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帝時期的禅讓實質是家族世襲

多種曆史資料告訴我們,五帝時期的政權多有禅讓形式的政權交接。其中黃帝讓位給颛顼,颛顼讓位給帝喾,帝喾讓給堯,堯讓位給舜,舜讓位給禹……。事實上,那時期的政權轉移過程,也是很有内容的。不是廣義上的“禅讓”,而是隻在家族内部選擇好人員後的禅讓。不是掌權者本意的禅讓,而在特殊情況下的政權轉移。

自伏羲時代,華夏出現了社會管理的機制和規範,實行推選元首的方式産生社會上司。社會形成了一個有力的管理集團,社會得到重大發展。

炎帝時期,有了成形的國家政權制度和國家機器。領袖的産生,還是以推舉形成為主,并往下延續了八代炎帝政權(請祥見有關《炎帝的概念是個集合》)。但這種政權接替,上司人的選擇範圍已經變得很小,主要是家庭管理方式,并開始了世襲式國家管理。炎帝系統為保證自己的政權不外流,開始建立了國家和部族的正規軍隊。強化了政權的管理力度,加大了打擊異己的能力。雖然權力開始集中,但卻增加了中央集團的管理能力,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産力的高度發展。

人們看到了社會政權的重要性,看到了政權與人的緊密關系。在炎帝第八代孫俞罔行政時實施暴行,各地反抗驟起,天下大亂。黃帝利用軍隊和暴力奪取了炎帝的政權,開創了武裝統一華夏大地的先河。

但黃帝終究是一位負責任的帝王,在全國統一後,他為百姓造字箸文、開發算術、廣興音樂、禮儀傳世、傳播醫技、推廣桑梓、振興農經……,創造了遠古華夏五帝時期的社會文明和文化文明。

五帝時期的政權,大多實行了禅讓與推舉相結合的方法傳承帝位,在客觀上把社會管理從原始向現代進化了一大步。這樣作,強化了領袖的社會權威性。看似國家元首的産生更民主,更具國家的信任度。但是,其本質卻是家族世襲式的管理方式,并沒有脫離原始壟斷式的思維。

五帝至夏商周時期,國家政權的繼位人都是黃帝的嫡親後裔。

黃帝的嫡親後裔才能繼位

《史記》之中,明确記載着五帝的人事關系和主要事績,特别是虞舜的事情記得非常詳細。其實,五帝時期不是隻有五個帝,有多個。其中有名望的,是我們熟悉的五位。相關史料中記載:黃帝之後政權轉移是:高陽(颛顼,黃帝孫子),高陽之後是高辛(帝喾,黃帝長子的孫子),高辛之後是摯(帝喾子),摯之後是放勳(唐堯),放勳之後是丹朱(堯子),丹朱之後是重華(虞舜)。

五帝時期政權更疊情況:黃帝(軒轅氏)——颛顼(高陽)——帝喾(高辛)——摯——堯(放勳)——丹朱——舜(重華)。

黃帝的25個兒子中,受到重視、有封号的得姓者14人。也就是說,黃帝後代中有14個兒子是可以單獨立身,自成一體,有地面、有部落的。這14個兒子,都被黃帝分封在自己管理地區的範圍以外,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中原周邊,及一些後世所謂:夷、狄、戎、蠻、貊、羝、羌等地方。

特别的是:黃帝曾在嫡二子昌意處采銅,而在嫡長子處煉銅鑄鼎。明顯表示,黃帝的國家重器必須在黃帝至親,既嫡親系列中掌握。

黃帝與正妃螺祖,隻生兩個兒子。長子玄嚣,次子昌意。隻有這兩個兒子是黃帝的嫡子。當然,也隻有這兩人延續的後代,才可稱謂黃帝的嫡親。也隻有在這些嫡親中的人,才是黃帝系列撐位接權的人選。

五帝中,除黃帝之外,颛顼帝是昌意兒子,帝喾是玄嚣孫子,堯和舜也是他們的後代。表面上,玄嚣和昌意都沒當帝王,但他們都是各管一方天下的主。

玄嚣,主管東方九黎部和南方長江流域,是華夏最富足的地方之一。玄嚣一部分後人渡過長江南下,成為現今著多南方少數民族的重要先人。

昌意,主管現在的東北,也是富饒廣大的地方。他一直在華夏中原東北的地方繁衍生息,成為後來的鮮卑、貊、韓,及句麗和高麗等民族的先源,也是管理息慎、濊貊,及東北古老民族的先人。颛顼大帝是昌意的兒子,很小時候就被昌意送到黃帝身邊,很得黃帝贊賞,是以才成為黃帝的接班人。

是以他們兩人,也都被一些後人稱之謂帝或少昊等。事實上,隻有他們兩人的後代才當了中華大地的主宰和統治者。其他得姓的12人,則多在黃河北方、西方或西南方,屬地有限,各自延續自己的後代,傳承自己的習俗。

五帝及夏商周之間的權力禅讓,都在黃帝嫡親中産生

五帝中,黃帝把政權給了自己的孫子高陽氏,應該是坐了很多年的帝位。高陽氏得帝位,應該是黃帝自己的意願。若是衆人推舉,隻應該是黃帝兒子輩的人接任。高陽氏死後,把帝位傳給堂兄弟的兒子高辛氏,應該是衆人推舉的結果。是以在帝喾之前的傳位,有禅讓的成份,但主要是世襲的結果。

我們傳說中:摯讓位給堯,堯讓位給舜,舜讓位給禹。事實上,摯是帝喾的兒子,在帝喾死後首先繼位的是他。但因他的能力有限,衆人不服,在無奈之下,才把帝位讓給衆人選出的堯。應該是衆人逼宮的形勢下,才讓位給堯的。應該說,這也是一種禅讓。二者是兄弟關系,也是一家人之間的事。

這件事,在《史記·卷一》中載:“帝喾崩,而摯立,帝摯立,不善國,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堯的上位應該是禅讓的結果。

既,堯的身世:黃帝——玄嚣——蟜極——帝喾(高辛)——摯——堯(放勳),堯是黃帝的四世孫。

堯、舜、禹之間的禅讓,則是經過嚴格篩選,有一定條件的。雖然也經過了長期考驗,但是這種讓位是在一種特定條件下才能進行的。

堯讓位給舜,有一些門坎和波折,但是舜也真的不辜負堯的苦心。可是堯死後,舜還是把政權讓給了堯的兒子丹朱。然而,天下諸侯們隻認舜,不認丹朱。弄得舜不得不接過帝位,還原了堯的原意。

舜的身世:黃帝——昌意——颛顼——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舜(重華),是黃帝的八世孫。

應該看到:五帝的偉大中,也存有傳統的自私性。

黃帝傳位給昌意的兒子高陽,高陽傳位給伯父玄嚣的孫子高辛。高辛傳位給自己的兒子摯,摯“不善國”,于是摯的弟弟放勳得到了帝位,是為堯。堯要傳位,于是昌意的後代,重華(舜,親系關系圖見下文)被先上了。這樣,帝位又回到了昌意的後人手中。

後來,舜禅讓帝位給禹。

《史記·夏本紀第二》中記載。禹,也是昌意後代。不但如此,就連夏、商、周三朝的政權,也都是在黃帝嫡子的玄嚣和昌意後代中進行的。

《史記·夏本紀第二》載:“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

——政權在舜的安排下,繼續在昌意的後代手中。

夏之後是殷商,殷商創始人成湯的八代先祖是殷契。

《史記·殷本紀第三》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堕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是殷商的先人。

帝喾是玄嚣孫子,他的次妃生了契。契的後代中——第13代成湯建立了殷政權。雖然是用暴力取得,說明别人是不可能作到的。不管怎麼說,政權又轉到了玄嚣後代的手中。

商之後是周,周的創始人是姬昌和姬發父子。姬氏父子的前十五代先祖名棄,史稱之謂後稷。

《史記·周本紀第四》載:周的先人後稷情況是:“周後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源。姜源為帝喾元妃,玄嚣後人。傳說姜源出野,見巨人足迹心忻然興奮,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名棄(後稷)。

這是周的創始人後稷的史料記載。——政權依然在玄嚣後代手中。

帝位傳來傳去,沒有轉出昌意和玄嚣這兩個黃帝的嫡親家族中。這種禅讓制度,其實也是一種世襲制,是家族式世襲。從此以後,世襲成為中國政權延續的一種特有的習俗。

以後的帝位傳承人,常把自己的出身說得十分光彩。能與帝王家挂上邊的,一定要大肆喧嚷。挂不上邊的,也一定要把自己說成是神仙轉世或神仙後人……。而老實無知的百姓們,則津津樂道地傳說着天子的傳說。

虞舜娶了嫡系曾祖姑母為妻

.舜是昌意後代,黃帝後人,有明确的輩份關系。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載:“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颛顼,帝颛顼父曰昌意” 。其輩份關系順下來:

黃帝——昌意——高陽(颛顼)——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重華(虞舜)

虞舜重華,是黃帝次嫡子昌意的後代,是帝颛顼高陽的下六世孫,黃帝的下八世孫。

虞舜娶的兩個妻子——娥皇和女英是堯的女兒。堯是玄嚣的孫子,帝喾的兒子。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說:“帝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 。又記:“帝喾娶陳鋒氏女,生放勳” 。唐堯放勳,是黃帝玄孫,是黃帝長嫡子玄嚣的後代。唐堯,是黃帝玄孫、帝喾高辛的小兒子。其輩份順下來是:

黃帝——玄嚣——硚極——高辛(帝喾)——放勳(帝堯)——娥皇、女英。

堯是帝喾兒子,是玄嚣的曾孫,是黃帝的玄孫。那麼,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則是黃帝的下五世孫女。

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舜,好象是沒有考慮互相之間的輩份關系。娥皇和女英兩人嫁給舜後,一直事親殷勤,孝敬公婆,善待小叔,對家人友好,其樂融融。看來,古人對同姓結婚、輩份之間,沒有什麼說法。

有一個問題是要提出的:娥皇、女英和舜,是四代人的關系,整整相差三代人。怎麼會在同一時間段上?

用古人早婚的婚姻方式看,也是可能的事。假設一人20歲生長子,40歲生次子,60歲生三子……。其長子20歲生孫,孫20歲生曾孫……。顯然,孫與次子同歲,曾孫與三子同歲。如果是幾代人,則更是平常的事了。——這樣看來,娥皇和女英兩人與舜的年齡相仿也就不奇怪了。

再說,舜的五世祖窮蟬以後一直到舜,都是平民百姓。雖然受到高度重視,但他們與高高在上的堯,可能是互不相識的。娥皇、女英與舜雖然是堂親關系,但他們的親緣差距已經超過三代,按現在的婚姻法規定,也應該是可以結婚的。

堯為了接班人的事,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同時嫁給舜,也真的是曠古奇事;是以才在中國的史冊中,得以廣泛流傳。

不管怎麼說,舜與所娶的兩個女人是有嫡系血親關系的曾祖姑母,也是不争的事實。

古傳,“四聖”——堯、舜、禹、臯陶。都是前者議定後者為自己接班人,才讓位給後者的。其中臯陶早亡,沒接上班,成就了禹的家族建立“夏”朝統治。其他人都因治國和禅讓而流芳百世。

顯然,這時的禅讓,是在一定範圍内的禅讓。應當說,其接班人的選擇過程中,是有一定“民主”性的,“民主”的成份也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接班人出在黃帝家族嫡親中是一個不可踰越的原則。可以說,這樣的禅讓,是在社會意識中被神化了的政權轉移形式下形成的。是傳統政權轉移下,“文筆”形成的“禅讓”。

五帝的光環,沒有突出原始的封建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