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大常村被日軍重重包圍,形勢萬分危急。常大娘在這緊要關頭,心裡默默地想着如何将蕭華司令員安全轉移。當目光落在院中的棗堆時,她瞬間有了主意。
“蕭司令,快!跟我來!”常大娘迅速而小聲地對蕭華說,引領他來到棗堆旁。蕭華也明白情況緊急,沒有多言,迅速鑽進了棗堆裡。
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出乎了常大娘的預料。
不久,日軍沖入院子。常大娘的心跳加速,她努力讓自己保持冷靜,裝作若無其事地在院子裡忙碌。
“喂!這裡有什麼好吃的嗎?”一個日軍士兵突然走過來,用刺刀挑起了一個棗子。他嘗了一口後,眼睛一亮,“嗯!這棗子不錯!”
常大娘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兒。她急忙走上前去,堆起笑臉說:“太君,不過,它們都已經被預定了,是要送到城裡去的。”
“送到城裡?哼!我們現在就要拉走!”日軍士兵蠻橫地說。
危急關頭,常大娘将蕭華司令藏于棗堆後,又怎樣機智地引開日軍?她的道地不僅成為八路軍的避難所,還救治了無數受傷戰士。這位被譽為“民族脊梁”的英雄,究竟經曆了怎樣的生死考驗?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英雄的世界,感受她的智慧與勇氣。
1938年冬季,山東樂陵已被日寇占領數月,寒風如刀割般刺骨。在這艱難的時刻,村民們生活在敵人的鐵蹄之下,每日都在為生存而掙紮。
蕭華司令為了建立穩固的抗日根據地,頻繁地派遣人員到此地開展活動。而在這群英勇的抗日戰士背後,有一位默默付出的老者——常大娘。
常大娘本名劉相會,四方臉龐,一雙粗糙的大手見證了歲月的辛勞。他裹着小腳,穿着傳統的大襟襖,手中的旱煙袋常年伴随着他。盡管他并不識字,卻十分明事理、有主見。
常大娘出身于一個貧困的家庭,9歲那年就被迫成為了村裡一個啞巴老頭的童養媳。盡管命運對她如此不公,但她從未抱怨過。幸運的是,她的丈夫是個啞巴,卻對她關懷備至。
如今,常大娘已經是六個孩子的母親,生活的重擔壓得她喘不過氣來。然而,即便是在這樣困苦的環境下,她依然堅定地支援着抗日事業。
每次八路軍戰士們來到村裡,常大娘總是熱情地張羅着:“來來來,快進家裡來暖和暖和,我給你們做些好吃的!”
戰士們對這位慈祥熱情的老人家充滿了敬意,他們知道,常大娘不僅待他們如家人,更是他們的堅實後盾。
有一天,蕭華司令員與他的戰友們正在常大娘家中秘密商議事務。常大娘則忙着為他們準備一些簡單的吃食,她一邊忙碌一邊說道:“你們辛苦了,先吃點墊墊肚子,等會我再給你們做頓好的。”
然而,會議尚未結束,外面突然傳來了嘈雜的聲音。村裡的居民急忙向蕭華報信:“司令員,快躲起來!日本兵來了!”
蕭華的戰友們立刻四散而去,但蕭華卻未能及時撤離。在這危急時刻,常大娘急中生智,她迅速引導肖蕭華:“快,跟我來!”她帶着蕭華躲進院子裡的棗子堆中,小心翼翼地用棗子将他完全遮蓋住。
蕭華剛想說些什麼,常大娘卻立刻将一根手指輕輕放在嘴唇上:“噓——别出聲!”她的眼神堅定而果斷,仿佛在告訴蕭華:“相信我,我們一定能度過這個難關。”
不久之後,日本兵粗暴地闖入了常大娘家。他們的目标明确——搜尋八路軍的行蹤。常大娘站在門口,盡力裝出一副驚慌失措的模樣:“太君,你們這是幹什麼?我家裡可沒有八路軍啊!”
日本軍官冷漠地質問道:“我們聽說有八路軍躲在這裡,你看見他們去哪了嗎?”
常大娘連忙否認:“沒有!真的沒有!我一個老太婆怎麼可能和八路軍有聯系呢?”她的語氣中充滿了恐懼和無奈,仿佛已經被日本兵吓破了膽。
日本兵開始在屋内四處翻找,但一無所獲。
就在他們搜查結束後,一名日本兵瞥見了院子裡的棗子,它們又紅又大,這名日軍瞬間流了口水。二話不說,他用刺刀挑起一顆,便美滋滋地吃了起來。
“這些棗子看上去很美味。”他貪婪地說着走向棗子堆。于是,後面便發生了開頭講述的那一幕。
緊急時刻,眼尖的常大娘看到兒子正要從院子外進來,她心中一動,立刻向兒子遞了個眼色。兒子會意地點點頭,同時也看到了院子中的日軍士兵,他領會到了母親的想法。
常大娘趁機走上前,對日軍士兵說道:“太君,你們遠道而來,一定餓了吧?我這就去給你們準備些吃的。”說着,她轉身向廚房走去。
走進廚房後,常大娘故意将鍋重重地摔在地上,發出“咣當”一聲巨響。緊接着,她又大喊一聲:“哎呀,怎麼回事?”這一喊,成功地将日軍的注意力吸引了過來。
就在這時,窗外突然傳來“哐當”一聲響,常大娘家的窗戶被人從外面砸破!常大娘趁機喊道:“有賊!快抓賊啊!”她一邊喊着,一邊向日軍士兵示意窗戶的方向。
日軍士兵聽到喊聲,立刻朝窗戶看去,隻見一個身影正飛快地逃向棗樹林。他們誤以為那就是他們要追捕的八路軍士兵,于是紛紛拔出槍來,急匆匆地向棗樹林追去。
看着日軍士兵遠去的背影,常大娘終于松了一口氣。
等到日本兵遠去的腳步聲徹底消失,蕭華才敢從棗子堆裡探出頭來。他小心翼翼地環顧四周,确認安全後才敢完全鑽出。常大娘趕緊迎上前去,幫他拍去身上的棗葉和塵土。
“大娘,這次多虧了你。”蕭華感激地說,“不過我還是很擔心你兒子的安全。”
常大娘笑了笑,眼神中透露出一絲堅定:“司令員,你放心。我兒子他機靈着呢,而且他對這片林子熟悉得跟自家後院一樣。那些小鬼子抓不到他的。”說着,她還輕輕握了握拳,像是給自己兒子加把勁。
經曆過這次危機後,常大娘深知蕭華他們在此開會的風險極大。她決定親自出馬,為八路軍戰士們提供一個更加安全的開會場所。
“司令員,我想在院子裡挖條道地。”常大娘向蕭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這樣你們開會的時候就不用提心吊膽了。”
蕭華聽後大為感動:“大娘,你這可是為了我們冒着生命危險啊!”
“司令員,你這話就見外了。”常大娘擺擺手,“咱們都是一家人,我做這些都是應該的。”
說幹就幹,常大娘立刻開始動手挖掘道地。她的雙手被磨得滿是水泡和血痕,但她卻從不曾抱怨過半句。每當有人勸她休息一會時,她總是笑着說:“沒事兒,我這把老骨頭還硬朗着呢!”
終于,在常大娘的堅持和努力下,道地順利完工了。這條道地不僅長度足夠長(60米)、高度和寬度也适中、而且出口隐蔽、十分安全。蕭華他們有了這條道地後、開會時再也不用擔心被日本兵突襲了。
“大娘、你真是我們的救命恩人啊!”蕭華激動地握住常大娘的手說道,“這條道地不僅救了我們的命、還讓我們有了與敵人周旋的底氣!”
“司令員、你說這話就見外了。”常大娘笑着抽回自己的手,“你們打鬼子是為了咱們老百姓、我做這點事情算不得什麼。”
她雖然嘴上這麼說、但臉上卻露出了自豪和欣慰的笑容。她知道、自己為八路軍戰士們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此後,常大娘的道地還承擔起了另一項重要任務——救治受傷的戰士。她不顧個人安危,日複一日地在道地中忙碌着,為受傷的戰士們送去熱騰騰的飯菜,細心地為他們換藥包紮。
在那段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裡,常大娘以她的善良和勇敢,先後拯救了六十餘位抗日志士的生命。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诠釋了什麼叫做“民族的脊梁”。
抗戰勝利後,為了表彰常大娘的卓越貢獻和崇高精神,當地政府特意制作了一面錦旗上書:“向在八年抗戰中立下不朽功勳的革命媽媽常大娘緻敬”。
這面錦旗不僅是對她個人的嘉獎,更是對所有為抗戰勝利付出過努力和犧牲的人們的崇高敬意。
在那之後,常大娘的名字在樂陵縣傳頌開來,她的事迹甚至傳到了毛 主席的耳中。主 席對她贊不絕口,稱她為“大愛為國,革命母親”。
作為樂陵縣第一至三屆人大代表,常大娘曾出席過山東省優撫代表大會。
在常大娘的晚年,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讓她倍感驕傲——在1970年10月,她79歲那年,終于加入了中國共産黨。當她得知這個消息時,激動得拍着巴掌,高興地說道:“俺也是共産黨員了!”
然而,歲月無情,1974年11月27日,常大娘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享年83歲。
如今,在山東省博物館中,常大娘的英雄事迹仍舊在展覽中熠熠生輝。
常大娘的一生是平凡而偉大的。她用自己的行動诠釋了什麼是真正的愛國精神和革命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