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俗話:慈不帶兵,義不養财,後兩句更經典,領悟的人離成功不遠

作者:小僧亂翻書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俗話:慈不帶兵,義不養财,後兩句更經典,領悟的人離成功不遠

文|臨川

編輯|t

引言

《增廣賢文》是何書?它成書于明代,收錄了中國從古至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其中蘊含了不少儒家及佛家的人生智慧,被明清人視為兒童啟蒙的必讀書目。

這恰恰并非是因其内容簡單,而是因為書中講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能夠雅俗共賞。

俗話:慈不帶兵,義不養财,後兩句更經典,領悟的人離成功不遠

(《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的内容主要講的就是為人處事的大道理,其中有這樣一句俗語:“慈不帶兵,義不養财”,後面還有兩句,就是“善不為官、情不立事”。

慈、義、善都是描述美好品行的字眼,按理來說,人們應當以擁有這樣的品質為榮,為何在這句話中,仁慈仗義的人,做事反而處處受限呢?

俗話:慈不帶兵,義不養财,後兩句更經典,領悟的人離成功不遠

(圖文無關)

一、為什麼仁慈仗義反而是壞事

慈不帶兵這句話很好了解,意思是說,如果為人太過仁慈,那麼他不适合當率領士兵的将軍。作為将軍,需要有殺伐決斷的氣場,這樣才能震懾手下的士兵。同時也能夠毫不留情地擊潰敵人。

如果一位将軍性格過于優柔寡斷,那麼容易讓手下士兵不服氣,産生懈怠心理,如果治兵不嚴,軍心渙散,怎麼能夠打敗敵人?

大陸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武,《孫子兵法》的作者就深谙這個道理。在他見到吳王後,先是呈上了自己所著的兵法,吳王對此大為贊歎,但是又想考驗孫武究竟能不能實際帶兵,故意抽調了100多名宮女交給他操練。

俗話:慈不帶兵,義不養财,後兩句更經典,領悟的人離成功不遠

(孫武)

孫武知道這是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他将宮女分為兩隊,指定了2名吳王最為寵愛的姬妾作為隊長。

這些宮女從未受過訓練,面對孫武的發号施令,隻覺得好玩,難免嘻嘻哈哈,不聽号令。這樣的情形早在孫武的預料之中,他不慌不忙下令斬首兩名美姬以儆效尤。吳王大驚失色。,為自己的愛妾求情,但孫武無動于衷,斬首後繼續練兵。

俗話:慈不帶兵,義不養财,後兩句更經典,領悟的人離成功不遠

(孫武訓女兵)

這時,宮女已經見識到了孫武的厲害,當孫武再次下令時,宮女整齊劃一,合乎規矩。吳王還為寵姬的死而耿耿于懷,但孫武卻回答說,令行禁止,賞罰分明才是帶兵的準則,如果為人過于仁慈,那麼就難以禦下,隻有威嚴,才能讓軍隊服從号令,克敵制勝。

吳王轉怒為喜,聽從了孫武的建議。此後吳國果然實力大漲,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義不養财”這句話是說,如果為人過于仗義,那必定留不住财,很可能還要招緻禍事。

“升米恩鬥米仇”就能展現這個道理。别人面臨困境時,我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可以伸手幫一把,與人為善,然而,一旦超過了自己能承受的最大限度,那就要有待斟酌了。

俗話:慈不帶兵,義不養财,後兩句更經典,領悟的人離成功不遠

(“升米恩鬥米仇”)

一次雪中送炭,能夠換來對方的感激,但如果對方得到你長時間的幫助後,他便會習以為常。如果你這時停止幫助,對方非但不會感激你之前的所作所為,反而會記恨指責你。

但古人這兩句話并非是說為人不能仁慈仗義,要做到心狠手辣,而是強調好心也要注重把握一個尺度,不能太過。

俗話:慈不帶兵,義不養财,後兩句更經典,領悟的人離成功不遠

(圖文無關)

二、“善不為官、情不立事”是何道理

“善不為官” 并不是讓當官的人整日擺臉色,有一副鐵石心腸,而是要求為官者做到鐵面無私,不徇私情,也需要時刻謹慎,才能免遭攻擊。

我們都知道,在封建社會,官僚氣息相對較重,朝堂上拉幫結派的事例在各朝各代都不罕見,要想當一名好官,僅僅心懷天下與百姓是不夠的,還需要能夠讓小人都難以近身的威嚴。

宋代的包拯就是這樣的一名好官,包拯斷案從來都是秉公執法,即使是自己的親朋好友觸犯法律也一視同仁,并不會從輕發落。

俗話:慈不帶兵,義不養财,後兩句更經典,領悟的人離成功不遠

(包拯)

他的善在于公正嚴明,而非所謂的菩薩心腸。試想,如果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味注重人情而忽視法理,那麼國家還如何運轉,法律還有什麼威信可言?

“情不立事”則是說,人不應當感情用事。寫出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的曹雪芹,就借助王熙鳳和賈母的管理方式,展現了這一道理。

王熙鳳性格潑辣,精明能幹,雖然身為女子,年紀輕輕,她卻能将榮國府管理得井井有條。其中,王熙鳳的管家法則有一條,便是情理分明。她的侄子賈蓉向王熙鳳借屏風時,王熙鳳并沒有礙于情面而爽快答應,而是約法三章,才肯出借。

俗話:慈不帶兵,義不養财,後兩句更經典,領悟的人離成功不遠

(王熙鳳劇照)

其次,她對待下人一向是嚴刑峻法,府中資曆較老的奴仆,年輕的太太小姐們都要禮讓三分,但王熙鳳卻毫不留情面,對偷懶或手腳不幹淨的奴仆不論資曆一視同仁,這才震懾了下人,讓他們不敢興風作浪。

而賈母。在聽說賈府财政狀況不佳後,主動拿出自己的私産分給衆人。然而,賈母的舉動并沒有換來賈府上下的忠心,許多奴仆在得知賈府大廈将傾後,私自變賣了賈府中的财物,大肆斂财,毫不顧忌昔日的情分。

俗話:慈不帶兵,義不養财,後兩句更經典,領悟的人離成功不遠

(賈母 劇照)

由此可見,真心并不一定能夠換來同等的情感,講情面時,也要看對方是否值得自己的付出。

三、人應當如何把握感情的尺度

上面的種種事例,都展現了為人處事講究的一個字:度。那麼,在為人處事時,如何讓對方如沐春風,對你禮讓三分的同時,也能使得自己遊刃有餘,利人利己呢?

其實,掌握尺度的關鍵就在于理性思考。在做決定或與人交往的時候,不妨停下來想一想,如果這樣做,這件事對我和對方有什麼好處?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點,任何沖突都能夠迎刃而解。

俗話:慈不帶兵,義不養财,後兩句更經典,領悟的人離成功不遠

(平衡)

如果過于注重感情,為人過于感性,可能會讓對方得寸進尺,無止境的索求你的付出;也可能會讓自己深陷情感迷沼,做出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使得旁人對你敬而遠之。

總之,牢記感情用事的人,往往更容易使自己陷入被動的境地;而遇事沉着冷靜的人,方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俗話:慈不帶兵,義不養财,後兩句更經典,領悟的人離成功不遠

(感性與理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