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
很多習慣都會在不經意間影響聽力
平時你喜歡戴着耳機聽音樂嗎?
一般會連續聽多長時間?
在央視總台《開講啦》節目中,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院長吳皓介紹——
正常人能聽到的聲音頻率為20赫茲到20000赫茲之間,強度為0分貝至20分貝。為保護聽力,連續戴耳機聽音樂時間不要超過30分鐘,音量最好不要開到最大的三分之二。
節目中,吳皓還分享了
不少關于聽力的“冷知識”
▼▼▼
01.
它為什麼是最“勞模”的器官?
吳皓介紹,人的聽覺從胚胎發育24周開始,一直到老從未停止過工作,堪稱最“勞模”的器官。
- 内耳感受聲音的毛細胞就有15000個,每次聽到噪聲或經曆跌倒摔傷等創傷,都會導緻毛細胞丢失。
- 此外,不當的生活習慣也會導緻聽力受損。吳皓曾接診過一位患者,因晚上戴耳麥聽音樂入睡,音樂播放整晚,第二天就出現雙耳聽不清的症狀。
02.
如何及早發現孩子聽力問題?
在給幼兒檢查聽力時,會給小朋友耳朵裡塞個小耳機。周圍人聽不到任何聲音,但小朋友會聽到什麼呢?
吳皓揭秘,這個檢查其實是一種自動回報,是耳科醫生的篩查手段。“小朋友會聽到‘嘀’的聲音,接收到聲音後,耳朵裡會自動形成回報。”
吳皓介紹,新生兒聽力篩查是及早發現聽力問題的最佳方法。多年來,他和團隊嘗試在産房展開大規模新生兒聽力篩查。
- 從2001年至2010年,新生兒聽力篩查走向全國。在産房篩出問題後,馬上給予助聽器、人工耳蝸等幹預治療,使全國新生兒聽力篩查覆寫率從2008年的29.9%提高到2016年的86.5%,診斷和幹預年齡顯著提早。
- 2019年起,吳皓和團隊又開展了聽覺腦幹植入手術,進一步提高先天性耳聾的聽覺重建效果。
節目現場
吳皓還收到了一張十分特别的紙條
上面寫道
▼
“尊敬的吳院長,您好,我叫古松卡西。因為您的幫助,我現在不僅會說話,還會寫字,跟别人溝通基本沒有問題。謝謝您幫我做手術,讓我聽見聲音,讓我學會說話,讓我和這個世界有了更親密的聯系……”
十多年前,吳皓給當時年僅5歲的古松卡西做了手術,這也是西藏第一例人工耳蝸手術。看着如今已然亭亭玉立的卡西,吳皓不禁眼眶濕潤。
從醫20多年來,吳皓隻做一件事,就是讓天下無“啞”。現在,随着醫學進步,許多先天性耳聾的孩子得到了盡早幹預,“十聾九啞”這句話正在被推翻。
如今
大陸聽覺障礙兒童已大幅減少
吳皓的最大願望
就是有一天聾啞學校能全部關掉
讓所有人聽清世界
編輯 | 任君飛 責編 | 張秀麗
來源 | CCTV-1 央視新聞
廣東衛生線上全媒體團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