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大才女24歲病逝,遺體葬于八寶山公墓,撒貝甯出席緻悼詞

前言

24歲的北大才女,曾閃耀于知識的殿堂,如今卻在年輕的時光中病逝。她的遺體沉睡于八寶山公墓,撒貝甯的出席更為這場悼念披上一層意味深長的神秘面紗。誰是她,留下了怎樣的故事和遺憾?

北大才女24歲病逝,遺體葬于八寶山公墓,撒貝甯出席緻悼詞

掙紮求學,兩度退學重返校園

1979年的一個寒冷冬日,張培祥出生在湖南一個偏僻貧困的小山村。她的父親是一名普通農民,患有難治的疾病,身體每況愈下。母親則在小時候因感染脊髓灰質炎,雙手殘疾,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這個四口之家靠着一小片荒蕪的山坡地種水稻和一些蔬菜維持渺茫的生計。

張培祥從很小的時候就承擔起了勞動的重任,放牛、種地,都是她日複一日的工作。同時,她也表現出驚人的學習天賦。村裡的老師都誇獎她聰慧過人,是個可造之材。然而好景不長,10歲那年,一個弟弟的降生讓這個家庭雪上加霜。他們已經無法負擔培祥的學費,隻能選擇讓她辍學。

北大才女24歲病逝,遺體葬于八寶山公墓,撒貝甯出席緻悼詞

這對一個渴望知識、憧憬美好未來的女孩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她問自己,我的夢想,就此破滅嗎?然而,姑姑的幫助讓她重新看到了希望。姑姑承擔起了她全部的學費,讓她重新回到學校讀書。在姑姑身上,她看到了奮鬥的意義。每當考試名列前茅時,她都會雀躍不已——我又向夢想更進一步了。

好景不長,兩年之後,姑姑家境惡化,也無法再負擔培祥的學業。她再次面臨退學的窘境。父親勸她去學一門手藝,母親默默擦淚。留在這個破敗的村莊,她的人生沒有一線希望。可她依然深愛着父母,成為他們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掙紮着,是離開,還是留下?

這時,國小老師得知情況,特地找到她,試圖挽留。培祥眼神渙散,已經做好了和書本訣别的準備。可老師說:“孩子,我了解你家的情況。但是我看過太多像你這樣的孩子,被生活打敗,一蹶不振。你不一樣,你有着獨特的精神和才華。放棄了學業,就是放棄了自己。”

老師的話,讓她心中一動。放棄學業,就是放棄理想,放棄自我。她知道,這是奮鬥的意義。經過艱難的思想鬥争,她鄭重地告訴老師:我會回來上學的。隻要還有一天,我就不會放棄。

北大才女24歲病逝,遺體葬于八寶山公墓,撒貝甯出席緻悼詞

憑着堅定的意志,在老師和親人的幫助下,張培祥繼續回到學校學習。雖然家裡的情況并未好轉,她還是含辛茹苦,在知識的海洋裡汲取養分。終于在1997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成為一名法學院的學生,她感到無限光明就在眼前。

求學北大,内外兼修

面對來自全國頂尖高中的同學,培祥并不畏懼,依然保持着積極向上的求知态度。她在課業和社交兩方面都獲得了巨大的進步。專業課程雖然内容繁複艱深,但是她靠着過硬的了解能力,很快就能領會重點并融會貫通。老師和同學都對她刮目相看,贊歎她是星雲法學院當之無愧的佼佼者。

課餘時間,她會去圖書館學習,廣泛涉獵曆史、哲學、文學等知識,心中萌發出繼續深造擷取博士學位的念頭。同時,她也會參加文體活動,接觸各種有趣的人和事。一次辯論賽中,她運用自己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極富邏輯性的思維,成功駁倒了對手所有的論點。現場一片歡呼,讓她感受到語言的力量。

北大才女24歲病逝,遺體葬于八寶山公墓,撒貝甯出席緻悼詞

為了減輕家裡經濟負擔,她還利用業餘時間做兼職工作,雖然辛苦卻從未抱怨過。母愛和創業的激情驅使她堅持下去,想要為家人和母校創造更多榮譽。

就這樣在學業和工作兩點火的驅動下,她漸漸成長為一株生機盎然的向日葵,向着光明的未來綻放,想要為這個世界增添色彩。

大學畢業後,她進一步考入北大攻讀法學碩士學位。豐富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實踐能力,使她得到北京電視台的注意,開始在文藝創作部門工作。她對于電視媒體這一新興領域充滿興趣,立志成為一個優秀的策劃人和編劇。

北大才女24歲病逝,遺體葬于八寶山公墓,撒貝甯出席緻悼詞

憑借着敏銳的洞察力和天賦的創作才能,她在電視台制作的節目中開始嶄露頭角。她深刻了解普通群眾的喜好,能夠撰寫富有共鳴力的劇本。其中一部反映她童年生活的作品,感動了無數觀衆,評價褒貶不一。她感到無比自豪和自信,終于成為這個行業的一顆閃亮新星。

母校北大也對她青眼相看,在學生中她已成為一位成功人士的标杆。許多學弟學妹紛紛向她求教學習和事業的經驗。面對他們熱切的眼神,她知道自己的人生正在開花結果,所有的努力都沒有白費。她也在計劃攢夠了錢,要好好地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這一刻,她終于可以仰望天空,朗聲說出:我是人生的赢家!

英年早逝,生命之火

然而,好景不長。就在事業如日中天的這一年,她忽然倒下了,被确診為急性白血病晚期。這個噩耗讓親朋好友們怅然若失,她的人生為何走到盡頭?醫生表示再搶救也無濟于事,隻能盡量延長幾個月的時間。

北大才女24歲病逝,遺體葬于八寶山公墓,撒貝甯出席緻悼詞

面對來勢洶洶的死亡,她并沒有絲毫懼意。她讓家人不要打擾正準備聯考的弟弟,一個人在病房裡默默接受治療。明媚的陽光照進病房,照亮她在病床上奮筆疾書的側影。原來,她正在把自己短暫卻有意義的人生經曆都寫成文章。那些文字中透着她堅韌不拔的鬥志,她知道生命随時都會被奪走,是以她更要珍惜時間,把心中所有想說的話一吐為快。

就這樣,在醫護人員和老師同學的精心照料下,她的生命在病床上一天天流逝。她的遺作也日漸豐富,仿佛要把短短24年的人生全都融入文字,綻放人生的最後燦爛。

命運給了她殘酷的安排,但是她沒有絲毫怨言。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她依然心懷感恩,她知道自己已經獲得很多常人不曾擁有的機會。來到人世走一遭,最寶貴的就是夢想和奮鬥。當夕陽西下,她也将心滿意足,笑對蒼天。

北大才女24歲病逝,遺體葬于八寶山公墓,撒貝甯出席緻悼詞

結語

一朵耀眼的向日葵,為何在盛放前凋謝?她用自己短暫卻傳奇的一生,展示了什麼叫做拼搏和綻放。當她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烈士陵園時,北大高層上司和知名校友紛紛前來緬懷。面對這一抹耀眼的生命之火,世人無不為之動容,學習她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

繼續閱讀