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淨融資減近6成、近5成企業破發, 港股IPO今年能否迎來拐點?

作者:第一财經

簡化轉主機闆機制、為大量從事研發活動的高增長企業增設的市值、收益、研發測試等相關改革措施……從1月1日開始,港股創業闆IPO已經進入新的階段。港交所公告顯示,其創業闆(GrowthEnterpriseMarket,下稱GEM)上市改革最終方案,已于同日正式生效實行。

跨年前後政策“辭舊迎新”,港交所此前已多有鋪陳。2023年,港交所在交易機制、上市規則、互聯互通方面等方面頻頻出台新政,部分近期已經即将進入落地階段。例如此前市場關注的港股印花稅稅率下調至0.1%,已于2023年11月17日起生效。

在政策密集落地背後,港股市場正處于轉型十字路口。據記者梳理,香港GEM闆最新的上市股票為裕程物流(08489.HK),上市時間為2021年1月13日。這表明,至今長達兩年半的時間裡,香港創業闆未添“新丁”,IPO市場更是整體慘淡。據德勤統計,2023年上半年,港交所的新股上市集資額累計隻有178億港元,排名繼2021年、2022年跌出全球前三之後,進一步下滑至全球第六位。

機構人士認為,經曆2023年寒冬後,2024年港股新拐點或将至。一方面,針對目前市場窘境,港交所近期改革政策舉措頻頻,不少将在2024年正式落地。另一方面,2024年海外利率大機率将下降,目前港股利空因素或将逐漸消失。

“冷場”的港股IPO

作為曾經全球最火熱的市場之一,2023年的港股IPO卻略顯冷寂。

根據Choice資料,以上市日期計算,2023年港股新上市企業為70家,較2022年減少24家。市場的寒意從IPO申請就已初現端倪。德勤資料顯示,2023年,港交所收到約124家公司的上市申請,較2022年的177家同比減少30%。

從融資端來看,2023年港股新上市企業累計募資淨額為377.08億元,較2022年的921.46億元大幅縮水59.1%。德勤預計,港股市場全年整體新股融資總額和融資數量均為過去二十年以來的低位,跌出全球IPO融資前五位置,排名第六位。上證所、深交所、納斯達克及紐交所維持環球新股融資額排行榜前四位置,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上升至第五位。

雪上加霜的是,港股2023年超大型IPO開始“隐身”。根據Choice統計,2023年募集淨額最高的5家新股為珍酒李渡(06979.HK)、藥明合聯(02268.HK)、極兔快遞-W(01519.HK)、瑞浦蘭鈞(00666.HK)、宏信建發(09930.HK),分别募資淨額為49.9億港元、35.3億港元、34.8億港元、20.1億港元、15.2億港元,全部在50億港元以下。而在2022年,中國中免(01880.HK)、天齊锂業(09696.HK)募資淨額均超130億港元,萬物雲(02602.HK)、零跑汽車(09863.HK)等4家企業募資淨額也在50億港元以上。這相當于,港股2023年前五大IPO募集淨額總計隻有155億港元,僅為2022年前五大IPO募集淨額總量的三成。

同時,港股IPO來源單一,較為缺乏海外增量。據港交所資料,2023年前11個月,港股新股超九成都是來自内地企業。德勤在一份報告中認為,由于沒有海外公司前來上市,導緻内地企業在港股新股數量及融資總額中的占比繼續上升。

IPO降溫之餘,港股私有化退市開始呈現升溫态勢。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23年以來,至少有18家港股上市公司決定退市,包括IMAX中國(01970.HK)、達利食品(03799.HK)、雅士利等。多數提出私有化的上市公司都提到,股價遠低于公司價值。如達利食品就在公告中稱,由于股價低迷,達利食品已喪失維持上市地位的優勢,股權融資能力有限;且一直在相對較低的價格區間交易,成交量有限。

一進一出之下,記者注意到2023年港股上市公司數量并未有顯著增長。港交所資料顯示,2023年12月,上市公司數量為2603家,僅比2022年12月多出6家。

高破發、低估值

IPO市場熱度消退之餘,IPO“高破發”亦成為常态。

根據Choice統計,2023年,港股約有40%的新股IPO是以最低價發行,僅有不到10%是以最高價發行。但即便如此,港股IPO破發率(首日收市價低于發行價)仍居高不下。

2023年上市的70家港股公司中,有36家企業首日破發,占比約為51%。

而拉長時間來看,不少新股上市後出現大幅下跌。以珍酒李渡為例,該股上市發行價為10.82港元,現為9.03港元,跌去約17%。

“高破發與投資者打新的熱情變化息息相關。”一名業内人士指出,一方面高破發使投資者打新熱情變弱,參與積極性受限。另一方面,投資者心态變化,市場打新氛圍冷淡,新股價格難撐,更容易出現股價破發。

事實上,投資者“打新”熱情确有降溫迹象。第三方機構LiveReport資料顯示,2023年度港股IPO共獲39.79萬人次認購,較2022年同期52.42萬人次下滑24.08%。其中認購人數最少的十月稻田,僅有1154人認購。

“高破發”背後,港股流動性差、估值低難題正在凸顯。2023年港股估值持續走低。Choice資料顯示,2023年恒生指數年内下跌15.1%,恒生指數年線收出四連陰。截至發稿,恒生指數為16646點,自2021年的最高點31183點累計下跌超40%。在恒生成份股中,李甯、碧桂園服務、美團、中升控股、藥明生物、京東集團、信義光能、新奧能源、龍湖集團和京東健康年内跌幅在45%以上。

淨融資減近6成、近5成企業破發, 港股IPO今年能否迎來拐點?

圖檔來源:國信證券研究所

港股整體流動性也不斷萎縮。根據港交所資料,2023年前7個月,港股平均日成交金額僅為1136億港元,與2021年的1667億港元的日均成交相比,下跌了31.8%。與A股3000億~5000億元人民币、納斯達克約5000億美元的日成交量相比,港股成交顯得更為低迷。

“去年很多中小型IPO是中斷的,港股現在中小市值公司跌得太快,二級市場的價格可能比IPO價格還要便宜。”一名華南券商人士對記者表示,以目前港股市場流動性來看,中小型IPO即便上市募資也困難。

轉型十字路口

港股正站在破舊、立新的十字路口上。2023年,香港資本市場政策規劃、落地的頻率正在進一步加快。

從上市規則上看,2023年3月,港交所推出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機制,并在《主機闆上市規則》中新增一個章節18C章,允許無收入、無盈利的科技企業來港上市。普華永道在研報中預計,今年将有3~5家特專科技新股挂牌,集資平均超過10億港元。

在2023年,已有企業通過該機制上市。公開資料顯示,BlackSesameInternationalHoldingLimited(黑芝麻智能)此前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以18C規則謀港股上市成功。

而飽受争議的香港GEM闆也迎來新變革。2023年9月26日,港交所刊發咨詢檔案,就GEM上市改革征詢市場意見,拟引入“簡化轉闆機制”,1月1日該機制已正式實施。

從流動性優化上看,2023年11月17日,香港股票印花稅的稅率從0.13%下調至0.1%。而在2023年12月19日,香港特别行政區财經事務及庫存局局長許正宇公布“新資本入境計劃”,合資格申請人需在提出申請前的兩年内在香港投資3000萬(或以上)港元,可入境香港,旨在吸引更多資金落戶香港。

從互聯互通來看,2023年6月19日,港交所正式上線“港币-人民币雙櫃台模式”,為發行人和投資者提供港元和人民币計價股票的選擇。2023年10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将全力推動将人民币櫃台納入港股通,促進香港股票人民币計價交易。此外,還有諸多優化措施,例如推出北向互換通、在滬深股通新增1000多隻标的股票等。

此外,港交所高層換血在即。港交所去年12月15日披露,董事會任命陳翊庭為下一任集團行政總裁,自2024年5月24日起生效,任期三年至2027年5月23日。此外,港交所集團副行政總裁、聯席營運總監将由姚嘉仁、劉碧茵擔任。新高管團隊均在港交所有多年任職經曆,有業内觀點認為,新高管團隊任職後或将進一步深化改革。

2024年将迎來拐點?

展望2024年,目前不少機構人士認為拐點時刻已至。

“随着政策刺激的加碼,以及海外确定性的利率下行,港股的基本面已經在複蘇的路上。”國信證券海外政策研究首席分析師王學恒預計2024年恒指運作在16000~23000點之間。

海外利率不斷走高,被認為是港股資金出走、流動性缺乏的關鍵原因,而近期海外利率反轉時刻将至。2023年12月14日,美聯儲釋出2023年12月FOMC會議(美聯儲議息會議)聲明,再次宣布暫停加息。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會後新聞釋出會上的講話也更偏向“鴿派”,稱降息已開始進入視野,決策者正在思考、讨論何時降息合适。據國信證券研報預測,美聯儲在2024年第二季度将開始降息并停止縮表。

“無風險利率中樞有望随着美聯儲加息周期漸止而波動回落,全球資金逐漸開啟降息交易。”平安證券首席政策分析師魏偉認為,目前港股的流動性拐點已至。此外,風險偏好有望随着中美關系新進展而邊際改善。2023年11月中美兩國元首會晤并達成多項共識進一步打開更多可能性。

港股未來投資機會在哪?王學恒指出,大消費已經有不錯的成本效益。目前已有部分大消費的公司落入高股息名單中,這說明闆塊的悲觀情緒已經到了谷底,可以按照業績上修情況開始布局。此外,他還推薦恒生科技、高技術制造業、創新藥行業等領域。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政策分析師王超認為,2024年,港股市場或因國際地緣政治沖突緩解、中美關系改善,以及對美聯儲可能降息的預期升溫而迎來機遇。随着美聯儲結束加息并啟動降息,外資可能回流,尤其有望促使前期外流較大的行業(如資訊科技、金融、非必需消費、地産建築、醫療保健等)整體上漲。

(實習生鄒政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