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首席觀察】資本之惑:當增長“遇見”低成本

【首席觀察】資本之惑:當增長“遇見”低成本

歐陽曉紅/文

不經意間,賦能美好生活的數字經濟演繹新模式新業态之際,亦帶來增長之問。

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外賣騎手被時間嚴格綁定。他們每接一單,系統就開始計時,逾時可能意味着差評和收入的減少,不得不在壓力和風險中穿行。

倦怠在城市寫字樓、居民樓的人被各類App(移動應用軟體)牽引。他們每下一單,系統會随之配置設定優惠券,并分析使用者畫像;他們在充盈着折扣等促銷活動的“低價”環境中網遊。

低成本、低價環境中生活的芸芸衆生,享受着數字經濟帶來的便利,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經濟“機器”運轉系統的一部分。

從早上醒來檢視天氣預報、穿衣出行、購物,到晚上用App點一份外賣,在大資料與算法的驅動下,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依賴于App。由此,生活日趨數字化與算法化,但成本低、效率高——這兩點恰是電商平台的最大“賣點”。

拼多多的異軍突起在昭示人們的消費邏輯變了?低價或“物美價廉”的商品在國外也受追捧?

這或是人性使然。2023年11月,拼多多集團釋出的截至2023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财報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收入為688.4億元,同比增長93.9%;旗下跨境電商平台Temu的銷售額突破50億美元,在其上線一周年之際的9月,單日GMV(商品交易總額)達8000萬美元。

請注意:Temu的簡介是Team Up,Price Down ,翻譯過來就是“買的人越多,價格越低”。

截至2024年1月5日,拼多多(NASDAQ:PDD)市值1949.4億美元,市盈率(TTM)30.81倍,報146.74美元/股;而阿裡巴巴(NASDAQ:BABA)報收72.96美元/股,市值1857.9億美元,TTM為10.24倍。

2023年12月開始,拼多多的市值首次超過阿裡巴巴,引起市場關注。這可能意味着,越來越多的人青睐低價或“物美價廉”的商品,無論國内還是國外。

資深私募投資人士馮建安說:“拼多多上的東西很多很便宜,挺好的水果一兩塊錢一斤,最多個頭小點。還有挺好的無抗(生素)富硒雞蛋,30枚1800克上下,24塊錢。”

現在,不隻是外賣小哥,似乎人們都直接或間接地“困”在系統或平台裡了?

“也不是說‘困’在平台裡了,而是收入的問題,賺錢不易,省錢就成了方法。誰都想潇灑花錢,問題是要有這個本錢。”馮建安說。

馮建安認為,價格這麼低,想讓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轉正,或許是個難題。其畫外音是,低價、低成本也是目前增長的煩惱。但是在他看來,這可能也是高品質增長的必經之關,低價、低成本,更多是産能過剩所緻;對出口而言是優勢,對内則是劣勢,因為利潤低。

2023年11月的CPI資料顯示,物價再度走弱。考慮到“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産能過剩”的情況,銀河證券分析,2024年上半年CPI與PPI(生産者物價指數)可能都會延續低位運作狀态;預測2023年12月的CPI為-0.2%、PPI為-2.7%,降幅收窄但仍為負值。

某種意義上,或許拼多多的崛起有其必然性。新技術、新産品、新模式、新業态下的普通居民開始選擇拼多多,這何嘗不是一種新内需呢?

此“低價”“低成本”非彼“低價”“低成本”。按照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的話說:雖然一般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大體由市場供求決定,但關鍵的生産要素價格,包括地價、利率、匯率、金融服務取費,以及電價、教育、醫療和其他生産性服務費率等領域,行政幹預依然廣泛存在,嚴重幹擾各類主體的投資決策。

與此同時,低價與通貨緊縮隐患又不無相關,盡管它們是不同的經濟現象。低價和低成本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積極的經濟信号,表明效率提高和市場競争,但如果這些現象普遍存在并持續時間過長,可能會導緻通貨緊縮,進而對經濟産生負面影響。

2024年仍然是變數較大的一年。據西京研究院分析,中國的系統性風險可能進入真正的深度出清階段,從金融到财政,從貨币到信用,從股票到房産,都需要來一次深度的重構和重估,以便适應去房地産化的“高品質發展”階段。如何告别房地産,日本用了三十年,美國用了十五年,中國需要多長時間?

内外宏觀環境生變,消費邏輯變了,對應的投資邏輯可能也會變。

微觀個體與宏觀大局的共振并不意外。中國經濟複蘇呈波浪式、曲折式,若系統性風險步入深度出清階段,則非一朝一夕得以完成。2024年仍需系好“安全帶”,人們開始精打細算,消費方式傾向實用且有品質也是應有之義。

事實上,盡管出口總規模變化不大,但地域分布變了,這意味着,消費、投資、出口格局都變了。

“我們的出口總規模變化不大,變化的是地域分布,增加了對東南亞出口,其中很多轉口到了歐美。不然,東南亞怎麼可能消化得了那麼多從中國進口産品。”馮建安說。

央視網消息稱,回顧2023年,中國外貿克服了外需疲弱、價格下行等多重挑戰,實作了近42萬億元人民币的進出口規模、14%以上的出口國際市場佔有率。新的一年,中國将與世界共享中國式現代化帶來的新機遇,繼續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國家外彙管理局最新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末,大陸外匯存底規模為32380億美元,較11月末上升662億美元,升幅為2.1%。

原國家發改委财政金融司司長徐林指出,目前國内經濟面臨結構性減速壓力:勞動力要素下降,人口紅利消失,15—60歲勞動力人口逐年淨減少,勞動力成本在過去10年持續上升10%以上,由于勞動人口和老齡化失衡,撫養比變化,儲蓄率受到影響,在生産投資也産生關聯反應。

在徐林看來,當生産要素資源受影響,如果效率提升是可以彌補其不足,但并無明顯效率提升,而出現全要素生産率增速下降。“另外國際貿易秩序變化,出口受阻,投資市場彌漫着悲觀情緒。”他表示。

現實中,資本依然糾結,市場信心不足。細觀于2023年底升溫的A股市場情緒,在2024年開年之際又降溫了。

2024年開年第一周,或受美聯儲會議紀要未如市場預期偏“鴿派”的負面影響,全球股市低迷,歐美股市下行,納斯達克指數跌幅較大。

新年首個交易日,滬深股市開盤下行,當日,上證指數跌幅較小,創業闆指數跌1.87%。之後3天,A股持續低迷,上證指數1月5日報收2929.18點,新年第一周跌幅1.54%。1月2日至5日,深證成指與創業闆指數則是四連陰,周跌幅分别為4.29%、6.12%。

不過,1月5日,大盤股表現相對強勢,如銀行闆塊大漲,四大行漲幅約2%,包括權重較大的兩桶油及煤炭股也是收漲,這令上證指數跌幅較小。

1月5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釋出《關于金融支援住房租賃市場發展的意見》明确,支援住房租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支援住房租賃市場發展應突出重點、瞄準短闆,主要在大城市,圍繞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問題,支援各類主體建立、改建和營運長期租賃住房,盤活存量房屋,有效增加保障性和商業性租賃住房供應。《意見》自2024年2月5日起施行。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PSL(抵押補充貸款)時隔近一年重新開機,釋放了哪些信号?

2023年12月,三家政策性銀行新增補充貸款3500億元,PSL餘額增至3.25萬億元,為2023年2月以來首次淨新增。

東吳證券認為,當下消費的彈性并不足以對沖仍尋企穩的地産和開始放緩的基建,在2024年财政發力路徑不定與提高資金效益訴求的背景下,PSL重新開機能夠接續此前增發國債的穩增長力度,用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來彌補市場出清帶來的缺口,支撐年初經濟“開門紅”的成色。

貨币政策方面,東吳證券認為,PSL操作有投放基礎貨币的效果,且近期跨年資金面整體維持寬松,降準的期待或許不高,但存款利率調降落地疊加制造業PMI等宏觀資料波動,MLF(中期借貸便利)降息的時點可能前置到今年一季度。

華寶證券分析,目前國内經濟仍在慢修複過程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要加快建構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高品質發展。後續政策有望進一步加碼,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态勢,持續推動經濟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外圍市場上,美國利率與美元指數快速下行。堪稱全球資産定價之錨的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在2023年年末收于3.88%;相比2023年10月19日的峰值4.98%回落110個基點。銀河證券研究院分析,同期中國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從2.72%回落至2.56%,對應中美利差從-220個基點的倒挂程度收窄到-130個基點。美元指數2023年年末降至101.38,相比2023年10月3日的峰值107.07明顯回落,對應美元兌人民币匯率從7.3以上回到7.1以内。

至于美聯儲2023年最後一份會議紀要并未如市場預期般偏“鴿派”,交銀國際研究分析,會議紀要顯示了委員會對通脹回落的進展更有信心,且認為目前利率已達峰,對應聲明中加息措辭的軟化,均反映了本輪加息周期的完結。雖然紀要提及2024年可能會降息,但仍具有較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經濟增長狀況可能會逆轉預期的降息路徑,降息判斷仍需審慎。

然而,市場對降息的押注并未明顯降溫,利率期貨市場隐含的利率路徑仍顯示美聯儲将于2024年3月開始降息,且全年降息5—6次。

随着中美利差的收窄、中國央行可能的降息安排,包括市場押注美聯儲二季度開始降息,屆時市場情緒是否會回暖,投資信心是否得以重振?

“目前影響全球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最主要變量,是美元持續兩年的暴力加息周期進入了拐點,”西京研究院分析,“市場一緻預期2024年二季度美元将進入降息周期,這表明投資者對美國經濟軟着陸并不樂觀。但看衰美國經濟存在着一定的風險。”

A股開年不利,2024全年表現尚存不确定性,但多數投資觀點認為,美元降息的預期已經打開,外部流動性環境大幅改善,A股2024年走勢将好于2023年。

愛建證券認為,市場整體的弱勢特征未變,而節前的上揚隸屬于股指超跌技術性反彈是大機率事件,是以,預期短期股指寬幅震蕩難以避免,密切關注人民币匯率和人氣指數的動向,把握市場節奏控制倉位精選個股操作。

今非昔比,資本之惑在于:風險出清過程中,與資本市場對應的實體經濟增長修複難免會有波折。

與此同時,大資料與算法驅動下的低價、低成本環境,若長此以往,也會對新經濟的新增長模式提出新挑戰。

“為什麼二十大報告提出要高品質發展,是因為經濟增長不能主要再靠資本密度的增加來推動了,債務增長過快導緻靠資本投入的模式難以持續下去。”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說,是以中央非常強調要高品質增長和實作經濟轉型。

李迅雷說:“過去15年中國GDP增長當中42%來自投資拉動,也就是資本形成,而其他國家經濟增長中靠投資來拉動的比重就20%左右。但要馬上改變這種模式也很難,因為它是長期形成的,也是多年來‘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優勢。”

他認為,目前最大問題還是有效需求不足。至于市場方面,經過三年的調整,A股估值水準已經步入價值投資區間,資本市場或能夠見底回升。

那麼,當一個經濟體面臨低價、低成本,且産能過剩,包括消費者信心不足等諸多問題的時候,應該如何進行高品質發展,怎樣提振資本市場的信心?

很顯然這是一項複雜的挑戰。可能的政策是:經濟結構與人口結構的高品質發展。這意味着着力推進産業更新、提高效率和品質(包括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準)、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推進市場和制度改革等。

低價、低成本增長模式短期内可以帶來價格優勢和市場佔有率的提升,但長遠來看,它可能會導緻品質下降、創新能力減弱和經濟活力的喪失。是以,亟需各方共同努力,通過促進創新和提升消費者意識來實作健康、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唯如此,一級市場也好,二級市場也罷,資本或許才能在一個品質和效率并重的環境中實作良好回報,由内至外,助推經濟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