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環境地質系統的主要特性

作者:研地科工

一、環境、環境問題、環境地質與可持續發展

什麼叫環境呢?環境是指與某一中心事物有關的周圍事物。在我們地球上,中心事物是人類,則環境是指圍繞着人類的空間及其中可以直接、間接影響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總體。《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一章總則的第三條對環境的内涵有如下規定:“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植物、野生動物、水生生物、名勝古迹、風景遊覽區、溫泉、療養區、自然保護區、居民生活區等。”

環境地質系統的主要特性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生活的空間,也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必要前提。但目前的環境和20世紀50年代以前相比,存在着諸多問題,如人口急劇膨脹,森林急劇減少,土地沙漠化與水土流失嚴重,水與大氣的污染明顯加重,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明顯,淡水資源日益缺乏,資源日益枯竭等等,這已危及包括人類在内的整個生命體的存在。人們開始驚醒,必須注意環境保護,必須做到可持續發展,否則後果不堪設想。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為首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一書中正式使用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兩年後,聯合國環境暑第十五屆理事會發表了《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聲明》,聲明說:“可持續發展系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後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并規定了這一發展涉及各國國内合作及跨越國界的合作。1994年,大陸國務院公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人口、資源、環境白皮書》中第一次将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視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中國的經濟發展不能以污染環境為代價,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要同步發展,經濟發展中要考慮環境成本。環境保護是我們的國策之一。

環境地質又與環境是什麼關系呢?簡言之,環境地質是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環境地質(學)主要是研究地球岩石圈上部,包括水環境、土壤和岩石環境,三者存在着物質、能量與資訊的交換、轉移關系,應作為一個整體看待。著名環境地質學專家EdwardA.Keller在其所著的《環境地質學》(Environ-mentalGeology)(第五版)一書中指出:“環境地質學屬于應用地質學,它重點探讨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可能産生的所有互相影響的問題。”自然環境是對人類社會而言,它包含着人類生存所必需的生産和生活資料。自然環境有良性和惡性之分,自然災害屬于惡性自然環境系統。地質環境屬于自然環境的一部分。良性地質環境适宜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有責任保護它。惡性地質環境則會對人類生命、财産造成各種不同的損失。我們必須研究它,以便更好預防和治理這些惡性地質環境。惡性地質環境中的地質災害就是我們要研究的重點内容。地質災害是指在地球内部動力和外部動力(包括人為因素)共同作用和影響下,使生态環境、人類生命、物質财富受到損失的現象和事件。例如地震、火山噴發、滑坡、泥石流、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地面沉降與塌陷、地裂縫等皆為我們熟知的地質災害。地質災害的成因類型可參見圖15-1。

二、研究環境與地質災害的重要意義

1997年大陸在環境保護法中規定:“一切企業、事業機關的選址設計、改建、擴建時必須提出環境影響報告書,經環保部門和其它有關部門審查準許後,才能進行設計。”現在,在大陸開發建設項目環境品質影響評價已制度化。其中地質災害,三廢(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的預測、評價與防治是環境品質評價的主要内容。是以研究環境和地質災害是很有意義,很有必要的。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估計,每年全世界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已超過600億美元,且以每年6%的速度在增長。大陸是世界上發生自然災害最多的國家之一。每年造成的損失從20世紀50年代的290億元上升到90年代的1000億元。以地質災害為例,它所造成的損失也是驚人的,大陸每年地質災害損失達200億元之巨,并且還以驚人的速度發展。這是由于地質災害的發生不僅和自然因素有關,也和人類的活動直接相關。當今世界,人口衆多,并且日益增加,過度開墾土地和放牧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土地沙化;加之技術手段的先進,人造工程越來越多和工程規模的日益增大會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和影響也越來越大,如邊坡的變陡會造成山體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發生,過度開采地下水和礦藏會造成地面沉降、地裂縫和塌陷等。

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要學會與自然環境相适應,選擇合适的生産與生活方式,尤其是不破壞自然環境的方式,保護自然環境的方式,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造福人類和子孫後代。天人合一,人類和環境和諧相處的思想,在大陸早已有之,我們現代人更應發揚光大。

三、環境地質工作的主要特點

環境地質系統的主要特性
環境地質系統的主要特性

(一)環境地質工作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

1992年聯合國環境保護與發展大會的召開,确立了21世紀日程,明确了保持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标。可持續發展,主要是指社會、經濟、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和全面發展,它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涉及了自然資源和生态環境等衆多因素。環境地質工作對實作可持續發展起着重要作用。傳統的能源與礦藏的開發與保護永遠是環境地質工作者的主要任務之一。由于能源危機,需要發現新的化石燃料;金屬礦藏以及建築材料(如石料、砂料)的需要量也在日益增加,廢棄物的處理與填埋地點的選擇以及使上述活動盡量不污染環境的要求也日益嚴格,是以也使環境地質工作變得日益重要。

地震、火山噴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地區的環境地質工作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人口稠密和人類工程活動集中地區,對地質災害的預測、避讓和防治工作也已在大陸大規模開展,這也是環境地質工作的主要内容,它是和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的。是以環境地質工作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

(二)環境地質是多學科交叉的綜合系統科學

環境地質主要是應用地質方法去分析和監測環境對地球的影響,它必然牽涉到多方面的學科知識,如數學、化學、實體學、生物學、經濟學、地質學、社會學等。如對某地區進行環境地質分析與預測時,一般要對該地區以前和目前發生的有關地質災害和地質條件進行調查、統計、繪圖、計算,并在此基礎上,還要對以後環境地質可能發生的變化情況以及對環境和人類的影響情況進行預測和評估,在進行以上工作時,不僅要用到傳統的地質數理化和社會學知識,而且要應用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如用GPS(衛星全球定位系統)、RS(遙感技術)、GIS(地理資訊系統)等技術去定點、采集資料和處理資料。是以,環境地質是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的系統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