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财政部部長藍佛安詳解目前經濟财政形勢!

作者:直新聞

——财政部黨組書記、部長藍佛安關于目前經濟财政形勢的問答

記者:财政政策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這些年積極的财政政策如何持續顯效,為穩定宏觀經濟提供支撐?

藍佛安:習近平總書記對财政工作高度重視,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對事關财政事業發展的重大長遠問題作出一系列重要訓示批示,為推進新時代财政改革發展提供了指針、指南、指引。科學有效的宏觀調控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積極的财政政策定調指向,對赤字規模、稅費支援政策、政府債券使用、重點領域保障等提出明确要求。财政部門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訓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連續實施積極的财政政策,為穩定宏觀經濟出力。

一是科學确定赤字率水準,保持适度支出強度。赤字率是宏觀政策的一個重要風向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宏觀調控必須适應發展階段性特征和經濟形勢變化,該擴大需求時要擴大需求,該調整供給時要調整供給,相機抉擇,開準藥方”。我們合理、審慎确定赤字率水準,既适度擴大支出規模,滿足實際需要,又“留有後手”,為應對未來可能的風險挑戰留出空間。2023年年初,按照黨中央關于積極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部署,财政赤字率按3%安排。年中,大陸多地遭遇暴雨、洪澇、台風等災害,無論從支援受災群衆盡快重建家園、恢複生産生活看,還是從防災減災救災長遠計,都必須及時有力應對。四季度,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經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查準許,增發1萬億元國債,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支援災後恢複重建和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相應地,全國财政赤字率從3%提高到3.8%左右。雖然赤字率提升了,但大陸政府負債率仍處于合理區間。這些年,通過合理安排赤字規模,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保持較大力度,從2012年的12.6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26.1萬億元,保障了國家重大戰略和民生政策落實。

二是優化減稅降費政策,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稅收是政府收入的基本形式,減稅降費兼具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屬性,既能擴大總需求、激發市場活力,又能促進産業結構更新、提升潛在增長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減稅降費政策措施要落地生根,讓企業輕裝上陣。”這些年的減稅降費政策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制度性安排與階段性政策相結合,既立足長遠深化稅制改革,又着眼當下強化稅收政策調節。我們接連打出營改增、個人所得稅改革、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清理規範收費和基金等政策“組合拳”,2023年進一步突出前瞻性、連續性、精準性,對稅費優惠政策延續的延續、優化的優化,特别是允許符合條件的制造業企業加計5%抵減應納增值稅稅額、将內建電路和工業母機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高至120%等,展現對制造業的精準支援。

三是管好用好專項債券,發揮政府投資引導帶動作用。在政府投資工具中,專項債券既是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财政工具,也是地方政府補短闆、增後勁、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手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通過政府投資和政策激勵有效帶動全社會投資”“政府投資必須發揮好引導作用,這是應對經濟周期性波動的有力工具”。2020年以來,我們累計新增安排專項債券14.6萬億元,支援了一大批水利、交通、能源、環保等領域重大項目建設。2023年安排新增專項債券3.8萬億元、比2022年增加1500億元,充分考慮各地财力狀況、債務風險水準等因素,重點向經濟大省和使用效益好的地區傾斜,優先支援成熟度高的項目和在建項目,不“撒胡椒面”。初步統計,2023年發行的專項債券中,用作項目資本金的超過3000億元,占發行總額比例超過9%,預計拉動社會投資超萬億元,發揮了政府投資“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

除了上述三大政策工具,我們還綜合運用其他政策工具進行調節,包括轉移支付、政府采購、财政貼息等。比如,政府采購規模一般占到一國GDP的10%—15%,是國内市場最大的采購主體。針對中小企業在采購活動中相對弱勢的情況,我們制定出台預留份額政策,專門面向中小企業采購。2018—2022年,授予中小企業的政府采購合同占政府采購總金額75%左右,為中小企業提供了穩定支援。再如,我們推動基本建成包括國家融資擔保基金、省級再擔保機構、市縣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在内的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撬動更多金融資源流向中小微企業,緩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财政部部長藍佛安詳解目前經濟财政形勢!

記者:新一年,如何認識目前經濟财政形勢?

藍佛安:當今世界變亂交織,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政治紛争和軍事沖突多點爆發,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全球經濟呈現高通脹、高利率、高債務、低增長“三高一低”态勢,一些國家宏觀政策在控通脹、穩增長、防風險之間艱難權衡,部分開發中國家面臨貨币貶值、資本外流、債務違約等嚴峻風險挑戰。相比而言,2023年大陸經濟運作呈現前低、中高、後穩态勢,就業物價總體穩定,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高品質發展紮實推進,大陸經濟實力再上新台階,仍是全球增長最大引擎。長遠一點看,大陸具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産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經濟發展具備強勁的内生動力、韌性、潛力。

财政與經濟密切相關。受益于經濟恢複向好以及2022年基數等因素,2023年财政收入保持恢複性增長,與經濟運作态勢大體一緻。前11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20萬億元,同比增長7.9%,符合預期,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10.84萬億元,同比增長8.7%,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收入分别同比增長8%、6.5%、12.2%、11.9%,31個省份收入普遍實作增長。财政支出進度合理加快,前11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3.85萬億元,同比增長4.9%。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9%,教育支出增長5.7%,農林水支出增長5.8%,科學技術支出增長4.3%,住房保障支出增長8.6%,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總的來說,2023年,在嚴峻複雜形勢下,中國經濟頂住了壓力、穩定了規模、提升了品質,充分印證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形勢判斷和決策部署的正确性預見性,充分證明了黨中央複雜多變局面下駕馭經濟工作的高超智慧和娴熟能力。我們現在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都是前進中的問題、發展中的煩惱,隻要我們在黨的旗幟下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一定能夠繼續爬坡過坎、攻堅克難,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确定性,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

記者: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24年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質增效。請介紹2024年積極财政政策的内涵。

藍佛安:積極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質增效,這是黨中央着眼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對2024年财政政策定下的總基調。

“适度加力”方面,主要是加強财政資源統籌,組合使用專項債、國債以及稅費優惠、财政補助、财政貼息、融資擔保等多種政策工具,适度擴大财政支出規模,促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一是保持适當支出強度,釋放積極信号。除财政自身收入外,2024年安排一定規模的赤字,并從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其他政府預算調入一部分資金,確定财政總的支出規模有所增加,更好發揮拉動國内需求、促進經濟循環的作用,形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支撐。二是合理安排政府投資規模,發揮好帶動放大效應。在保持政府總體杠杆率基本穩定原則下,繼續安排适當規模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強化專項債券資金使用管理,支援地方加大重點領域補短闆力度,着力提高投資效率。三是加大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兜牢基層“三保”底線。2024年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仍然保持一定規模,特别是增加均衡性轉移支付,并向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強化财力薄弱地區的資金保障。四是優化調整稅費政策,提高精準性和針對性。統籌宏觀調控、财政可持續和優化稅制的需要,落實好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重點支援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繼續規範非稅收入管理,堅決防止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

“提質增效”方面,主要是推進财政管理法治化、科學化、标準化、規範化,把同樣的錢花出更大成效,同時加強與其他宏觀政策協同關聯,提升支援高品質發展的效果。一是在落實過緊日子要求上下功夫,可以省的錢都省下來,不該花的錢一分都不亂花,集中财力辦大事。二是在優化财政支出結構上下功夫,既用好有限的增量資金,又下大力氣盤活、調整存量,将使用效果不好的資金騰出來用于保重點,防止支出固化僵化,做到“小錢小氣、大錢大方”。三是在強化績效管理上下功夫,将績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預算管理,完善預算編制有目标、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回報、回報結果有應用的全鍊條機制,強化資訊技術支撐,提高财政資源配置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益。四是在嚴肅财經紀律上下功夫,嚴格執行财經法規和管理制度,堅決查處違法違規行為,使紀律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五是在增強财政可持續性上下功夫,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入開展财政承受能力評估,有效應對風險隐患,確定财政行穩緻遠。六是在強化政策協同發力上下功夫,使财政與貨币、就業、産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保持取向一緻、同頻共振,放大組合效應。

财政部部長藍佛安詳解目前經濟财政形勢!

記者:下一步,聚焦推動高品質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财政政策将如何進一步發力?

藍佛安: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必須把堅持高品質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财政部門完整準确全面把握黨中央決策部署意圖,緊緊圍繞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強化政策支援和資金保障,促進國民經濟循環暢通。

一是支援促消費、擴投資、穩外貿,更好統籌國内國際循環。營造公平競争市場環境,在财政補助、稅費優惠、政府采購等方面對各類經營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圍繞居民消費更新方向,進一步研究鼓勵和引導消費的财稅政策,着力提升消費能力、優化消費環境、培育新型消費。統籌用好專項債券資金、中央預算内投資、車購稅補助地方資金、鐵路建設基金、民航發展基金等,推動重點領域、重大項目建設,引導帶動全社會投資。積極參與國際财經交流合作,發揮好關稅等政策作用,支援建構面向全球的高标準自由貿易區網絡,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

二是調結構、補短闆、強弱項,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加大财政科技投入,進一步調整優化使用方向,向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國家戰略科技任務聚焦。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全力支援打赢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保障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等資金需求。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統籌運用專項資金、政府采購、首台(套)保險補償等政策,支援發展先進制造業叢集,促進傳統産業改造更新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壯大,培育新産業新賽道。深入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完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财政支援政策,落實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支援提升企業競争力。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全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提升鄉村産業、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水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完善有利于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把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程序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健全差異化财稅政策,推動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落地實施,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保持投入力度,圍繞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生态環境保護、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等方面發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三是持續增進民生福祉,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财力可持續基礎之上,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推動提高公共服務水準和可及性均衡性。始終把教育作為國家戰略性投入予以優先保障,多管道增加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支援改善縣域普通高中基本辦學條件,建立基于專業大類的職業教育差異化生均撥款制度,推進高校“雙一流”建設,提升教育服務高品質發展能力。強化就業優先導向,統籌運用稅費減免、社保補貼、貸款貼息等政策,多管道支援企業穩崗擴崗、個人創業就業。繼續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财政補助标準,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推動健全公共衛生體系。進一步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深入實施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支援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加強分層分類社會救助保障。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監管體系,做大做強戰略儲備基金。支援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文物古籍和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支援力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推動群衆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高品質精神文化需求。

來源丨人民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