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漁光互補”,陽谷縣安樂鎮“廢坑塘”變身“聚寶盆”

作者:山東熱搜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張同建 唐學钰 通訊員 陳向榮

麥田裡的殘雪還未完全消融,晴朗的冬天仍然寒冷。元月初的一天下午,一台大型挖掘機停靠在山東陽谷縣安樂鎮辛莊村西南頭的坑塘邊休整。坑塘裡,幾十根剛剛打下的水泥樁整整齊齊,幾隻路過的野鶴安閑地在坑塘的淺水裡踱步、覓食,時而振翅起飛,盤旋在坑塘上空。辛莊村的這個坑塘,大約18畝,是安樂鎮開展“漁光互補”項目的第三期工程。坑塘裡的水泥樁,正是為安裝光伏闆打下的基礎。

“漁光互補”,陽谷縣安樂鎮“廢坑塘”變身“聚寶盆”

“漁光互補”是将漁業養殖與光伏發電相結合,在魚塘上方架設光伏闆陣列,“上面發電,下面養殖”的一種綠色發展新模式。安樂鎮黨委副書記曹廣輝說:“近年來,安樂鎮堅持黨建引領,以創新增收為主線,按照‘統籌謀劃、試點先行、因地制宜、有序推進’的總體思路,走出一條盤活‘廢棄坑塘’,發展‘漁光互補’項目促進村集體增收的新路子,為全面開創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漁光互補”,陽谷縣安樂鎮“廢坑塘”變身“聚寶盆”

良好生态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财富。2023年,安樂鎮抓住全縣和美鄉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有利時機,積極争取到坑塘整治專項資金107萬元,全面啟動實施“坑塘治理”工程,摸排出全鎮共有138個共計900餘畝廢棄坑塘,這些坑塘有的蓄滿髒水,有的堆滿垃圾,不但破壞居住環境,還存在一定危險性。安樂鎮黨員幹部身先士卒,帶頭打撈坑塘内白色垃圾、塑膠袋、枯草等漂浮物,并動用鏟車、挖掘機清淤,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複、水體淨化等措施,對廢棄坑塘進行徹底治理。坑塘整治竣工驗收後,全部納入本村集體組織管理,確定了坑塘産權明晰、管護到位。

廢棄坑塘不髒了,不臭了,變美了,治理好的坑塘如何産生經濟效益?曹廣輝說:“‘手裡沒把米,叫雞都不來’。現在,治理好的這138個坑塘就是我們手裡的米。安樂鎮瞄準坑塘經濟作為産業振興的突破口進行了總體布局和謀劃,經過多方學習和考察,決定引進‘漁光互補’的綠色低碳項目,讓坑塘經濟成為促進村集體增收的新引擎。”

“漁光互補”,陽谷縣安樂鎮“廢坑塘”變身“聚寶盆”

說幹就幹。安樂鎮迅速組織各村召開黨員代表大會、群衆代表大會統一了思想。在征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安樂鎮“漁光互補”項目促進村集體增收實施方案》,全面啟動“漁光互補”賦能村集體經濟工程。

上項目就得有投資,安樂鎮拓寬融資“多管道”,一是引進社會資本。在加快整治坑塘的同時,成立漁光互補招商引資專項上司小組,積極和光伏企業對接,組織多家光伏企業到坑塘整治的村莊進行實地考察,科學制定投資方案,實作現場簽約。二是利用幫扶資金。繼續發揮基層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充分利用好上級幫扶項目資金,召開村“兩委”會議、黨員大會、群衆代表大會,讓黨員群衆議項目、謀産業,統一黨員群衆發展思路,利用上級幫扶資金發展“漁光互補”項目,確定集體經濟資金最大效益,以組織振興帶動鄉村振興,加快推進“漁光互補”項目建設。三是支部領航帶動。為確定“漁光互補”項目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有效連結,積極發揮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示範帶頭作用,采取“黨組織+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發展産業,通過給予農戶投資、補貼等形式的支援,鼓勵農民購買光伏電站或參與太陽能發電項目,由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與企業簽訂合同,将坑塘以每年每畝800斤麥子的市場價格租賃給光伏公司,并将光伏闆下水面返租農戶養魚,促進資源再增值。

“漁光互補”,陽谷縣安樂鎮“廢坑塘”變身“聚寶盆”

安樂鎮黨委副書記曹廣輝介紹,安樂鎮“漁光互補”項目共涉及袁樓、于營、薛寨等12個村,總投資近9000萬元,占地面積達420畝、裝機容量為16.6兆瓦,共分三期開展。第一期、第二期已完成建設投産,創造出效益。第一期在袁樓、于營兩個村建設,袁樓村項目坑塘面積29.7畝,裝機容量1.6兆瓦;于營村項目坑塘面積20畝,裝機容量1兆瓦。第二期在孟窪、後屯兩個村建設,孟窪村項目坑塘面積20畝,裝機容量1兆瓦;後屯村坑塘面積21畝,裝機容量1兆瓦。第三期在薛寨、北街、肖劉、胡樓、範樓、辛莊、南街、東李樓8個村,坑塘面積共計310餘畝,總裝機容量為12兆瓦,目前正在緊鑼密鼓籌備建設。三期項目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50萬元,按照光伏25年發電年限計算,總計可為村集體增加1250萬元收入。

袁樓村共有30畝廢坑塘,是第一批“漁光互補”項目成功落戶的村莊。坑塘水面建設光伏發電項目1.556MW,每年可産生清潔能源電量約240萬度,光伏公司年收益約96萬元。光伏公司與袁樓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簽訂産業發展合同,按照每畝800斤小麥市值價格标準,統一流轉、租賃村内空閑坑塘,租賃費用進入村集體賬戶,帶動村集體增收。袁樓村通過租賃30畝坑塘,按照2023年小麥市值價格,村集體年增收可達3.36萬元。

“漁光互補”,陽谷縣安樂鎮“廢坑塘”變身“聚寶盆”

“袁樓村引進‘漁光互補’項目後,光伏公司每年都按時把坑塘租賃費打到村裡,去年坑塘裡也撒下魚苗了,等魚長大賣了,村裡又多了一筆收入,俺做夢都沒想到‘廢坑塘’能夠給村裡掙到錢,‘廢坑塘’真變成‘聚寶盆’了。”袁樓村支部書記馮金英高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