牢獄之災後,象征性地繳納了5美元罰款,就被放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