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機構開年把脈A股:信心修複進行時

作者:濟南時報-新黃河
機構開年把脈A股:信心修複進行時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蔡越坤 新年伊始,各家機構就開始複盤2023年、把脈2024年A股市場。

回顧2023年,A股走勢先揚後抑,Wind資料顯示,主要股指多數下跌,北證50指數逆勢上揚。上證指數全年累計跌幅為3.7%,萬得全A累計下跌5.19%,創業闆指跌幅最大,累計下跌19.41%。北證50逆勢走強,全年累計上漲14.92%。

截至2023年末,A股市場共有5335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約83.73萬億元,較2022年末減少1.37%。深證主機闆的總市值下降幅度最大,達到7.16%。北交所、科創闆、創業闆的總市值均實作正增長;其中,北交所總市值在2023年實作翻倍,增幅達到113.05%。

站在新年新起點,如何看待2024年的市場,并把握接下來的投資機會?機構們普遍對A股持樂觀的判斷。

東吳證券認為,2024年,站在美聯儲降息周期和第六輪資本市場政策周期的起點,外資有望重回流入,與國内中長期資金、機構資金形成共振、重新掌握市場定價權,打破現下存量博弈和“非理性投機”持續發酵的格局。2024年,A股增量資金或将達1.2萬億元—1.7萬億元。

中金公司表示,信心修複進行時,2024年A股的機遇大于風險。A股市場前期經曆連續回調後,主要指數再現極端估值,資産價格可能已經反映投資者過于悲觀預期。

2023年,AI成最大風口

回顧2023年,投資者再次曆經了滬指跌破3000點的忐忑與彷徨。

從全年的盤面來看,2023年無疑是A股市場的題材大年,AI(人工智能)浪潮貫穿始終,無論是硬體端的CPO(晶片封裝優化)、算力,還是應用端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都在不斷地推升市場的熱度。下半年,華為概念強勢崛起,華為手機、華為汽車、華為鴻蒙等闆塊先後登場。此外,機器人減速器、資料确權、短劇遊戲等闆塊也成為投資者無法忽視的熱點。從漲幅來看,AIGC闆塊以全年63.41%的漲幅傲視全市場,CPO闆塊的全年漲幅也超過50%。

從行業來看,2023年,在24個Wind二級行業中,共有9個行業實作上漲,電信服務行業漲幅居首,全年累計上漲25.86%,能源、技術硬體與裝置、媒體行業的漲幅居前。消費者服務行業表現墊底,全年累計下跌41.89%,房地産、家庭與個人用品、食品與主要用品零售行業的跌幅居前。

AI是2023年A股市場的最大風口,萬得光子產品指數漲幅居首,全年累計上漲135%。此外,最小市值、華鲲振宇、多模态模型指數漲幅居前。新能源闆塊在2023年出現退潮,光伏逆變器指數跌幅最大,全年累計下跌34%;锂電負極、鈉離子電池、锂電正極指數跌幅居前。

從增量資金來看,2023年A股總成交額小幅下降,但市場仍有增量資金持續入市。北向資金維持了多年以來的淨流入勢頭,兩融資金在獲得政策支援後,第四季度開始跑步進場。從資料來看,2023年,北向資金累計淨流入437.03億元。其中,滬股通合計淨買入219.27億元,深股通合計淨買入217.76億元。自陸股通開通以來,外資已連續10年加倉A股。

不過,2023年A股市場交投意願有所下滑,總成交額為212.1萬億元,同比下降5.27%,但降幅較2022年有所收窄。截至2023年末,A股兩融餘額為16,590億元,較2022年末增加1186億元,其中融資餘額上升1,420億元,融券餘額減少234億元。

中金公司表示,2023年A股市場先揚後抑,在大陸經濟複蘇經曆多次預期調整、海外主要經濟體保持緊縮态勢等内外部因素影響下,整體表現不及投資者年初時預期。後市來看,在極端估值、交易情緒低位疊加積極因素逐漸積累的情況下,投資者信心仍有繼續修複空間。

市場低迷2年

2022年,上證指數的跌幅為15.13%,2023年,上證指數的跌幅為3.7%,市場維持低迷已經長達2年。

信達證券在研報中指出,最近2年盈利和估值下降幅度和2018年—2019年差不多,但低迷的市場時間比2018年長很多。大部分的政策架構中,最核心的變量主要是預測跟蹤盈利和估值。2023年政策架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由盈利和估值來看,低迷的市場2022年底就應該結束了,但這一次低迷的市場的時間比大部分投資預期更久。從估值來看,全A的PB(市淨率)2022年10月底就已經達到了類似2018年底的低點,但市場2023年并沒有擺脫估值底,而是繼續偏弱1年,近期又再次回到了估值底。

對于背後核心原因,信達證券認為,第一,邏輯層面投資者對經濟和産業的長期擔心。因為影響股價最終定價的不隻是當期盈利,還有未來現金流折現的影響,盈利下行幅度雖然和2018年—2019年差不多,但投資者對經濟和各行業的長期擔心差别很大。

第二,長期經濟預期對低迷的市場時間長度的影響。最近2年的經濟下降,伴随着房地産的較大拐點,這帶來了長期預期的變化。在A股和美股的曆史上,均能夠看到,長期經濟增速中樞的變化會讓低迷的市場時間拉長,比如2010年—2015年,中國的GDP(國内生産總值)增速持續下降,從10%以上的中樞下降到了6%—7%的中樞。由此導緻上證50指數進入連續4年半(2010年—2014年上半年)的低迷的市場,期間上證和全A指數也是偏弱(2010年震蕩市、2011年—2012年低迷的市場、2013年震蕩市)。

對比美股來看,信達證券認為,也能夠看到GDP中樞變化對股市的影響。1970年—1980年和2000年—2010年,美國GDP中樞均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降,由此導緻美股這兩個10年幾乎沒有上漲。而在GDP上行或穩定期,即使GDP增速不高,隻要穩定,就能夠持續慢牛。

在投資者預期較弱的背景下,2023年A股政策面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國内政策利好頻出,這有效地對A股投資者持續低迷的信心起到穩定和提振作用。重要政策包括監管支援提升保險資金配置意願、權益基金政策引導,以及下調融資保證金比例、規範二級市場減持行為等。

2024年,市場信心或将重聚

進入2024年,投資者該如何把握接下來的投資機會?

招商證券判斷,2024年國内經濟有望溫和複蘇,随着A股企業盈利上行,多因素共振下,A股有望保持震蕩上行的結構牛态勢。其中,流動性方面綜合供需測算,2024年A股資金或淨流入3000多億元。

與其類似,機構們普遍持較為樂觀的判斷。例如,中信建投證券“喊話”,2024年A股有望呈現小牛市;銀河證券判斷,2024年A股在周期更替時期,震蕩上行機率大;海通證券也認為,2024年伴随政策助力經濟回暖,科技、消費領銜基本面複蘇,疊加美債利率下行,A股中樞有望擡高。

從資金層面分析,東吳證券認為,第一,2024年A股資金面的破局點首先在于外資:從外資視角來看,2023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類比2018年。2024年在全球流動性寬松之際,外資有望重演2018年末至2019年的流入節奏;第二,第六輪資本市場政策周期開啟,中長期資金入市在即:政策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保險、社保、銀行理财等長線資金将是2024年微觀流動性好轉的關鍵;第三,2024年公募有望迎來拐點:機構和小盤風格往往呈現周期性的“此消彼長”。過去連續兩年,機構持續走弱。2024年公募或将迎來拐點。

從宏觀經濟層面分析,中信證券認為,2024年中國宏觀經濟的主旋律是活力再現。中國經濟活力将在美元走弱和政策加碼的前提下得到更好釋放,經濟增長逐漸回歸常态。全球經濟逐漸在高通脹、高利率環境下實作新的均衡。美元周期有望在2024年上半年出現強弱轉換,進而緩解全球新興市場風險資産的流動性壓力。

展望2024年,中信證券預計,市場信心将重聚,投資者行為變化驅動估值修複是A股市場的主旋律,預計上半年彈性更大,下半年震蕩分化。具體來看,三大驅動因素将提振市場信心:國内經濟活力再現、A股盈利周期穩步回升,是信心重聚的根本基礎;美元加息周期結束,國内貨币政策空間打開,是信心重聚的有力催化;資本市場政策穩定流動性預期,以引入中長期資金為代表的投資端改革,是信心重聚的制度保障。

來源: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