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5斤豬肉把我媽送上熱搜”:父母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作者:破局者Breaker

#頭條創作挑戰賽#

“15斤豬肉把我媽送上熱搜”:父母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最近,網上刷到一則文章,看完讓人好窒息。

“15斤豬肉把我媽送上熱搜”:父母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向下滑動檢視全文

發帖人是一位女兒,在文章裡講訴了自己的奇葩母親。

女兒在外地工作,母親打電話說要去看望她。

聽說母親要來,女兒很開心,也很歡迎她。

母親接着問:

“要不要從家裡帶點豬肉過去。”

女兒立即表示“不用”,自己那邊有很多賣豬肉的店,想吃豬肉随時都可以買到。

第二天,媽媽又提了一次,說女兒那邊的豬肉很貴,她從家附近的菜市場買了10斤豬肉,已經凍冰箱了。

女兒再次明确表示不需要,自己的工資吃得起豬肉,即使50元一斤也吃得起。

母親當時應允了女兒。

可當母親臨行收拾行李時,又順嘴問了一句:

“這個豬肉放在行李箱裡會不會超重。”

女兒再一次表達了強烈反對:

“你千萬不要帶,這麼長的飛行時間,你過來以後,肉會壞掉的。

母親又一次答應了。

然而,等到母親托運完行李後,給女兒打了電話:

“一切順利!行李沒超重,我帶了15斤豬肉都沒有超重。”

女兒聽完母親還是不顧她的反複勸說,最後還是執意把豬肉千裡迢迢帶給她的那一刻,氣得眼前一黑:

“感覺有什麼東西在我腦子裡炸開了,很窒息,很痛苦地想要去死。”

因為她人生二十多年,一直都是這樣過來的。

“15斤豬肉把我媽送上熱搜”:父母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說:

“未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亡。它們隻是被活埋,并将在未來以更加醜陋的方式湧現。”

十幾年的情緒擠壓,在這一刻突然全部噴湧出來。

女孩繼續在文章中道出了由來:

母親已經不止一次地以“為你好”的方式,将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女兒,從來不管女兒是否願意,是否接受。

小時候,媽媽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

“我為了你把工作從省城調到縣裡,你必須考到全班第一,否則你就是對不起我。”

在媽媽的帶領下,周圍人也經常這麼說。

她不想讓媽媽犧牲自己的前途,也不想考全班第一。

但這不是她能決定的。

小小的她就背上媽媽為她犧牲的負累,内心的壓力非常大。

“15斤豬肉把我媽送上熱搜”:父母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到了中學,媽媽沒問過她的意願,沒經過她的同意,一口氣給她報了10個補習班,花了很多錢。

而每次交費的時候媽媽就會罵她:

“你真費錢。”

并且抱怨自己舍不得買衣服,就是為了給女兒報補習班。

但是女孩一點也不想上補習班,因為無止境地補習,她完全沒有一點自己的時間,以緻于她的學生時代沒有睡過一次好覺。

她更不想花媽媽的錢,讓她覺得媽媽的不開心是因為她導緻的。

還有一次,女兒跟母親說想吃素包子,她答應了。

等到放學回到家,屜子裡已經蒸好了包子,她拿起包子咬開,滿嘴的腥膻,她大叫一聲然後吐了。

詢問過後,才知道包子餡是從外婆家裡拿來的“僵屍肉”。

她質問媽媽為什麼不是素餡包子。

媽媽說:“我是為你好,你在長身體,應該多吃肉。”

這樣的肉包子有沒有營養先不說。

從頭到尾,母親從來都沒有真正聽過女兒說什麼。

也從沒關心過女兒是否愛吃肉。

“15斤豬肉把我媽送上熱搜”:父母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女兒想吃番茄打鹵面,母親非要澆一勺牛肉湯進去,母親笑着問她好吃嗎,女兒隻覺得惡心;

母親自作主張地給女兒寄牛肉,女兒明确表示不要之後,還是收到了母親寄的幾十斤僵屍肉,女兒隻能拖着它們扔進了垃圾桶。

在這場母女關系裡,母親總是以“為你好”的理由,沉浸在自我付出的感動中,并強迫女兒接受。

全然不顧自己自以為是的愛,女兒是否需要,以及給女兒到底帶來了多少痛苦。

最讓人無法忍受的是,他們還會用這些給孩子帶來傷害的付出來綁架孩子:

我為你付出那麼多,你就這麼回報我嗎。

未曾想,這隻是“自我感動式”父母的二次暴擊。

“15斤豬肉把我媽送上熱搜”:父母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可能很多父母也感到委屈。

他們覺得自己明明是出于好意,即使無功但也無過吧,怎會引起孩子如此強烈的不滿。

事實上,孩子的不滿程度往往取決于内心意志受傷害的程度。

比如文章裡的這位女孩。

她不喜歡吃僵屍肉,但是小時候媽媽每每強迫她吃下去。

僵屍肉的葷腥夾雜着被迫吃肉的痛苦一并吞下去,内心裡“反叛的自我”便是在這個時候紮根、發芽、生長起來。

父母的第二個理由是:

這麼做,都是為孩子好。

的确,很多時候這都一個令人無法辯駁的正當理由。

可是,“無法辯駁”并不一定就是對的。

“15斤豬肉把我媽送上熱搜”:父母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部落客@遊識猷 講過一個故事。

她有一個家長群,群裡有位媽媽,給家裡安裝了一個攝像頭。

友善随時監控一年級女兒的行為。

即使不在家,她也會通過攝像頭冷不丁地對着攝像頭喊話:

“坐直一點”

“你在看什麼書啊。”

“怎麼又在看卡通片。”

父母有非常正當的理由:

孩子自控力差,就是得管着,這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孩子的内心卻是痛苦的。

看過這樣一個采訪。

有人問一個小孩:“你覺得家裡最舒服的地方是哪裡?”

大人以為小孩會回答電視機旁,或是遊戲區。

小孩回答:“衛生間的馬桶上。因為那裡爸爸媽媽看不到我。”

在媽媽的認知裡,有了攝像頭,才能更友善地監督孩子。

但在孩子的世界裡,攝像頭讓自己毫無隐私,壓力倍增,沒有快樂可言。

中國式父母的“為你好”,往往隻是一場愛的表演。打着愛的旗号,做着傷害孩子的事情而不自知。

以“愛”之名,綁縛孩子,孩子卻有苦說不出。

感動了自己,感動不了孩子。

複旦大學陳果教授曾說:

“有個完美的理由,叫做‘我是為你好’。你應該這樣做,你應該那樣做,為什麼呢?因為‘我是為你好’。

但‘我是為你好’這件事是由我說了算。

你到底是不是更好了,是你說了算。”

不問孩子是否需要,單方面地“為你好”,這不是真正的為了孩子好。

而是為了滿足父母自己的欲望,孩子,隻是參與“自我表演”的道具。

“15斤豬肉把我媽送上熱搜”:父母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這樣畸形的情感聯結,往往并不能養出感恩的孩子,甚至還會将孩子越推越遠。

電視劇《最好的我們》裡,便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主人公餘淮的媽媽,總是熱衷以一個犧牲者出現。

“15斤豬肉把我媽送上熱搜”:父母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每次餘淮犯錯,她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

“我成天照顧你爺爺奶奶,你爸一個人在非洲工作掙錢,你看我這衣服,都穿了幾年了?

你以為我不想穿新衣服啊,我們都是為了你。”

媽媽的話,無疑給餘淮帶來了無形的壓力。

盡管餘淮已經盡力活得陽光、開朗,每次一到重要的考試,原本是學霸的餘淮,就會發揮失常。

考試的失利,讓他更加愧對父母的犧牲,覺得對不起父母,認為自己無能,陷入自責内疚的情緒之中。

有一天,餘淮終于壓抑不住内心的痛苦,朝母親大發了脾氣,母子之間的嫌隙也終于擺到了明面。

有人說,東亞式父母,是世界上最辛苦的人。

他們慣用自己的犧牲和付出,讓自己的孩子内疚,在道德與情感的制高點上,達成控制孩子的目的;

而東亞式小孩,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

父母并沒有經過他們的同意,就讓他們背上沉重的情感負擔,從小到大,負重前行,疲憊不已。

對于很多人來說,這是上一輩父母的親情叙事。

好在很多新一代父母,因為吃過老一輩教育的苦,于是拒絕将這種教育模式遺傳下去。

在新的教育模式裡,解放了自己,也解放了孩子。

看過這樣一個短視訊,印象頗深。

“15斤豬肉把我媽送上熱搜”:父母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有位90後寶媽帶孩子吃芒果。

視訊中,寶媽先給兒子削了一個芒果,兒子雙手接過去之後,一臉滿足地啃了起來。

下一秒,媽媽拿出一個削好的巨型芒果。

配文:

“如果我還是18歲,肯定會毫不猶豫吃掉這個(小)芒果,

現在我是媽媽了,肯定要吃大的。”

真好!

新一代父母,不僅會愛孩子,更會愛自己。

他們不會用自己的犧牲“綁架”孩子,也不會表演孩子根本不需要的東西,他們的愛沒有付出感,也不用交換。

對孩子好,僅僅是因為愛孩子,沒有參雜任何自己的欲望。

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中,孩子才能内心無礙,輕松長大。

“15斤豬肉把我媽送上熱搜”:父母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值得一提的是:

我們指出上一輩父母教育的問題,并不是為了責難我們的父母。

父母亦有他們的局限之處。

在我們的文化傳統裡,父母生養孩子,就是摻雜很多私人的欲望。

孩子的人生,原本就承載諸多父母的期待。

為了防止孩子逃脫應盡的責任,父母們很早就開始對孩子植入“父母犧牲”“養兒防老”的概念。

一代一代人,長久地被這種意識熏陶、渲染。

正如女生在文章裡所言:外婆也是那樣對待媽媽的。

是以,媽媽也會這樣對待她。

可是,媽媽沒有反抗,不代表女兒就不會痛苦。

當我們讨論父母的教育問題,是為了正視上一輩教育的弊端,反思造成痛苦的真正原因,并且在我們這裡終結這種痛苦。

我們這一代人,終于不用捆綁孩子的人生,來為自己的未來上保險。

愛孩子,不再是為了某種功利的目的。

而是發自内心的尊重、愛護。

不把過多的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把孩子的人生交換到他們手裡。

如此減負的親子關系,相信每個人都會輕松。

點個【關注】,有一種給孩子的疼愛,是手放開。

在你的成長生涯裡,有沒有遭遇過“自我感動式”教育,歡迎在留言區跟大家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