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時候,比起品牌,關系或許可以帶來更直接的信任感,是以企業需要思考如何與使用者建立一種關系,進而實作更快速地成交。這篇文章裡圍繞強關系和弱關系,總結了10條政策和建議,一起來看。
關系有時可以帶來比品牌更直接、更強烈的信任感。換言之,信任就是交易的關鍵。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種情況。我想要去看中醫,但由于沒有深入了解過這個領域,是以我并不清楚哪個醫院或哪個醫生才是最好的,同時還擔心會遭受欺詐。
于是,我想起了兩位朋友——一位曾經是我的學員,她正在從事醫療健康領域的工作。另一位則是老朋友,他曾經向我推薦過一個中醫。
學員推薦了一位老中醫,是在方回春堂坐診的名醫。在學員和品牌的雙重影響下,我毫不猶豫地預約了他。
另外,我也搜了老朋友推薦的中醫,是一家完全不知名的中醫館,之前從來沒聽過啊。但是源于對老朋友推薦的信任,我也很快預約下單了。
這就是我作為消費者,是如何在兩個中醫館中,從确認需求到做出決策,直到完成交易的全過程。
其中,推動我做出決策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人脈“關系”,也就是我的學員和朋友。他們幫我建立了與這兩家中醫館之間的聯系,産生了關系,這種關系就是信任。
今天,我們在選擇品牌A,還是品牌B時,往往會誤以為我們是在受品牌的影響。
而實際上,我們無形之中受到更多的是”關系影響”,他們誰跟我更近。這裡的“近”其實就是“我”對他們的一種綜合評估,多是感性成分。
是以與其跟使用者建立品牌,不如說與使用者建立一種關系更為重要。如果想要實作更快速地成交,那麼“關系”就變得尤為重要。
是以,優秀的企業應重視與使用者之間的關系,比如說,使用者的好友推薦、親戚剛好在這裡工作,自己客戶在跟他們合作等等,這都是影響使用者決策的關系,在建立三度關系。
“在理性的消費中,其實都帶有感性成分” 。
在這個觀念之下,關系即信任,有了關系,就有了信任,品牌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無形之中就通過關系的親疏遠近來做出消費決策。
比如,周圍新開了一家沒聽過的餐廳,雖然在大衆點評上查不到他們的資訊,但是如果您的同僚告訴您。他上周去那裡吃過兩次,覺得菜品和服務都不錯,那麼您可能在下班後就會去試一試。
再比如,公司樓下開了一個面包店,突然有天,閨蜜跟你說,那是她的一個好朋友開的,口味很不錯,推薦你去嘗一嘗。很可能下次,你就不去經常光顧的連鎖品牌買面包了。
今天,多數企業都面臨着一個挑戰,建構品牌很難,需要的時間久,投入的成本高。相較之下,跟使用者建立關系就更為容易,見效快,成本低。
那麼,一家企業應如何才能夠和使用者建立關系呢?這裡我幫你總結了10條政策和建議,分别圍繞強關系和弱關系進行。
強關系可以引發行為,推動交易;弱關系則有助于傳播資訊,增加曝光。
容易建立“弱關系”的政策如下:
- 企業通過在各類公域平台上如小紅書、微網誌、知乎、抖音等“播種”資訊,吸引和維護潛在客戶。
- 通過自媒體部落客或達人在公域平台上“播種”資訊,進一步擴大産品或服務的影響力。
- 通過關鍵意見領袖(KOL)在公域和私域平台上“播種”資訊,為企業增加曝光度。
- 在大衆點評,美團,餓了麼等第三方口碑平台上釋出資訊,并積極管理評價,以提高公衆對企業的認識和信任。
雖然消費者從弱關系走向交易需要邁過更大的距離,但是不管是強關系還是弱關系,企業都應該去努力去建立,因為有關系總比沒關系強。
而對于建立“強關系”,我提議企業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 建立私域流量池:将使用者引入私域流量池,并進行有計劃、有規律的營運。
- 建構會員體系:通過“會員身份”為使用者帶來歸屬感和認同感,進而加強使用者和企業之間的聯系。
- 舉辦線下活動:通過讓使用者親身參與的方式讓使用者體驗企業的産品和服務,如舉辦快閃活動,異業聯盟活動。
- 利用員工口碑:讓員工成為企業的忠誠粉絲,讓他們喜歡并認同企業,這樣他們身邊的人就能通過員工與企業建立強關系。
- 利用合作夥伴口碑:赢得合作夥伴的認可和喜歡,讓使用者通過他們的推薦與企業建立強關系。
- 利用使用者口碑:真正做到讓使用者滿意,認同并喜歡企業,提高使用者的滿意度,通過些方法将會影響更多的使用者,擴大口碑推廣。
“品牌能讓人記住你,但隻有關系才能讓人信任你。”
當下,面對激烈競争,增長困難。我們應該重新看待與消費者的關系,将聽衆提升為參與者,賦予他們更大的參與度。
挖掘有直接影響力的“關系”,并通過我們的産品和服務品質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和信任度,以此超越品牌,實作經營業績的提升。
專欄作家
晏濤三壽;微信公衆号:晏濤三壽;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數字化營銷專家,私域流量與超級使用者增長方法論首創者。著有《超級使用者增長》、《微網誌與微信營銷實戰兵法》等。
本文原創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