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出土方鼎
1989年9月,江西省新幹縣大洋洲鎮程家村,臨近贛江東岸一個俗稱“三把半傘”的沙丘下,在長約8.22米,寬約3.60米,面積約30平方米範圍内,出土商代青銅、陶瓷、玉器等文物1374件,其中,青銅器475件,分禮器、樂器、工具、兵器、生活用具和其他六類30多種器型。
在黃沙遍布的發掘現場,一件件青銅重器有規律地整齊排列:大型禮樂器鼎、鬲、罍、铙等呈東西向直線排列;中型的鼎、鬲、壺、盤、卣和雙面神人頭像以及犁铧、锸等生活、生産工具,放置東南角;西南側及南部一隅,放置甗和钺、戈、矛等兵器;造型小巧的禮器和鏟、錐、刀之類的工具,分兩堆疊放于西側二層台上。在中央核心區域,精美玉飾件、精緻青銅器、細小玉串飾集中分布,造型奇特、紋飾绮麗的帶銎钺和烏黑透亮的直内戈及曲内戈也被放置這裡。陶器集中放置在東側的二層台上。大型青銅器被有意識損毀,青銅大刀、戈、矛等兵器和玉戈等悉數被折斷成三截,小型青銅兵器和工具大都完整無損。各類器物層層疊疊,出土時多數青銅器用織物嚴實包裹,這些包裹織物多為蠶絲平紋絹,
種種迹象顯示,3000多年前,這裡經曆過一場盛大葬禮。在一個遺迹機關内,一次出土如此數量衆多的青銅器,而且品種繁多,工藝精美,器型奇特、紋飾神秘華麗,在南方地區僅有,全國也是罕見,是商代青銅器的最重要發現之一,一時引起世界性轟動。因而專家們譽稱“南方青銅王國”。
新幹中堎水庫出土青銅鼎
一
新幹大洋洲青銅器屬大型商代墓葬,或許有王陵性質。代表顯赫地位的青銅禮樂重器多達52件,這些青銅器具體年代早晚跨度較大,早期的具有鄭州二裡崗期青銅器特點,晚期約相當于安陽殷墟早中期,間隔數百年,但是大部分器物具有殷墟早中期特征。北京大學對墓葬出土青銅器的煙炱進行C-14測年,絕對年代為距今3360±160年。
曆史上,江西出土過多批次商代青銅器,青銅禮器、兵器多集中出土于贛江中遊的清江盆地樟樹市(原清江縣)、新幹縣一帶,是江西史前文明最發達的區域,著名的樊城堆遺址、築衛城遺址、拾年山遺址均屬于江西史前文化的重要标尺。1973年,樟樹吳城正圹山出土一件青銅斝,敞口、中腰微束,腹部略鼓,平底,角足中空稍向外撇,口沿上立兩個菌紐式柱,上飾圓渦紋,頸腹外附一扁平形鋬,器身飾有圓圈紋、雲雷紋和目紋。這是江西已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青銅器,造型與中原地區同類器基本相同,但紋飾具有地方特色。根據伴出的陶器分析,年代應為吳城二期,相當于殷墟早期。1976年,吳城遺址發現兩件直内戈和一件柳葉形矛3件商代青銅兵器。
1975年,樟樹市橫塘出土的2件扁足圓鼎,立耳上分别有立虎和立鳥,與新幹大洋洲商墓出土的青銅器相似。這種裝飾的青銅器隻在江西地區出土,極具本地特色。1976年和1977年,新幹縣大洋洲中堎水庫墓葬中出土一批青銅器,計有銅鼎、鐏1、以及爵、甗等,時代接近商代中期,青銅鼎具有典型商文化風格。
新幹中堎水庫出土青銅鼎
大洋洲青銅器與中堎水庫青銅器地點,相距約3千米,應該與臨近的新幹牛頭城遺址有密切的關系,同樣,正圹山青銅器與橫塘青銅器則分布在樟樹市吳城遺址周邊,顯然與吳城遺址相關聯。
吳城遺址位于贛江中遊清江盆地樟樹市境内,贛江西側,連綿丘陵地帶。自1973年發現後,進行過十次考古發掘。吳城遺址是長江以南地區第一個發現的年代明确的青銅文化遺址,号稱打破了商文化不過長江的學說,揭開了中國考古學對商代文明認識的新篇章。
牛頭城遺址位于贛江中遊清江盆地新幹縣境内,贛江東側,與吳城遺址一江之隔,直線距離28千米。遺址發現于20世紀70年代,因平面形狀酷似牛頭而得名。
牛頭城遺址與吳城遺址相距28千米,同為清江盆地内面積最大、等級最高的商代遺址。巨大的城址、高聳的城牆、清晰的功能分區以及大型建築基址和高等級青銅器的出土,展現了區域核心心遺址的基本格局,兩個遺址都是商代方國都邑所在地,與大洋洲商墓共同構成了“南方青銅王國”的主體架構。
二
從以清江盆地為核心的大洋洲商墓、吳城遺址、牛頭城遺址出土青銅器造型特點、裝飾風格等分析,商中期前後,江西地區的青銅器一經出現,就達到很高高度。這種現象與區域内銅礦、錫礦的大規模開采密不可分。
開采、冶煉、鑄造是古代青銅器生産的三個環節。在礦山開采,就地冶煉,可以節約成本。但是,究竟在哪裡鑄造?一般來說,在礦山開采并鑄成銅錠之後,經過運輸,到達使用地點。商王朝使用青銅器應多在中原鑄造,江西本土青銅器呢?
前述吳城遺址發現300多件鑄造的陶範石範,說明吳城有一定規模的青銅鑄造,但是鑄造大件青銅銅禮器的陶範并未發現,故鑄造地點尚需探索。多年來,圍繞以瑞昌銅嶺銅礦為核心的青銅開采、冶煉活動的銅礦資源研究,考古工作者對江西北部九江、德安等區域進行了系列調查與發掘。長江中遊南岸、江西最北端的瑞昌銅嶺銅礦是迄今中國境内發現的一處時代最早、最重要的銅礦采冶遺址,發掘出豐富的采銅、煉銅遺存,其采冶時代從商早期延至戰國早期。考古揭示的遺迹有露采坑、礦井、巷道、選礦場、工棚等百餘處。
1988年首次發掘以來,不斷有新的突破。在早期揭露的1800平方米範圍内,清理出商周時期的豎井103口、平巷19條、冶煉區3處,其他遺迹有工棚、選礦場、露天采坑、槽坑、材料加工場、圍棚等。遺址内煉渣散布面積約17萬平方米,煉渣總量估算約10萬噸。近年又發現商代到春秋時期的煉爐、灰坑、生活區等遺迹,陶器年代可早至商代前期。可見以想見瑞昌銅嶺銅礦的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吳城遺址發現大量制作青銅器的石範,更是江西本地制作青銅器的證明。
荞麥嶺遺址出土部分器物
始于2014年的贛北博陽河流域的礦冶遺存考古調查和發掘,為探索江西青銅器的起源提供了全新材料。九江縣荞麥嶺遺址,北距長江數十千米,距瑞昌銅嶺銅礦和德安錫礦二三十千米,發現大量遺迹如房址、水井、灰坑等,出土商代遺物有陶器、青銅器等。陶器有鼎、甗、鬲、斝、簋、爵、觚、盤、盉、大口尊、大口缸、假腹豆、折肩罐、盔形罐、坩埚等,時代最早可以到二裡頭四期,主體年代為二裡崗下層二期到二裡崗上層一期之間,即早商晚段到中商之間。主體文化面貌與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接近。發現大量煉銅礦渣,部分遺迹和遺物也和冶煉有關。
荞麥嶺遺址的文化内涵以中原文化為主,融合了本土文化因素,是中原夏商文化為了獲得青銅資源而經略江西地區的最直接和最早的證據。該遺址将江西青銅文化發生時間提早到商早期甚至更早。以銅礦資源開發利用為背景的商文化從贛北向贛中腹地擴張的線路,符合南方青銅王國不斷發展壯大的時空演變趨勢。
三
前述,擁有豐富的青銅冶煉資源和精湛青銅器制作技術的南方青銅王國,出土的青銅器時代最早可達商代中期,而其青銅冶煉活動和制作技術發端則可早至商代早期或更早。
南方青銅王國青銅器的文化面貌,既有中原商文化風格,也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大緻可分三類。
第一類,器物形制、紋飾與中原地區商代青銅器十分接近,如新幹中堎水庫墓葬出土銅鼎等,具有典型的商文化特征,屬商中期,應該是商人最早進入江西腹地的例證。大洋洲商墓青銅器時代略晚,據統計,有30%的容器,如方卣、分檔圓肩鬲、三足提梁卣、甗、壺、鳥耳夔形扁足鼎、柱足圓鼎、四羊罍和瓿、瓒等,以及衆多青銅兵器、生活用具,玉琮、玉瑗、玉璜、玉戈等,在器物類别、造型、裝飾紋樣方面具有典型殷商文化特征。
第二類,整體造型與中原地區接近,局部有所改變或者紋飾有變化,表現出地方風格,有的與本地陶器上的紋飾相同,如新幹大洋洲青銅器的連珠紋,這種青銅器被稱為“融合式”青銅器,數量最多。此類青銅禮器較多,有柱足圓鼎、方鼎、虎形扁足鼎、瓿形鼎、鬲形鼎、甗、魚形扁足鼎、聯裆圓肩鬲、假腹豆等,以及翹首刀、方内钺,玉柄形器,玉羽人等。
第三類,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如裝飾紋樣燕尾紋等,與中原青銅器有很大差別;大洋洲商墓的伏鳥雙尾虎和雙面神人銅像、青銅镈鐘等很有特色。古代樂器與“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的禮器相提并重,祭祀、喪葬、征伐、宴享等重大場合無不用樂。大洋洲商墓出土青銅镈,紋飾精美,體量巨大,聲音渾厚響亮,号稱“镈王”。镈在江西西部和湖南東部多有出土,是該區域最典型的單件打擊樂器。青銅面具,又稱青銅“雙面神人像”,闊嘴凸目大耳,透露着神秘、詭異的氣息,是巫師通天地的禮器,具有強烈的自身文化特色。伏鳥雙尾虎,重6.2千克,張口咧齒,獠牙外露,凸目猙獰,四足卧伏作欲縱之狀;背栖小鳥,尖喙圓睛,惬意安詳。虎鳥和平相處,極具特色,這是已知商代體量最大的虎形器物。
現有資料顯示,來自中原的二裡頭文化因素已在江西廣豐社山頭、新餘珠珊、高安下陳、九江荞麥嶺、靖安老虎墩等遺址出現,尤其荞麥嶺遺址,表現出強烈的中原文化風格。在中原夏商青銅文化沖擊下,自商早期至商晚期,南方青銅王國的青銅器,經曆了由興起、演變到逐漸發展壯大的過程。
商早期,商文化進入贛北,将青銅文明帶入江西,再逐漸輻射。外來的商文化以融入本地文化的方式對自身創新,進而産生新的本地青銅文化。在瑞昌銅嶺銅礦、吳城遺址、牛城遺址等早期,典型的中原商文化青銅器和陶器隻占少部分,非商式器物占據主導。商晚期,商文化影響逐漸式微,地方文化日益壯大,融合式及本地特色青銅器占據了多數,說明江西青銅文化的出現和發展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強烈影響,但一直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區域存在,具有自身發展軌迹。
大洋洲出土立鹿甗
四
在新幹大洋洲商墓,有碩大的單體虎形象,在最具禮器特征的鼎耳和鼎足上,青銅兵器把柄上、杖首上及玉飾件上居然有56個虎形象。有的寫實,具體而生動;有的寫意,刻畫惟妙惟肖,可謂虎虎生威!以大量卧虎形式裝飾的青銅鼎為江西所獨有,豐富的虎形象在全國也少見,表現了當地獨特的虎崇拜。
據文獻記載,古有虎方,最早是以虎為崇拜的氏族,形成于黃帝時期。商代發展為虎方,并見諸甲骨文。商後期,南遷到江漢。殷之南,虎方國,彭蠡以西,洞庭以東,繼三苗而起虎方。因而,商晚期可能達到洞庭湖—鄱陽湖一帶。從青銅器上大量使用虎的造型、圖案等虎元素分析,這裡與文獻記載的虎方地理位置吻合。南方青銅王國可能就是虎方國或虎國。墓葬很可能屬于虎方的最高首領或虎王之墓。
長江沿岸豐富的銅錫資源,吸引着中原勢力直接介入,江西本土青銅文化由此受到中原青銅文化深刻影響,迅速發展并很快達到鼎盛和成熟。但是,江西的青銅文化并不是中原青銅文化的簡單複制或附屬,一經發端就表現出強烈的地域特點。這一客觀情況,反映了這樣一個事實:古代江西青銅文化曾受到中原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的影響和推動,但在吸收中原青銅文化精華的同時,更多的是對中原青銅文化進行借鑒并融合,與中原青銅文化并行發展,最終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成為商代南方青銅文明的中心,這是江西青銅器發展的特點和脈絡,南方青銅王國的青銅器正是其物化形式。
本文刊載于《文物天地》2023年第10期
原标題《南方青銅王國在華夏多元一體文明體系中的曆史貢獻》,參考文獻從略
作者及其工作機關:徐長青,江西省博物館;王意樂,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