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年十月,就在東漢的漢安帝登基第一年,太後鄧綏掌權的時候,洛陽來了一支很特殊的使團。
這支使團,來自于大海另一端的倭國。
這支倭國使團抵達洛陽之後,太後鄧綏和漢安帝,按照正常的外交禮儀招待了他們。對于這個倭國,東漢這邊還是有一些了解的。因為早在當年劉秀在位時期,這個倭國就曾經派使團來過東漢。
而且,當年劉秀接見他們的時候,還曾經送給了他們一枚‘倭國國王印’。這枚赤金方印,直到今天還在,就收藏在今天的日本福岡市博物館。
因為倭國距離東漢太遠,而且中間還隔着大海。是以倭國使團想要來洛陽一趟,其實也不太容易。而當時東漢這邊,對于倭國使團的到來,也給予了高規格的接待。
但是,在這支使團來了之後,東漢這邊卻有點無語了。因為這支倭國使團,帶來的禮物,實在是太特殊。
其他國家的使團過來,基本都送一些奇珍異寶,或者能代表自己國家文化的東西。東西不一定很貴重,但是一定能代表自己交好漢朝的心意。比如說之前漢和帝在位時期,東南亞那邊敦忍乙國,送來了一頭犀牛和一頭大象。安息那邊,則是送來了獅子和鴕鳥。
而到了鄧綏掌權期間,歐洲那邊又通過絲綢之路,送來了一個很厲害的魔術師。而這個魔術師來了之後,他的很多手段,還啟發了中國這邊的雜技和戲法。
但是相比之下,這支倭國使團帶來的‘禮物’,就很讓人無語了。
他們送了160個男仆。
這個事這不是後人杜撰的,而是在《後漢書》當中明确記載的!而且,在很多同時代的史料當中,也有相關記載。
對于當時鄧綏的反應,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是顯然,東漢這邊還是盡最大的能力去了解。東漢這邊也知道,倭國并不是什麼大國,隻是海對岸的一個小國。或許,人家真的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特産,隻能送一些仆人過來,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意了。
總之最後,這次使團來訪,還是相當圓滿的。東漢這邊,接受了倭國使團的朝拜,而且事後也給了回禮。倭國這邊,也再次抱上了東漢這條大腿,得到了不少實惠。
這就是東漢中期,倭國使團來訪的大緻情況。
提到倭國,因為很多的曆史原因,大家基本上都沒什麼好感。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早在東漢時期,倭國就曾經多次派遣使團,來中原這邊朝拜。後來到了三國時期,倭國還曾經派使團,繼續去曹魏政權朝拜。
那麼曆史上早期的倭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家呢?曆史上早期的倭國,到底有着怎樣的曆史?而倭國和中原王朝,最初又是怎麼開始來往的呢?
這段曆史,我們可以從倭國的來曆開始說起。
對于日本地區人的來源,史學界其實一直存在很大争議。目前最被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接受的觀點是:在古代漫長的曆史上,東北亞遊牧民族、古代中原人、長江下遊的吳越人、微量馬來人,以及微量中南半島的印支人,先後抵達日本地區。
最後,這些古代人互相融合,最後形成了日本人。
而接下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因為日本地區獨立于大海中間,和其他文明很難進行交流。是以在漫長的曆史上,日本地區的文明程度,其實都比較落後。一直到中原地區的春秋末期,他們都沒發展出文字。文化曾經還停留在用繩子打結,以此來做一些基礎的表達。
這段曆史,在日本曆史上,被稱作‘繩紋時代’。
按照目前人類學的标準,這種文明程度,一般被劃分到‘舊石器文明時代’當中。也就是說,中原地區已經評出了春秋五霸,孔子已經開始周遊列國的時候,日本剛剛即将走出‘舊石器文化時代’,步入新時期文化時代。
而接下來,随着中原這邊進入戰國時代,中原地區天天打仗。這導緻很多底層百姓,為了生活,不得不出海躲避戰争。在這個過程當中,很多中原地區的百姓,就抵達了日本地區。而這些中原百姓過去之後,還帶去了水稻、文字,以及一些基礎的生産工藝。
是以從戰國時代開始,日本地區的文明層次,開始迅速提升,逐漸到了進入了‘新時期文明時代’的階段。放到中原這邊的話,就相當于我們的部落時代。
而在日本的曆史上,這段曆史,被稱作‘彌生時代’。
再之後,大概到了漢朝的時候,随着越來越多的生産技術傳入,日本地區的文明層次再次提升,這才逐漸出現了國家的概念。
當然,當時日本這邊的所謂國家,指的不是秦朝和漢朝這種大一統國家。而是更近似于夏朝甚至是夏朝之前,那種剛剛脫離部落狀态的城邦國家,基本上規模都很小。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有些日本地區的國家,開始望向海的對岸。
因為他們知道,在海的對岸,有更先進的生産技術,可以讓他們更好的生活。
說到這裡,我們得暫停一下曆史,先解釋一下地理。要不然的話,接下來很多曆史情況,我們不太容易了解。
作為一個島國,日本地區大緻分成了四個大型島嶼,從北到南依次是:北海道島、本州島、四國島,以及九州島。
而這四個大型島嶼,距離大陸地區最近的,其實就是九州島。而在九州島境内,距離大陸地區最近的,則是收藏‘倭國金印’的那個福岡縣。
從地圖上來看,福岡縣和北韓半島的釜山,隔海相望,中間隻隔着一個對馬海峽。而且在海峽中間,還有壹岐島和對馬島這個大型島嶼。
從福岡到釜山,直線距離隻有兩百公裡。而且這中間,還有兩個大型島嶼,可以靠岸停歇。是以一直到明朝之前,這條通道,都是日本地區前往大陸的唯一通道。
而那支倭國使團,想要前往東漢朝拜的話,自然也就得先坐船,通過對馬海峽,抵達北韓半島。然後從北韓半島,一點點走到洛陽。
在了解這個地理情況之後,接下來的很多曆史,我們就很容易了解了。
請問,在日本地區存在一大堆小國,而且這些小國文明層次都很落後的情況下,哪個地方最容易先發展起來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福岡縣這一帶,也就是最容易抵達大陸地區的地方。
當時在整個九州島内部,據說存在數十個國家。而這些國家裡面,最大的一個國家,叫做‘邪馬台國’,其位置大概在九州島東北部。這個邪馬台國,相當于整個九州地區的霸主。
而在九州島西北部,也就是福岡縣這一帶,還有一個‘奴國’。
到了東漢時期,就是這個奴國,主動派遣使團,前往東漢進行朝拜,後來見到了劉秀。而按照東漢時期的文字意思,倭表示‘順兒’的意思。是以對于這些遠道而來,并且很順從的人,東漢就稱呼其為‘倭國’。
後來,倭國這個稱呼,延伸到了整個日本地區。對于中原王朝來說,整個日本地區所有國家,都是‘倭國’。
這裡多說一句,在元朝和明朝時代之前,倭這個字,其實并沒有什麼貶義,就隻是單純的字面意思而已。直到後來明朝的時候,因為很多日本地區的浪人,渡海抵達東南地區,大肆興風作浪,成了‘倭寇’。從這個時候開始,倭這個字,才有了貶義。
這就屬于典型的一個字原本比較中性,但是後來因為曆史原因,成了一個貶義詞。
就這樣,在東漢開國之後,倭國使團派使者抵達了東漢,得到了劉秀的接見。後來,到了漢和帝在位時期,倭國再次派使團前來,見到了漢和帝和鄧綏。而當時前來通路的這個倭國,國王叫帥升。
此後的很多年裡,九州島這一帶的倭國,也曾經多次派遣使臣,前來中原地區朝拜。因為當時九州島這邊,邪馬台國實力最強。是以後來,基本上就是這個邪馬台國,派使團過來進行朝拜。後來在三國以及西晉時期,都有邪馬台國派使團前來朝拜的記載。
不過再後來,這個邪馬台國,則是逐漸消失了。因為日本地區當時沒有詳細記載曆史的習慣,是以直到今天,我們也不知道邪馬台國是怎麼沒的。有人認為,邪馬台國後來被大和國給滅了。也有人認為,邪馬台國後來發展成了大和國。
在這個過程當中,大量中原地區的文化和生産技術,流入到了日本地區,迅速提升了日本地區的文明層次。同時,因為漢朝的陪葬文化特别突出,是以後來這個文化,直接被帶去了日本。
是以接下來,從三國時期到南北朝後期,這段曆史上的日本,大量建造古代墳墓。于是這段曆史,在日本曆史上,就叫做古墳時代。
而在古墳時代,日本地區的這些國家,随着彼此之間不斷壯大,也開始互相混戰。在這期間,一個叫‘大和國’的國家逐漸崛起。這個大和國最初的地盤,大概在今天的日本奈良一帶。
但是後來,這個大和國逐漸崛起。到了南北朝後期的時候,大和國逐漸統一了日本大部分地區。
而大和國統一日本之後,繼續派遣使者,出使中原地區。在接下來的一百年時間,中原這邊,曆史從南北朝發展到了唐朝。而日本這邊,則是通過多次出使,學習了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逐漸從奴隸制社會,轉向了封建社會。
随着日本社會體制轉型,所謂的古墳時代結束,飛鳥時代開始。
尤其是到了唐朝初期,日本地區為了完成社會轉型,開始進行大規模的社會改革,這就是日本曆史上的‘大化改新’。在這場改革當中,日本雖然完成了社會改革,但同時也激化了舊有階層的沖突。
于是接下來,當時日本地區的統治者,開始賭國運。他們為了轉移國内沖突,開始啟動對外戰争。恰好當時唐朝正在平定高句麗之亂,是以日本的高層統治者,這時候就開始舉全國之力,進入北韓半島,開始和唐朝軍隊作戰。
結果這一次,日本軍隊遇上了唐朝名将劉仁軌。經過一場白江口之戰,日本幾乎被打的慘敗而回。經過這一戰之後,此後的一千年裡,一直到豐臣秀吉統一之前,日本都沒敢再對中原王朝開戰。
這就是倭國使團朝拜東漢的大緻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