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人在寒冷的冬天怎樣禦寒保暖?

作者:西安科普
古代人在寒冷的冬天怎樣禦寒保暖?

在物質條件相對匮乏的古代,人們冬天又是如何禦寒的呢?

古代人在寒冷的冬天怎樣禦寒保暖?

冬裝和冬被

先來讨論一下棉花在大陸的曆史,據專家研究表明,棉花在北宋之後才開始在大陸種植。也就是說,北宋以前的人們是沒有使用過棉花的,甚至就連“棉”這個字,那都是從《宋書》中才開始有的,之前就隻有“綿”,這也不難解釋,絲織品一直都是大陸一種很重要的“特産”。

古代人在寒冷的冬天怎樣禦寒保暖?

古人是非常聰明的,即使沒有棉花,但是他們創造出了其它的保暖方法。大家都知道,古代人是很喜歡打獵的,從原始社會開始就有将暖和的動物皮毛做成衣服、毛毯用以禦寒的事例。但動物的皮毛非常昂貴,比如狐裘、羊皮等,在古代,隻有富貴人家才用得起。

那麼那些普通人家是怎麼禦寒的呢?其實除了皮草以外,那些一般家畜的皮毛也是很厚實,可以保暖的,比如鴨絨、羊絨等等一些相對便宜的皮毛,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用到的鴨絨被。而且鴨絨被即輕巧又暖和,相對于皮草而言不會過于厚重。不過這些東西也不是随便哪一戶人家都能消費得起的,如果家境貧寒,就隻有将諸如柳絮、蘆花、稻草等東西縫進衣物或塞進被套中用以禦寒。

還有一種更加智慧的方法,由于實在沒有錢來購買制作厚實的被子,他們發明了一種方法。就是将黃沙在鍋中炒熱,然後在鋪到褥子下面,炒熱的黃沙也可以提供一些熱量。

當然北宋之後,棉花傳入大陸,古人發現這種植物極其暖和,便大面積種植,紡花做棉衣、棉被。

古代人在寒冷的冬天怎樣禦寒保暖?

而棉袍,是古人過冬禦寒的主要冬裝之一,穿着時間最久。

袍原本是一種禦寒内衣,《釋名·釋衣服》稱:“袍,苞也;苞,内衣也。”袍是上衣和下裳連成一體的長衣,是在古代“深衣”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有内外兩層,夾層裡放入柔軟的禦寒填充物,就成了袍。

古人最早說的袍,指的就是禦寒的棉袍。但起初棉袍寫作“綿袍”或“綿”,概因所用填充物的不同,并非是現代常用的棉絮,而是蠶絲質地的綿絮。

古代人在寒冷的冬天怎樣禦寒保暖?

中國何時開始穿袍的?從史料記載來看,上古三代人們已普遍開始穿袍。在周代,袍的地位并不高,屬于一種生活便裝,而不作為禮服穿。由于禦寒性能好,當時野外作戰的士兵在冬天都“标配”有袍,所謂“戰袍”即是以而來。這時袍的功能類似現代士兵所穿的“軍大衣”。

然而,冬天能擁有一件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詩經·秦風》中有一首詩歌叫《無衣》,詩的開頭即說:“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意思是,誰說我沒有軍服,我和你共有戰袍呢,反映了當時秦國軍隊在物資困難的冬天,前方士兵隻能兩人合披一件袍抵禦寒冷的情形。

當然,袍也有高檔與低檔之分。如果夾層裡所填的是“纩”,即新的進階天然蠶絲絮,稱為“繭”;如填充的是“缊”,即絮頭、細碎枲麻這些粗劣、陳舊的填充物的才叫“袍”,此即《禮記·玉藻》中所說的“纩為繭,缊為袍,禅為,帛為褶。”這種袍是窮人的禦寒棉衣。

古代人在寒冷的冬天怎樣禦寒保暖?

棉褲,是古人禦寒下身所着的又一重要冬裝。清代著名小說家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十回中,出場的燕紫瓊“身穿紫綢短祆,下穿紫綢棉褲,頭上束著紫綢漁婆巾”。這雖然是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卻是時人冬天的流行裝束:上穿棉襖,下着棉褲。

由于宋朝時戰争不斷,是以統治階級都會重視邊防将士的冷暖。除了發薪水之外,也會賞賜衣物和炭火,這些東西也會根據地位不同有所差異。自然,禁軍中負責拱衛京師的軍隊賞賜得就會好一些,材質上也是上等貨。反倒是在邊境最需要保暖的士兵條件差了很多,對于那些駐守在北方苦寒之地的将士,生活極為窘迫,甚至穿的是紙甲來取暖。

說起紙衣大家可能會疑惑,紙做的衣服怎麼取暖?其實這對于當時一些貧苦人群來說也是無奈之舉。唐宋時期,農田大多用于種糧食,麻的種植就相對減少了。此時造紙術卻開始發展起來,窮苦的人就不得已從中取材了。此時專門有加強禦寒效果而特意加厚的紙衣,稱作“紙裘”,原料一般采用較厚而堅的楮皮紙縫制而成,質地堅韌,揉皺之後不但耐穿,還可以抵擋風寒,透氣性也相對較好,加上造價便宜,簡直是貧民士子出門必備首選之物。

手套和帽子

在保暖方面,古代人不僅考慮到了穿,也沒有忘記手和頭的保暖。在馬王堆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露指短手套。

至于頭部保暖,花樣更多。明朝以前多在頭上戴帕頭保暖。元代,上層婦女戴抹額,到了明清時期,這種抹額又被成為勒子,成為民間婦女最愛的禦寒物品,普通貧民和士庶階層相比,隻在材質、珠寶使用上有不同。貴族婦女還有“卧兔兒”或“昭君套”。在明朝,每年冬十一月,“入朝百官賜暖耳”。

說到帽子,古人并不将冬天戴的帽子稱為棉帽,而叫“暖帽”,這一叫法在唐代使用最廣。宋元後棉花普及種植,中間則填棉絮,遂成真正的棉帽。風帽其實是據胡帽設計改進的,在南北朝時已出現。由風帽改變而來的“突騎帽”是南北朝時期北方人冬天喜歡的又一式樣,戴這種帽子另需在頭頂系結布帶,将發髻紮住。在唐代,最受歡迎的還是“胡帽”,此系列中的“蕃帽”為當時最流行款式之一。蕃帽是從西域過來的最好的“進口貨”,帽兩邊有護耳,又稱“搭耳帽”,冬天垂下來,剛好把兩隻耳朵護蓋上,保暖性能很好。

宋代時胡帽遇冷,漢魏時期大為流行的頭巾再一次興起。不論是普通老百姓還是文人、官宦都喜歡紮頭巾。這些所謂的巾其實上是軟帽子,如以前屬于巾類的幞頭,雖然宋代仍呼其名,但早已變成了帽子。

帽子在明朝開始大普及,明清時期人們冬天除了着棉襖、穿棉褲,還戴棉帽。明朝最為大衆化的帽子則是名叫“六合一統”的小圓帽,它比“四方平定”巾出現要早。此帽由裁為六辦的等比例布料縫合而成,下綴一道帽檐收口,官稱“六合一統”。這種帽子因紋線、形狀如西瓜,俗稱“瓜皮帽”。這種瓜皮帽由朱元璋親手設計。明陸深《豫章漫鈔》記載,“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縫,下綴以檐如詹。閻憲副闳謂予言,亦太祖所制,若曰‘六合一統’雲爾。”

火牆和地暖

我們都知道白居易的一首古詩,叫《賣炭翁》,從這首詩當中,我們可以得知古人用最原始的方式——燒炭來取暖。

春秋時期,人們開始使用器具燒炭取暖,用具的名稱叫做燎爐。燎爐一般附有炭箕,用來轉移火種和添加木炭。

當然了,所謂燎爐也不過是一個巨大的青銅器,裡面丢一點炭火取暖。可是燎爐也終究有局限性,大戶人家就開始往怎麼讓整個房子暖起來這上面動腦筋,于是不久後便出現了壁爐和火牆兩種方法。原理也是很簡單,牆内做一根管道通至竈台,竈台這邊生火,自然便能将熱氣傳到牆上以此取暖。隻是雖然原理簡單,但也不是普通人家可以承擔起的,是以不管是壁爐還是火牆,多數應用于宮殿和貴族高官家中。

火牆在那個年代自然已經算高端了,但是和曆史上大名鼎鼎的椒房比起來,不管是成本還是技術上,都未免小巫見大巫。李善引在其著作《三輔黃圖》中寫道,“椒房殿,在未央宮,以椒和泥塗,取其溫而芬芳也。”也就是說這“既溫又芬芳”的椒房,乃是漢代皇後的專屬居所。雖然并不具備普及性,但也可以作為古人取暖黑科技的佐證之一。

以上多數都是在房子上動手腳的大工程,能夠享受這種“黑科技”的肯定都是非富即貴。到了明清的時候,在一些特殊的宮殿底下或者大戶人家的屋子下面更是有着頗具規模的循環煙道,外接火坑生炭取暖,名曰“火地取暖”,也就是低配版的暖氣。窮人百姓的話,真的受不了的也就隻能稍微弄堆柴火燒燒,或者躲到一些冬暖夏涼的地窖裡面,再就是多添一點稻草鋪罷了。

古代地理學家郦道元(公元472-527)在《水經注》中曾描述過河北的地暖,他說觀雞寺大堂的房基是石頭做的。房基裡面連通,從側面屋外點火,熱氣往石頭房基裡流,大堂裡就暖和了。

道光皇帝有詩雲:“暗熱松枝地底烘。”暖地也是東暖閣、西暖閣名稱的由來。諸如養心殿三希堂,裡外兩間各不過四平方米,極适于聚暖。

火盆、火爐和火坑

火牆和地暖都屬于“大塊頭”,不是每戶人家都能擁有的,不過還好,我們還有火盆、火爐和火坑。

火盆主要有掐絲琺琅和銅鎏金兩種。清宮檔案中經常可以見到為掐絲琺琅火盆配座的記載。古人還會玩二合一:在火盆裡燒松枝,可為房間添香,香薰暖氣二合一,也會在火盆上放水,加濕版火盆。在取暖的同時可以給屋子增添香氣,又可以保濕,不得不說,古人真是充滿了智慧。

至于火爐,唐朝白居易的《問劉十九》雲:“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火爐的主要功能還是溫溫酒、熱熱菜等一些作用。

火牆和地暖不僅可使白天溫暖如春,尤其是在氣溫比白天低的夜晚,睡覺更是少不了。可這樣的禦寒方式耗費頗大,不是尋常人家都有能力可用的。是以解決他們的睡覺問題所采用的方式是火炕,它的發明算是解決了大多數古人在冬天睡覺的一個保暖大問題。因為到了深夜,火盆不敢放在屋内一直燒,一是有可能中毒,二是都睡着了要是發生火災就麻煩了。是以火炕對于大家來說已是非常科學了,既保暖又安全。

但是之前我們就說過早就秦朝古代就有了用青銅器鼎做的燎爐,那麼再縮小一下,就成為了另一件取暖聖器——手爐。

手爐的最早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時期,之後随着制作工藝的提升,手爐除了提供“暖寶寶”的功能以外,在明清的宮殿裡更是成為了一件冬日裡的裝飾品,是以你會看到古裝劇中各位明争暗鬥的娘娘們冬天都捧着一個精緻别樣、鑲滿花紋的手爐。

手爐多為銅制、圓形,爐内燒炭,握于手中,暖手暖心。手爐是由火爐逐漸發展演變而來,自唐朝始創,到明朝中後期,手爐工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可在清末以後,手爐工藝開始衰落,如今成為了衆多收藏愛好者喜愛的藝術品。

古代人寬袖大袍,手爐可置于袖中或懷中帶着,是以又有“袖爐”、“捧爐”的雅稱,在寒冷的冬天抱着精巧的手爐一邊喝茶一邊聊天,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了。

古代人在寒冷的冬天怎樣禦寒保暖?

有了手爐,自然便衍生出熏爐和足爐。故名思義,足爐是用來暖腳的。而熏爐則是古代的香薰機,也就是利用冒煙噴煙來做為室内的“空調”,順帶添點香料,既怡情又禦寒,可謂一舉兩得,難怪南宋文學家謝惠連會在《雪賦》中寫下“燎熏爐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這東西除了銅鐵以外,小康家庭也會使用陶土制作,比較由此成本就下去了不少。

跟手爐有相似之處的還有宋朝的一種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湯婆子”,又稱“錫夫人”、“湯媪”、“腳婆”,類似于熱水袋。一般是由錫或者銅制成橢球狀或南瓜狀的瓶子,上方開口帶有帽子,從這個口子裡灌進去熱水,臨睡前放在被子裡。

這湯婆子不容易損壞,大多數百姓家都會有,婚嫁時還會作為送禮的物件,甚至有些湯婆子還會傳給幾代人。直到清朝甚至現代,湯婆子依然是很多百姓家的“取暖神器”。

古代人在寒冷的冬天怎樣禦寒保暖?

古人需要繳納取暖費嗎?

宋代宰相可享薪炭200秤,清代皇後取暖木炭110斤。

朝廷會給公職人員發放取暖補貼,即俗稱的“烤火費”。工資的别稱“薪水”,細究起來,便與取暖補貼有關。

到了明代,則将這種月俸補貼,改為“柴薪銀”,折成現金發放,烤火費的含義更明确了。

END來源:封面中國

古代人在寒冷的冬天怎樣禦寒保暖?
古代人在寒冷的冬天怎樣禦寒保暖?

版權保護聲明:

西安科普是以傳播科學科普知識為主的公益性公衆号,均不通過采編的内容(包括文字、圖檔、音頻、視訊、軟體、程式等)參與任何商業活動、擷取商業利益。本公衆号采編内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删除,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