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學“色香味”,離不開作家身心“在場”

文學“色香味”,離不開作家身心“在場”

“ 報告文學是行走者的文學,也是一種特别需要作家身心在場的寫作,作家何建明以不一樣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成就了不一樣作品。其報告文學作品客觀真實地書寫對象,融入他的所思所想所感,論議精深,常伴激情。”日前,“文學色香味”——何建明新作讀者見面會在上海書城福州路店舉行,評論家、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丁曉原評價,這是一種有“我”的風格型寫作,并成為時代和曆史叙事的一部分。

何建明近年創作出版的新作《煉獄:1938-1946息烽集中營》《我心飛揚》《茅台——光榮與夢想》《石榴花開》《紅牆警衛》(珍藏版)齊亮相。

文學“色香味”,離不開作家身心“在場”

從1978年創作第一部長篇報告文學開始到2023年的40多年間,作家何建明創作了超60部報告文學作品。三獲魯迅文學獎、六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也作家裡唯一全國勞動模範。

《煉獄》是何建明“紅色”題材系列寫作的有機延展,正如作者所說,“息烽集中營内的共産黨人的對敵鬥争經驗和事迹,就是鑄造後來的紅岩精神的前奏或源頭。”閱讀這樣的作品,在心生敬仰緬懷革命先烈深情的同時,精神也受到深刻洗禮。

《石榴花開》是一部“新疆民族團結紀事”,通過一系列故事采寫,傳遞非虛構文學的新表達。《我心飛揚:“華虹520精神”紀事》關聯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時代主題,深度叙寫大陸晶片産業發展戰略等。

何建明如是解析作品中“色香味”——“色”,是“石榴花開”,是革命者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煉獄”精神,更是作家的價值觀,心在何處,筆就在何處,作家必須要堅持本色。“香”,可以是飄香世界的茅台酒味道,是晶片發展路灑下的汗水,更是中國發展曆程中,人民生活越來越好的“香”。這是作家要傾力展現探尋的偉大命題。“味”,是文學的味道,沒有味道的文學是不成立的,作家要通過作品,捕捉時代跳動的脈搏,傳遞中國人民不斷開創美好生活的時代資訊。

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亞麗、遼甯人民出版社副社長艾明秋、上海文學出版社原創文學出版中心副主任江晔分别緻辭。來自上海大學的新疆籍同學表演民族特色舞蹈。江晔談到,何建明的創作在承續站位高遠的國家叙事基礎上,兼顧作品的細節和溫度,常采用第三人稱全知視角叙述“大事件”,但也注重主題叙述之下的個人情感。“采訪、對談、考察、田野調查是他的方式,他的身影常常出現在祖國各地的大好河山。”

文學“色香味”,離不開作家身心“在場”

同一天,何建明攜《煉獄》亮相上海朵雲書院·旗艦店與讀者分享創作理念。2023年末,紅色革命曆史題材紀實作品《煉獄》由作家出版社和貴州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作品通過獨家史料、曆史細節、幸存革命者采訪等多元度,生動描繪了關押在息烽集中營的韓子棟、黃顯聲、羅世文、許曉軒、張露萍、“小蘿蔔頭”等革命者的人物群像,展現了堅持初心、積極抗争、永不叛黨的共産黨員形象,深情歌頌了他們敢于鬥争、巧于鬥争,堅持信仰、絕對忠誠的“煉獄精神”。

張亞麗介紹,在《煉獄》一書中,還原了當時的曆史氛圍,塑造了諸多血肉豐滿、英勇偉大的革命者形象,儲存了珍貴的曆史資料書。貴陽日報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曉敏講述了息烽集中營革命曆史。它與重慶白公館、江西上饒集中營同為抗戰期間國民黨設立的三大集中營。作品複原了共産黨員的非凡忠誠,讓更多讀者了解紅色革命史與英雄故事。

文學“色香味”,離不開作家身心“在場”

何建明先後四次去往貴陽采風調研,采訪革命幸存者,與相關專家座談,“将這些曆史和烈士故事記錄下來,是身為作家的使命和責任,也是一種榮光。”他說。

該書責任編輯田小爽透露,當把《煉獄》放在張露萍曾被關押過的牢房,放在小蘿蔔頭曾睡過的草席上,放在審訊室的刑具上,那種震撼和痛心,是無需多言就會淚流滿面的。“希望更多青年讀者閱讀後了解這段曆史,帶上這部《煉獄》到息烽集中營,進行沉浸式紅色文化之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